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留言说,是不是汉字里带“示”的都跟神明有关呢?答案是,不绝对,“示”也有作为音符构成形声字的字,比如视、祁。
在这种情形下,这些字跟神明并无关系。

好了,我们连续讲授《说文解字》的6个汉字,它们是:

(本日要讲授的6个汉字)

1、祳。
读作shèn。
《说文解字》释作:“社肉,盛以蜃,故謂之祳。
便是敬拜用的生肉,只是用蜃来艳服,以是叫“祳”。
那么,理解这个字,就一定要理解“蜃”,《说文解字》称蜃为:“雉入海,化爲蜃。
”它的本义是一种大蛤,其余的引申意义还较多,这个字在在作为祭器这个意义时,便是指“腹部画有蜃形的漆尊”。
用这种漆尊来艳服敬拜用的肉,以是这种肉叫“祳”。
它的小篆字形是:

说文解字第11课带示的汉字都有这些意思

(祳的小篆)

2、祴。
读作gāi。
《说文解字》释作:“宗廟奏祴樂。
”《说文解字注》称:“宗庙中宾醉而出,奏《祴夏》,故字从示”。
这里的所谓《祴夏》,是音乐的一种,也作《陔夏》,是《九夏》之一。
九夏分别是《王夏》、《肆夏》、《昭夏》、《纳夏》、《章夏》、《齐夏》、《族夏》、《祴夏》、《骜夏》,在敬拜的过程中,每个不同的敬拜事宜,要配以不同的音乐,“祴夏”是个中的一种,是在“宾醉出”时演奏的音乐。

(祴的干系演化)

从字形上来说,左边的“示”不用阐明,便是神明的意思,左边的“戒”,原来是双手持兵器的形状,双手持兵器,当然是为了防止仇敌突击,引申为防备,使免除(危险)。
显然,加上“示”字的“祴”也有鉴戒、防备的意思,《祴夏》也是一种有防备性子的音乐,那么为什么要在来宾喝醉出来的时候奏《祴夏》?当然是为了防止失落去礼仪。

祴字还有其余两个意思,(1)堂下阶前砖砌的路,也叫祴;(2)古代西域有个部落叫祴(《新唐书.地理志下》有载)。

3、禡。
读作mà。
《说文解字》释作:“師行所止,恐有慢其神,下而祀之曰‘禡’。
”出兵打仗,害怕这次行军得罪了神明,于是在行军途中(或者出发前,或者是到达了沙场之后)进行的一种敬拜,叫做“禡”。
仅从字形看,这个字也是跟马有关的。
马的字形,不管是甲骨文还是金文,都是一个马的形象,加上一个“示”字之后,就表示带兵马行军途中的敬拜。

(禡的字形干系演化)

《玉篇.示部》中称“禡,立时祭也。
”显然,也是敬拜类型的一种。

4、禂。
读作dǎo。
《说文解字》释作:“禱牲馬祭也。
”即为了使畜生肥壮而进行的一种敬拜。
本字之后附有其余一个写法,跟马有关,左边一个“马”,右边一个“寿”(如图)。
解释这个字跟马的龟龄(对付马来说,龟龄的马一样平常是肥健的)有关,当然,也不止是马,还有其他畜生,这是一项专门为畜生特设的敬拜,郑玄说“为牲祭求肥充,为马祭求肥健”,求牛羊长得肥,求马匹长得健壮。

(禂的两种写法,后一种是常规的小篆)

5、社。
读作shè。
《说文解字》释作:“地主也”。
这是个常用字,但实在来源并不大略,阐明起来也不大略。
《说文解字》上的地主,并不是指当代意义的地主,而是地皮之神,我们看社的字形演化,甲骨文是地皮发出的嫩叶形状,金文则直接描绘从地皮上长出的树木,而这个掌管地皮生出植物的神明就叫做“社”。

(社的字形演化)

当然,随着时期的发展,社字又引申出来很多种意义:(1)地皮之神的神主;(2)敬拜社神的场所;(3)敬拜社神的仪式;(4)敬拜社神的节日,比如社日;(5)古代地方基层行政单位,最早是25家为一社,后来周遭六里之内为一社,再后来到了元代,就50家为一社;(6)社仓、社学的简称;(7)某些集体组织、团体,比如印社、旅行社;(8)某些机构:如报社;(9)江淮地区的方言称母亲为社。
(10)古代的地名;(11)一个姓氏。
我们理解汉字,先理解基本意义,其他意义都跟基本意义干系,就随意马虎影象了。

6、禓。
两个读音,1读shāng;2读yáng。
《说文解字》释作:“道上祭。
”很明显,这又是一种敬拜类型,就在在道路上敬拜称作“禓”。
那么,从字形上,它的字源是一个“示”,一个“昜”,“昜”的本义便是太阳高高地挂在天上,后来由于运用了加有表示城墙的“阝”而差异阴阳,“昜”即不在运用。
昜的本义,《说文解字》称:“一曰飞扬。
一曰长也。
一曰彊者眾皃。
”最原始的意思便是“播散、散开”,比如“场”是聚散之所;“杨”的种子带毛,可以乘风播散;固体食品可以在热水中化开,这便是“汤”;“疡”便是疮的溃烂(在皮肤上大面积溃烂也是一种“播散”);“糃”便是把碾过的谷粒朝空中扬起,风就会把谷壳吹散,留下的便是米;“暘”便是日光的发散、四射,等等。
第三个意义“强者众儿”又指为强壮的人的浩瀚的儿子。
字的字形发展如图:

(昜及禓的字形演化)

明白了“昜”字,我们大致就可以理解禓的两个意义了,当“禓”读作shāng时,即指“强鬼”,便是遭遇横死的鬼,也指驱逐强鬼的敬拜,“禓”是强鬼的名字。
用的是“昜”的“强者众儿”的意项;当“禓”读作yáng时,指的是“道上之祭”,便是走在道路上随时进行的路祭,这种敬拜紧张是祭奠无主之鬼,以是也叫“祭殤”,就叫“禓”,古时,“殤”与“禓”通用,又指路神,而路是四通八达的,在这个意义上,用的又是“昜”的“飞扬”和“播散”的意项。

中华民族的历史足够悠久,要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最好的入手点便是汉字,而理解汉字的入手点,无过于《说文解字》,但这部经典实在过于呆板,希望我们的努力解读不仅能为学习篆刻的朋友一点帮助,也能为中华民族经典文化的传播起到眇小的浸染。

(【说文解字】之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