1.宾语中的( )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直接支配、涉及的人或事物,包括动作的承受者、动作的工具。

【答案】受事

【解析】受事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直接支配、涉及的人或事物,包括动作的承受者(如“割麦子”、“打落水狗”)、动作的工具(如“见告大家”、“感谢你”)。

【出处】黄廖版《当代汉语》增订六版,下册P65.

22汉硕每日一练第196天

2.句子“来了一位客人”“透露了”,其宾语都为( )宾语。

【答案】施事

【解析】施事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主动者,可以是人或自然界的事物。
施事宾语比受事宾语少见,多用于少数特定句型中。
例如“来了一位客人”、“透露了”、“出太阳了”、“荷叶上滚着水珠”、“天上飘着白云”、“一锅饭吃十个人”。

【出处】黄廖版《当代汉语》增订六版,下册P65.

3.( )宾语表示施事、受事以外的宾语。

【答案】中性

【解析】中性宾语:表示施事、受事以外的宾语,即非施非受宾语。

【出处】黄廖版《当代汉语》增订六版,下册P65.

4.能带受事宾语的动词叫( ),例如“做、给、看”等;不能带受事宾语的动词叫( ),例如“安歇、游行”和“来、去”等。

【答案】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

【解析】根据带宾语的情形可把动词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这是就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来进行的分类。
能带受事宾语的动词叫及物动词,例如“做、给、看”等;不能带受事宾语的动词叫不及物动词,例如“安歇、游行”和“来、去”等。

【出处】黄廖版《当代汉语》增订六版,下册P65.

5.只能带名词性宾语的动词叫( ),只能带谓词性宾语的动词叫( ),能带名宾又能带谓宾的动词叫( )。

【答案】名宾动词 谓宾动词 名谓宾动词

【解析】及物动词又可按照所带宾语的性子来分类:只能带名词性宾语的动词叫名宾动词,只能带谓词性宾语的动词叫谓宾动词,能带名宾又能带谓宾的动词叫名谓宾动词。

【出处】黄廖版《当代汉语》增订六版,下册P65.

《文化要略》

1.对联“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是用于形容河北省的( )。

【答案】赵州桥

【解析】如关于河北省“赵州桥”有一副对联云“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把赵州桥的造型和桥下之水比喻为苍龙和碧玉,极富美感。

【出处】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四版P263.

2.西安市东郊的“( )”,建于春秋时期的秦穆公期间。
现存的桥是隋代改建并经历代重修的。
像秦始皇送王翦伐楚、汉高祖刘邦入咸阳、安禄山攫取长安、李自成攻占西安以及因八国联军入京而逃往西安的慈禧太后,都经由了该桥。

【答案】灞桥

【解析】首先是西安市东郊的“灞桥”,它横跨灞水之上,建于春秋时期的秦穆公期间。
现存的桥是隋代改建并经历代重修的。
灞桥的有名与我国的历史和文学有关。
古长安历代为都城,灞桥是出入长安的必经之地。
因此,像秦始皇送王翦伐楚、汉高祖刘邦入咸阳、安禄山攫取长安、李自成攻占西安以及因八国联军入京而逃往西安的慈禧太后,都经由了灞桥。
古代有折柳送别的风尚,灞桥两边长柳依依,住在长安的人送行都到灞桥,折柳相赠,表示怀念。
墨客墨客借景抒怀,所作诗词大多充满离愁别恨,所谓“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便是这些文学作品的概括。

【出处】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四版P264.

3.河北省的( ),本名“安济桥”,由隋代石匠( )建造,是全天下最早的敞肩拱桥。

【答案】赵州桥 李春

【解析】第二座历史名桥便是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本名“安济桥”,由隋代石匠李春建造,是全天下最早的敞肩拱桥。

【出处】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四版P264.

4.( )是经《马可·波罗游记》先容到西方的第一座中国石拱桥,被称为“天下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

【答案】卢沟桥

【解析】第三座历史名桥是北京的“卢沟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往后虽有修补而原貌未变,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它是经《马可·波罗游记》先容到西方的第一座中国石拱桥,被称为“天下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

【出处】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四版P264.

5.江苏省苏州市的“( )”是我国古代最长的石拱桥。

【答案】宝带桥

【解析】此外,江苏省苏州市的“宝带桥”,始建于唐元和十四年 (819年),是我国古代最长的石拱桥,全长317米,有53个桥洞。

【出处】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四版P264.

《对外汉语传授教化引论》

1.( )是勉励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的内在动力,常表现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付出努力的欲望。

【答案】动机

【解析】动机是勉励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的内在动力,常表现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付出努力的欲望。

【出处】刘珣《对外汉语教诲学引论》P218.

2.( )是指与学习活动直接联系、详细、局部的动机,( )则是与长远目标特殊是有社会意义的目标相联系。

【答案】近景动机 远景动机

【解析】动机还有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之分。
近景动机是指与学习活动直接联系、详细、局部的动机,如为了搪塞考试或为了与同学竞争班上的好名次而临时突击,这类动机浸染的范围小、韶光短,但每每十分强烈。
远景动机则是与长远目标特殊是有社会意义的目标相联系,如有的中学生学习第二措辞是为了立志将来当翻译家或外交家,或者为国家、为学术界做出某项贡献,这类动机有较深的思想根本,比较稳固,在较长的韶光里发挥浸染。

【出处】刘珣《对外汉语教诲学引论》P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