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是一种具有联络精神和忠贞不渝的动物,符合古人对妻子的哀求。
自古姻婚中,纳采中用大雁作礼,喻意着娶妻当娶贤的风致。
从此,大雁被视为一种寄愿,后来又被寄以雁以传情。
我是喜好的是宋代李清照词句如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然后是元问好的《雁丘词》“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死活相许?”,我冲动于大雁殉情的故事,震憾于死心塌地的爱情。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神。”宋代范仲淹曾经在塞外,瞥见秋日南飞的大雁,燃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归。”唐代卢照邻说,远在他乡的游子,我乐意追随那南归的大雁,一年一度地回家看看。这是一种深深的思念与无尽的期盼,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眷恋。
宋代晏殊笔下的是恋人难见,“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令人感叹爱情真可以令人黯然销魂。
大雁可以传情,通报人性七情六欲的情思无限。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唐·沈如筠《闺怨二首·其一》
心心念念,希望远征的丈夫安全然安。沈如筠捕捉女子相思的瞬间念想,定格一份执着而崇高的感情,咏唱一曲爱到深入,情伤天地的歌曲。
皓月当空的夜晚,丈夫防守南疆,妻子独处空闺,度日如年,以泪洗面。每天盼,每天想,她想象着有只大雁飞过南方,可以给给丈夫通报一封深情的书信。
秋风起,雁南飞,一只又一只,它们没有捎来远方的书信,没有捎来只言片语。顾虑忧闷化作相思泪,整天茶饭不思,泪眼婆娑的睡不着觉。
书信难寄,好梦难成,相思离恨,缠绕心头。难道就这样哀怨连连,终日以泪洗脸?“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她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样,我甘心追随明月的踪影,飞越千山万水,飞越时空阻隔,抵达你的身旁,照耀你的身心。
在这个暴躁功利的时期里,人情淡薄的社会,还有几个人对爱如此痴情?换人如换衣的风气,早就已经没有了古代的深情意重了。
夜郎天外怨离居,明月楼中音信疏。
北雁春归看欲尽,南来不得豫章书。
——唐·李白《南流夜郎寄内》
李白生平都有很高的人心理想,可惜蹉跎了大半生,末了又在老年的时候错投了李璘幕府。
光有一颗为国尽力的忠心,却搞不懂政治的运转,受了牵连入了大狱。妻子宗氏与几位大臣昼夜奔波才把他捞了出来。
过了不久之后 ,又受到朝廷秋后清理计帐,于乾元二年(759)春,流放夜郎。
在这场孤独的旅途中,一群群大雁飞过,李白目送他们消逝在天涯,心中无限感伤,他思念起妻子宗氏,给她写下这封家书。
首句用“夜郎天外”如此夸年夜的手腕描写环境之偏僻迢遥,这四字,语虽平淡,意极凝重,蕰涵着墨客对流放生涯的愤懑不平和深深的恐怖。
自己身在远方,妻子音信杳疏,以悲苦独居的“愁思妇”来想象妻子宗氏今日所处的情状,显露出墨客流放途中的孤苦寂寞、眷念亲人、急迫期待着家书的到来的痛楚心情。
“北雁”在超越空间所寓之意,恰好与次句“明月”相同,故春归的北雁触发了墨客的思妻之情,又捎不来妻子的书信,留下的只是惆怅与失落望。
借鸿雁传书的传说,墨客翘首愿望家书、望眼欲穿的焦灼和因音讯杳无所产生的惆怅生理。“看欲尽”三字,把墨客内心的焦灼不安、悲愁凄婉宣泄无遗。
诗风凄婉,语浅情深,典故随手拈起,趁势放下,无欠妥帖,仅用面远景、口头语就将情绪表现得语近情遥,含吐不穷,使人神远。
流放夜郎,意味着死活未卜,都说人之将去世,其言也善。这首寄内多少有点临终遗言的味道。
自己的不幸遭遇是时期的恶行所造成的,行将就木抛妻离子的痛楚谁又能体会。
楼不雅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唐•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乾元二年(759)秋,58岁的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作下这首诗。
都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落,同一年的春天与秋日,仅仅两个时令之间,李白的生命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革,李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朝廷由于景象大旱而特赦下,流放的人可以撤销,李白当然也在个中。
李白登上岳阳楼,了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致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
李白这时候规复了自由身,抛去了身心的枷锁,心情轻快,面远景物也显得有情故意。
李白笔下的自然万物好象被授予生命,你看,雁儿高飞,带走了我所有忧闷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在岳阳楼上住宿,三杯酒水下肚,醉意上来了。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李白仪表何等洒脱自若,情调何等伸展流畅,态度又何其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
此时此刻,仿佛在天上云间一样平常惬意。想当初李白被赐金放还,初入宣城也是在秋雁里壮思云飞:“鹘程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落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纭。
——唐•杜甫《孤雁》
这首咏物诗于大历元年(766)杜甫客居夔(kui)州时作。借孤雁念群表达了兄弟间,亲人间断绝之痛。
杜甫笔下的离群孤雁,是安史之乱里无数百姓颠沛流离的缩影,读来惨恻摧心肝。
开篇即画出一只不吃不喝的“孤雁”,一个劲地飞着,叫着,追寻和思念着自己的差错!
情绪热烈而执著。
有谁怜惜这“一片影”似的微小的孤雁呢?它与差错们相失落在高远浩茫的“万重云”间,天高路遥,它的心情该是多么焦虑、迷茫、无助啊!
在这里,孤雁便是墨客的化身,自安史之乱爆发以来,杜甫辗转各地,见证了太多流落失落所,自己也是背井离乡,饥寒交迫。与孤雁自喻,达到了物我交融,十全十美的境界。
望尽天涯,还在望啊,望啊,仿佛失落去的雁群老在面前晃动;哀唤声声,唤啊,唤啊,彷佛总是听见差错们的鸣声。这是杜甫这只孤雁被思念折磨得太苦太苦,以至于产生了幻觉。
哀痛欲绝,泣血含泪,将孤雁被痛楚煎熬的生理写得十分真切,杜甫念家念兄弟姐妹,可是当下战乱的年代,想要相见谈何随意马虎呢。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纭”说野鸦们全然不懂孤雁念群之心,还一个劲儿在那里聒噪,写出了墨客对野鸦的厌恶。暗喻了自己找不到心腹,却不得不听着俗夫庸人们絮叨,那种厌恶无聊的心绪。
杜甫有一位很要好的朋友严武,在他的帮助之下,得以在成都安定了下来,可是安定的生活也真的是太短暂。四处都是战乱,54岁的杜甫只能携老妻饥儿流落于夔州,困难求生。
此时的杜甫人已晚年,故交零落,伯仲分离,再加上疾病缠身与怀才不遇,悲哀如离群孤雁。
雁儿那种孤苦无依、泣血呼号、不顾自身处境的安危,燃烧着生命去不倦地追寻的精神,切实其实便是逐日的夸父、填海的精卫。
在这一年里,杜甫还写了一篇类似的题材《鹦鹉》这首诗也是抒发了自己别离愁思的意象。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唐•钱起《归雁》
钱起笔下的春来归雁,唤起了流落游子的羁旅乡愁,却写得极为清婉空灵。
钱起是吴兴(今属浙江)人,入任后,一贯在长安和京畿作官。他看到秋雁南飞,曾作《送征雁》诗:“秋空万里静,嘹唳独南征……怅望遥天外,乡情满目生。”这首《归雁》,同样写于北方,所咏却是从南方归来的春雁。
大雁啊,潇湘下贱,水碧沙明,风景奇丽,食品丰美,你为什么随便离开这么好的地方,回到北方来呢?大雁回答:潇湘一带风景奇丽,食品丰美,本来是可以常住下去的。
可是,湘灵在月夜鼓瑟,从那二十五弦上弹出的腔调,实在太凄清、太哀怨了!
我的感情,切实其实承受不住,只好飞回北方。
墨客便是这样借助丰富的想象和幽美的神话,为读者展现了湘神鼓瑟的凄清境界,着意塑造了多情善感而又通达音乐的大雁形象,婉转地表露了宦游他乡的羁旅之思。
欧阳修则直抒胸臆“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将贬谪之苦与思乡之悲融为一体。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沉喷鼻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宋•李清照《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
这首词写于丈夫赵明诚卒后,借咏梅而吊唁夫婿,即借咏梅花的意象,以衬托其断肠之悲。
词高下片皆先写“情怀”再辅以梅的意象,以进一步渲染其“情怀”之凄凉。
晨起觉室底细况凄冷,心绪“无佳”悼夫之情如水不断:然后辅以笛曲《梅花三弄》与纸帐“梅心”被“惊破”的意象。
当《梅花三弄》笛曲响起,小楼萧萧疏雨中,李清照对亡夫赵明诚的思念决堤,无法再遏制。
其凄怨与残破,皆使词人的情思更“无佳”矣!
至此,虽然身在春天,却感想熏染不到“春情意”,亦就不难明得。
下片写室外环境凄冷,小雨萧萧,一如词人的心境,想到人去楼空,无人同倚栏,怎能不“肠断”而“下千行泪”?
收束又辅以寄梅花之典故,以梅花已无人可寄,再写丧夫孤单的悲哀。
当初她与赵明诚也是琴瑟和鸣,就像神话传说里的萧史和弄玉,以箫声作合,引龙凤归去。
可萧史和弄玉乘龙跨凤归去,终羽化人眷侣,而赵明诚故去,却是真正阴阳相隔、人去楼空。
独对昔日最爱的梅花春景,她也想聊赠一枝春,可自从亡夫走后,无人堪寄。
如今梅花又开,斯人已逝,《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李清照就如孤雁一样,独自感伤。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欠妥,联系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