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前露出一块石,悄坐松阴似达摩

第二首

悬岩小阁碧梧桐,似有人声在半空。

百叩铜环浑不应,松花满地午阴浓。

白狼山(第一首)

游白狼山 二首 板桥诗文释赏之五

笺释:

[白狼山]这里指的是江苏南通城南的白狼山,别号狼山。
此非曹操征乌桓所登之白狼山(今名白鹿山,在辽宁)。
[空山]指山中树林繁茂,人迹罕至。
唐王维《山居秋暝》诗:“空山新雨后,景象晚来秋。
”[斫(zhuó)姻萝]砍伐藤。
斫,砍削。
宋辛弃疾《太常引》词:“斫去桂婆娑,人性是清光更多。
”烟萝,形容远远看去藤萝有如被烟雾笼罩。
[达摩]菩提达摩的简称,亦作达磨。
中国佛教禅宗的创始者。
相传为南天竺人。
南朝宋末来中国,后住嵩山少林寺,听说在此面壁打坐九年。
他授经书与心法给慧可,于是禅宗得以流传。

诗虽题为《游白狼山》,但实际未记“游”。
第一首写山僧,第二首写访小阁不应。

《竹》郑板桥

鉴赏:

连日下雨,山中草木显得格外茂密,那杂芜、缠绕的藤萝竟遮盖了林间小路。
清晨,僧人就忙着削砍挡路的藤枝,好不容思才清理出一条容人通过的山径。
他来到崖前露出一块岩石上,悄悄静地坐下来,周围是一片松阴。
远了望去,他俨然似正在面壁打坐的菩提达摩。

这便是作者描写的山僧形象。
他只有“斫”和“坐“两个动作,并无其它三言两语;但人们却以为有一种无声的措辞在,可以感到他对信念的执着和虔诚。
那“一块石”彷佛正象征着他的武断,而“空山”中的“草木”、“烟萝”、“松阴”等景物所形成的安谧、寂静的环境氛围,又对“悄坐”的僧人形象起到了很好的陪衬浸染。

游白狼山(第二首)

笺释:

[浑不应]完备没人应声,毫无回应。
浑,全,满。
唐杜甫《即事》诗:“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喷鼻香。

鉴赏:

小阁建造在悬岩之上,四周种满了碧翠的梧桐树。
走到岩下,仿佛可以听见有人在半空中说话;但走近阁门,多次扣门却一点覆信都没有。
有人?无人?作者不禁迷惑起来。
他在门外徘徊,再耐心地期待,这时,正值中午,松花满地,树阴浓密,他感到自己置身于一个深幽、恬谧的天地里。
他刚才听到的似在半空中的人声,自己拍门发出的铜环声,使周围的环境显得加倍地空寂了。

这便是作者创造的意境。
他以“动”写“静”;又以“似有人声”却“浑不应”来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

第一首重在人物,第二首重在意境。
作者“游白狼山”收成良多:摄得山僧打坐的人物照;访人不应却体会到一种叫做“空寂”的意境。

《竹石》郑板桥

鸣谢: “板桥诗文释赏系列”编辑于郑尚可著《板桥诗文释赏》。

郑尚可师长西席,四川省合江县人,1938年出生,196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被国家统一分配到北京事情,任教40余年,桃李满天下。
郑老师笔耕不辍,著书400多万字。
著有长篇小说《锦瑟华年》、长篇传记文学《吕正操传》《旷世通才苏东坡》《诗国大成杜少陵》、长篇报告文学《东风吹过平原》《文字流喷鼻香》、诗词集《烟雨行吟》《清风闲咏》、散文集《雪泥留踪》《云影涵波》、评论《板桥诗文释赏》《唐代僧诗佳构笺释鉴赏》《宋代僧诗佳构笺释鉴赏》《困境诗释赏》等。

注: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秒删。

文章中采取插图,未经甄别为郑板桥真迹。
如有轻忽,请网友示正。

------

如果您喜好我的文章,欢迎评论,点赞和转发给好友。
不要忘却加关注哟。

我是夜雨如川,感谢您的光顾,每天在这里与您分享一个我身边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