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年糕的起源来自春秋时的吴国军事家伍子胥。伍子胥在城墙下砌上了糯米做的砖墙,救活了苏州城无数百姓的故事,已经流传了数千年。被授予了英雄主义色彩的年糕,也早已成为了如今的人们争相品尝的风味美食。
除了江南,在我国其他的城市也能见到年糕的身影。在北方的朝鲜族,它是打糕;在高山草甸的云南,它是饵块;在人杰地灵的天府之国,它是糍粑;在与海相傍的两广地区,它又称作甜果……无论煎炒蒸炸,还是咸甜合适;无论桂花红糖,还是辣椒奶油,年糕已然成为了风靡大江南北的特色食品。
而在诗词界中,也不乏赞赏年糕的作品。“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拌粉筛箱稻饼蒸,胭脂点色一层层”;“糕名飞石黑阿峰,味腻如脂色若琮”……年糕的美,被墨客不遗余力地写进了这些诗中。本日我们要读到的是一首清代女墨客凌祉媛写的年糕词。这首词清丽脱俗,仿佛年糕化身成为一位妙龄少女,极尽诱惑之力。
让我们来品一品:
唐多令 年糕
清代 凌祉媛
切玉妙能工。喷鼻香调桂米浓。快登筵、粉腻酥融。仿佛刘郎题字在,谁印取、口脂红。
佳号复谁同。年年祝岁丰。更团花、簇满盘中。市上携来纷馈饷,须买到、落灯风。
历史上的著名女墨客有很多,凌祉媛只是个中一位。据考证,凌祉媛在10岁时就会作诗,对诗歌的喜好程度乃至超出了封建时期女性必学的女红。尤其是她写的小词,有着超然物外的悠远意境。凌祉媛是浙江人,生于官宦之家,江南的年糕是她惯常喜好的美食。这首以“唐多令”为词牌名的小令,从年糕的制作写到年糕的内涵,措辞幽美文雅,读来即是一种享受。
词的上片写年糕的制作。能人巧匠用喷鼻香浓的桂米做成的年糕,就像玉石一样,上面还印着仿佛女子唇印的赤色。赶紧趁热才好吃,晚了就会变得软烂塌陷味道不好了。前两句中用到了持续串的动词,切、调、登,把做年糕和吃年糕的动作,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出来。后一句则引用了南朝神话故事中“刘阮遇仙”的典故,把年糕与爱情结合在一起,再次突出了年糕的美。
词的下片写年糕的寓意。每逢年节,被装在盘中的年糕都像鲜花一样,可以用来祈祷来年的风调雨顺,也可以当作赠送亲友的礼物,这世上还有什么能熟年糕的这般意味深长?尾句同样出自一个民间俚语,“上灯团子落灯糕”。古时在正月,有灯节一说,灯节开始的时候吃汤圆,而下灯的时候则要吃年糕,这是对新一年的美好祝福。“风”字,形容了下灯时灯灭的速率之快,意在解释年糕的抢手程度,晚了是买不到的。
结语
词牌作为一种古时的歌曲,讲究韵律与节奏,更得看重意境是否幽美。纵不雅观这首小令,用词造句均给人文雅明快地享受,显示出了女墨客细腻柔和的性情特点。虽然年糕只是一种随处可见的平常小食,但女墨客通过自己细致的不雅观察,以及独特的浪漫情怀,将这一普通事物写得形象逼真而充满情趣,这也是一首小词能流传几百年的缘故原由。关于这一点,你有什么意见呢?欢迎一起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