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云卿(生卒年不详),河南人。一说武昌人。天宝间应举不第,仕终校书郎。曾流寓荆州、广陵等地。生平飘泊,仕途失落意。他的诗继续陈子昂、沈千运的诗风。杜甫夸奖他“一饭未曾留俗客,数篇今见古人诗。”元结《筐中集》只集7人24首诗,他的诗竟入选5首,可见其在当世备受重视。
寒食
仲春江南花满枝,他乡察食远堪悲。
贫居每每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孟云卿《寒食》一诗,采纳借题发挥的形式,从题目看,是为纪念春秋时晋国贤人介子推而作,实际上是抒写个人沉沦腐化他乡之困窘生活与苦酸心境,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诗一开头便创造了美好的气氛,不写景象多么暖和,一下子把读者的视线引到树上,并由点及面。
花满枝头,东风验荡,自然会感到跟界豁朗,诗情一泻千里。环境本易令人产生喜悦心情,但因沿用了《诗经》以美景衬伤心的传统手腕,第二句直写墨客处境不佳,不禁使读者分其凄凉。要不是身在异域,要不是飘泊无定,大概就停顿在吊古人赞崇德上了。这无异于明确见告读者,客不雅观环境决定了墨客的意念。
墨客不追述在晋公子重耳辗转流徙穷苦无依时介子推如何竭忠尽智;晋文公登基后遍封有功者介子推又如何深隐拒封,直至林端仙鹤杳,火炬化飞虹。敬仰之意,留待结束句双关写出。这种避开要纪念的人物,单刀直入地解剖了当时寒士的生活现状,可谓发遐想之奇思,又紧扣关键。
第三句“贫居每每无烟火”,便是“堪悲”的最大凭据。“贫居”已显出冷落孤寂,自然美景无助于改变心绪。再说,不动烟火不需别人指令。有壮志的人何能不以贤人为榜样!
“每每”一词,标志着成年累月要受饥肠碌碌的折磨,这种岁月的煎熬,欲诉无门,可又遇上寒食这么个节日,真是不吐烦懑呀!
不忍看:灶冷锅清常断炊,贫寒挣拼续残灰。不难感应:适逢节令生连锁,不失落刚强汉本色:骨峻崛奇电奔雷。介子推生前连君王的封赏尚且拒而不受,又哪能巴望身后要受到什么追赠!
晋文公自愧有负于元勋,特定每年冬至后105天为人们回顾介子推崇德洁行的寒食节。由指令到自发,千年万载之后,这一历史故事愈传愈广,其业绩也不会因光阴冲刷而褪色埋没。
尤其对落魄的知识阶层来讲,感想熏染更为亲切。科场失落意的墨客无心考古,蓄意讽今。天宝年间流寓荆州的凄苦,非断续数语所能诉罄。早已不胜哀愁,又值寒食,“不独”一句,单矢兼鹊,一意两指。我理解子推,也不求谁垂怜于我。
这首诗,意念明确,语气肯定,可信性强。节令、物华、处地、心情皆备,概括阐述平时,终指分外感愤。其回环反复,诉己多于叙古人。主格调为悲,又加上“远”字,加倍加重了份量。
参考资料
《寒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