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捷(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

美食与美酒,自古以来就寄托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神往。
美食,在辞典中的定义是“味美的食品”,其构成除了粮食,还包含水果、干果、蔬菜、饮料等可食用且有营养的味美物质。
而美酒,彷佛从出身以来,就一贯引人陶醉。

既与现世的生活息息相关,美食与美酒在中国历代书法的名帖中,便时有光顾了。
魏晋期间,中国书法的高峰即已到来,尤其在东晋出身了千古书圣王羲之,与其子王献之影响中国书法最为深远。
二王致朋侪的书函中,就有给对方送水果的情形。
此后,唐、五代、北宋皆有关于美食和美酒的传世名帖,试予以梳理:

从东晋王羲之(303-361)算起,至北宋米芾(1051-1107)止,约八百年,共存世有涉及美食和美酒的书法名帖18件,个中数量最多的朝代是东晋和北宋,各6件。
单个作者的书帖中涉及到美食最多的是王羲之,美酒最多的是苏轼。
书帖中,最有名者莫过于五代杨凝式的《韭花帖》,有“五代兰亭”“天下第五行书”之美誉,因其独特的章法布局和书写形态,自出身以来就备受书家重视。
这帖中提到的美食有水果、干果、蔬菜、肉类、饮料等,美酒有洞庭春色酒、中山松醪酒、凉州葡萄酒和酥酒。
实在,中国人还有“药食同源”一说,很多食品也是中药,以是有时药和食的区分不是很明显。
但凡只用于治病的食品或药物,未纳入统计表,如王羲之《服食帖》、王献之《鸭头丸帖》、张旭《肚痛帖》、颜真卿《鹿脯帖》等。
此外,有些书帖中涌现的食品或美酒并未指明详细名称,也不纳入统计,如涉及野菜的苏轼《寒食帖》(此帖中有“空庖煮寒菜”之句,依据苏轼当时无比落魄的情形,此菜无美可言,不能举措看成美食,仅可称食品)和涉及美酒的王羲之《兰亭序》等。

历代书法名帖中的 美食美酒与好意

从这些书法风格来看,除了《韭花帖》为行楷,其他都属于行书、草书或行草。
这些字体全部都有行、草的性子,并不是巧合,而是由于这些书法的表现形式基本都属于书函的缘故。

怀素 苦笋帖 25.1×12cm 上海博物馆藏

/ 二王与美食 /

东晋的二王书帖中涌现了橘和梨,个中王羲之《奉橘帖》共12字:“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王献之《送梨帖》共11字:“今送梨三百,晚雪,殊不能佳。
”故意思的是,王氏父子二人给各自的朋侪送的橘和梨都为三百颗。
在王羲之《黄甘帖》中,赠朋侪的柑变成了二百颗:“奉黄甘二百,不能佳。
想故得至耳。
船信不可得,不知前者至不?”大王的橘、柑二帖,字数虽少,但对所赠水果的品质却交代清楚。
橘帖称“霜未降,未可多得”,未经霜打的橘子味道还不是很甜,以是就没有多摘;柑帖称“不能佳”。
二札都显得自己很谦善。

尤为引人瞩目的是,大王的草书合卷《十七帖》中涌现了不少与美食干系的书帖。
从书函内容来看,王羲之非常喜好美味的水果和干果,而且在晚年弃官回籍后的紧张任务便是在田间栽种果树,这可与文献佐证:永和十一年,也便是写完《兰亭序》的第三年,王羲之称病弃官,“携子操之由无锡徙居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字画,以放鹅弋钓为娱。
”对付这个以“植桑果”为代表的的果树栽种详细情形,在《十七帖》中的几通书札中便一览无余,个中《胡桃帖》(《十七帖》第27)就很清楚地解释了这一点:

足下所疏云,此果佳,可为致子,当种之。
此种彼胡桃皆生也。
吾笃喜种果,今在田里,唯以此为事,故远及。
足下致此子者,大惠也。

帖中称,您给我寄来的信中言及此果味佳,要求得到种子,自己来种。
之前您给我寄来的核桃树也成活了。
我喜好栽种果树,如今闲住乡间,只以此事为主。
您这么远给我寄种子来,是一种莫大的恩情啊!
关于美食的种子,在《来禽帖》(《十七帖》第26)中涌现最多:青李、来禽、樱桃、日给滕子,皆囊盛为佳,函封多不生。

意为这四各类子,寄时最好以布袋包装,不然若密封在匣子里,则种下去不能萌芽。
在信中如此细心严密的安排,可见王羲之在乡间的果树栽种活动绝非闲散无为。

在《十七帖》中,经笔者统计共涌现详细美食名称的有3帖,分别是《旃罽帖》《胡桃帖》与《来禽帖》(《十七帖》第24、26、27),共涉及美食5种,都为干果和水果,个中核桃涌现两次,且王羲之还栽种核桃树,看来他必对此物有特殊的喜好。

/ 苏黄与美酒 /

苏轼是有名的美食家,在其“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官场沉浮生涯中,天性乐不雅观,走哪吃哪,不仅创造出流传至今的“东坡肉”等美食,而且流传有不少关于他和美食的佳话。
同样,作为“苏门四学士”之首的黄庭坚,在仕途、书法、诗词、美食、美酒方面,与其师有很多附近之处。

行书合卷《洞庭春色赋》和《中山松醪赋》中“洞庭春色”和“中山松醪”皆为酒名,所述事物同属一类,以是苏轼本人把这两赋合装到一起,并在《中山松醪赋》后跋曰:“以其事同而文类,故录为一卷。
绍圣元年闰四月廿一日。

在二赋中,苏轼都解释了两种酒的制作“秘方”。
洞庭春色酒以黄柑为质料,而中山松醪酒的酿制关键在于松脂的利用:“收薄用于桑榆,制中山之松醪……取通明于盘错,出肪泽于烹熬。
与黍麦而皆熟,沸春声之嘈嘈。
”这样出来的酒,“味甘馀之小苦,叹幽姿之独高。
”且“知甘酸之易坏,笑凉州之蒲萄。
”他认为曾名扬天下的凉州葡萄酒是腐败变坏的葡萄做成的,不如中山松醪酒。

对这两种酒饮完后的效果,苏轼更是发挥文采所长,在文辞幽美中富含着神奇的想象,营造出一种奇幻的意境,让人对这两种酒顿生神往:

我洗盏而起尝,散腰足之痹顽。
尽三江于一吸,吞鱼龙之神奸,醉梦纷繁,始如髦蛮,鼓包山之桂揖,扣林屋之琼关。
卧松风之瑟缩,揭春溜之淙潺,追范蠡于渺茫,吊夫差之惸鳏,属此觞于西子,洗亡国之愁颜。
惊罗袜之尘飞,失落舞袖之弓弯。

苏轼先解释洞庭春色酒的药用疗效是驱散腰腿麻痹的顽疾,然后在醉梦中开始“故国神游”,看到了地上的鱼龙神鬼与天上的琼楼玉宇,又在瑟瑟松风中,想起了春秋范蠡,追忆着吴王夫差,叮嘱着美女西施……倏尔梦醒,苏轼完成了这段“梦游”之旅。

对付中山松醪酒的饮后效果,苏轼用了和洞庭春色酒相似的手腕:

曾日饮之几何,觉天刑之可逃。
投拄杖而起行,罢儿童之抑搔。
望西山之咫尺,欲褰裳以游邀。
跨超峰之奔鹿,接挂壁之飞猱。
遂从此而入海,渺翻天之云涛。
使夫嵇阮之伦,与八仙之群豪。
或骑麟而翳凤,争榼挈而瓢操。
颠倒白纶布,淋漓宫锦袍。
追东坡而不及,归铺啜其醨糟。
漱松风于齿牙,犹足以赋远游而续离骚也。

苏轼说,此酒每天都要畅饮几杯,此酒还有治疗风湿的浸染,喝完后,可以不用拐杖自己站起来行走,也不用儿童给他推拿了。

“洞庭春色”和“中山松醪”二酒,经苏轼的笔下这么一“宣扬”,的确令人憧憬,估计在当时就声名大噪,而苏轼自己也以为有浮夸的身分,末了在赋中称:“觉而赋之,以授公子,曰:乌乎噫嘻,吾言夸矣!
公子其为我删之。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黄庭坚行书《糟姜帖》是一篇关于美酒与下酒菜的纸本书函,札文曰:庭坚顿首,承惠糟姜、银杏,极感远意,雍酥二斤,青州枣一蔀,漫将怀向之勤,轻渎不罪,庭坚顿首。

这是写给朋侪的一封书信,笔墨虽少,但提到了不少美食和美酒的名词。
首先提到“糟姜”,这是用酒糟和生姜为质料制作而成的一种独特美食,多做下酒菜,在宋代就已非常普遍,在南宋成为贡品,范成大《吴郡志·土贡》记载的土特产贡品有:“白墡、柑、橘、咸酸果子、海味、鱼肚、糟姜。
”山东自古以来一贯是产姜的主要地区之一,经与帖中涌现的“青州(今山东省青州市)枣”比对,此糟姜亦应产自山东一带。
宋人有诗《癸未至节以病晚起走笔戏书纪事排闷十首》,个中云“糟姜三盏酒,柏烛一瓯茶。
”可见糟姜下酒,正可排解心中忧郁。
糟姜味道如何,宋代梅尧臣在《答刘原甫寄糟姜》一诗中进行了一番夸赞。
除了糟姜,还有美酒“雍酥”。
酥,是指用牛羊奶制成的食品,以是酥酒应是古代的一种奶酒。
同为宋代的米芾有一《真酥帖》,经查“真酥”为在古真州酿制的酥酒。
“雍酥”便极有可能是在古雍州(今陕西省关中一带)酿制的酥酒了。
此外,雍酥酒不但在此帖中涌现,而且在山谷的另一首诗《谢景叔惠冬笋、雍酥、水梨三物》中也涌现:

美男怜我长蔬食,走送厨珍自不尝。
秦牛肥腻酥胜雪,汉苑甘泉梨得霜。

此诗恰好作为对《糟姜帖》写作背景与“雍酥”这个专有名词的阐明解释:“秦牛肥腻酥胜雪”一句即解释“雍酥”是产自秦地(雍州)的牛所生产出来的,且颜色洁白如雪,由此推断这种酥酒在平时是固体状的,喝的时候还需加热化开。
不足为奇,曾被苏轼品尝过的一种酥酒名为“东坡酥酒”,是苏轼在贬谪途中行经泗州(今安徽省东北部泗县一带)时品尝到的,苏轼饮完后有诗《泗州除夕雪中感章使君送酥酒》。
依泗州民俗,此酒只在每年除夕夜子夜时分的新旧年交替时饮用,以除恶祛邪、壮骨强身。

苏黄师徒二人皆与酥酒有缘,尤其在黄庭坚《糟姜帖》这里,美食糟姜搭配美酒雍酥,的确是“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的平生快事。

/ 美意在何处 /

美意,是指美好的情意,能给人带来心情愉悦的一种美感。
一件精良的艺术品,能给不雅观者带来来自不同角度的很多美意,这便是艺术之以是吸引人的缘故原由。
纵不雅观这些涉及美食与美酒的历代书法名帖,给不雅观者以美的感想熏染:

书法美。
关于美食和美酒的书帖,由于流传至今的表现形式紧张为书函(或称尺牍),它们的书写韶光较快,随手写成,故多行书和草书。
相较书法家的其他“正式”作品,这种信札书法更显自由、洒脱,流露一位书法家的真脾气。
如唐代楷书大家柳公权的《尝瓜帖》,一改常见的笔锋锐利、严谨严密的楷书面貌,变成了行草,书法线条圆润,章法布局舒朗,运笔速率迅疾,不仅给不雅观者以一种全新的视觉新鲜感,而且有股一下子把人从方正端严的唐楷中解脱出来的轻松感。
黄庭坚的《糟姜帖》,是黄庭坚回答朋侪的便笺,随手而成,“从首行下笔处,便见笔墨自由伸展,至末端更显随意,可谓心手双畅,臻入化境。
”达到了其师苏轼所谓“无意于佳乃佳”的境界,这便是在写书函时随性而为的效果。

味觉美。
书帖中提到的美食和美酒,每每会有其味道、身分和功效的笔墨解释,这是读帖读到美食和美酒时特有的感官体验。
《夏热帖》是现存世唯一一件杨凝式的草书作品,帖中提到的“酥蜜水”,有说法认为是由酥酪和蜂蜜稠浊而成的饮料,帖中称“夏热体履佳宜,长□酥蜜水,即欲致法席。
若□□□乳之供,酥似不如也。
”虽笔墨简短且有残损,但依然能让人顿觉此水的清凉感和奶酪味。

神秘美。
美食与美酒的做法与名称,伴随着人类发展的进程,一定是一变再变的。
那些曾经埋没在历史上的美食和美酒,在本日的我们看来,陌生且迢遥,如统计表中所列的来禽、糟姜、雍酥酒,以及一些生僻字等,当时的人们在这些美食和美酒上鲜活的亲自体验早已不见踪影,唯有书帖中的字迹留给今人,散发着一种神秘的美。

文辞美。
很多精良的书法名帖之以是引人入胜,不仅在于书法美,还在于文辞美,王羲之《兰亭序》本身便是一篇富含哲理的美文。
本文所论的书帖中,文体为赋的,则文辞幽美,韵律和谐,极富美感,苏轼的《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以及黄庭坚的《苦笋赋》便是如此。

流传美。
一件从古代流传至今的书法名帖,要经手不知道多少收藏家与鉴赏家的保护与品读。
当它们在我们今人面前展出时,那数次题跋后又重新装裱的痕迹与历代各路名家的印鉴,不仅著名贵的史料代价,而且都传达出一种别样的美感。
以怀素《苦笋帖》为例,笔墨仅两行14字,但上有大量的历代题跋和印鉴。
在字幅前引首处有清代乾隆题签的“醉僧逸翰”四字,后有宋代米友仁、工部侍郎聂子述,明代项元汴,清代李佐贤、陆润庠等题识。
另有宋代“宝庆改元(1225)玄月九日重装,松题记”的重装记载。
印鉴有“宣和”“政和”“绍兴”“欧阳玄印”“内府图书之印”“项子京家珍藏”“墨林隐士”“仪周珍藏”“士奇之印”“皇十一子”“永瑆之印”“正谊书屋珍藏首书”“埼之印”以及乾隆诸印(如“乾”“神品”“御书”“石渠宝笈”“乾隆御览之宝”)等。
这些钤盖在原帖周围的累累题跋与斑斑印痕,散发着流传之美。

来源: 美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