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植物;植物文化;植物诗词;人与自然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残酷,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作了大量敬畏自然、戴德自然、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古典诗词。
这些古典诗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个中蕴含的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等传统哲学思想和朴素生态不雅观念,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的道德修炼、精神养成,都和身边的植物联系起来,使植物成为文化的符号,使植物诗词成为中华民族发展的丰硕文化滋养。

植物诗词以植物为意象,通过花草树木表情达意,“其为物也多姿,其为体也屡迁;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
”[1]植物的不同成长时令、不同成长部位以及植物的兴废、繁疏平分歧成长形态,都成为墨客不同的情绪寄寓,从而把人们的生活理念、代价不雅观念、人文精神、道德情操表现得淋漓尽致。
习近平总布告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精良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不雅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期哀求继续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期风采。
”[2]探究植物诗词,加强传统文化教诲,对树立文化自傲、涵养家国情怀、造就道德情操、提升审美情趣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3]

物微意不浅 冲动一沉吟植物诗词隐含的生态思惟及教诲意义

君子比德,乐山乐水。
诗词对景物的描写旨在表达情绪,都是有感而发,并非纯挚的写景。
钟嵘在《诗品》媒介称之为“气之动物,物之动听,故摇荡脾气,形诸舞咏。
”《毛诗序》称“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敷故太息之,太息之不敷故永歌之,永歌之不敷,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总之,这都是对“诗言志”的阐释,解释诗便是墨客内心情志的表达流露,是墨客感情思绪的娓娓倾诉。
无论是写景抒怀还是寓情于景,无论是即事感怀还是怀古咏史,写景是抒怀的手段,抒怀是写景的目的。
墨客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通过写景状物探求依托,把各类情绪、心志通过现实之景、之物或想象之景、之物表现出来。
这样,作者在诗词中表达的情意都有一定的形象依托,都是通过景象寄托情思,通过写景状物抒发内心情绪。
这一点,正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统统景语皆情语”的理论依据。

世间万物皆可入诗,世间万物也皆可成为意象。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自然景物有沙漠、雨雪、古道、长亭、落日、明月、江河、动物等等。
随着代代的吟诵传唱,不同的意象成为大致固定的情绪流露代表,例如抒发悲惨悲哀思绪和孤独惆怅感情的凄风苦雨,表达心志忠贞、品质高尚的梅兰竹菊,描写游子思归、羁旅伤感的鸿雁以及哀怨悲切的杜鹃,不一而足。

在诗词意象的选择中,自然界的植物独树一帜,比比皆是,乃至有着较大的占比。
这或许是由于从原始人群采集野果到后来驯化植物、发展农业,植物一贯是人们生产生活须臾不可离开的自然之物。
一方面,这是源于植物对付人类独一无二的主要性。
绿色植物霸占着第生平产者的主导地位,为人类供应新鲜的空气、建筑的竹木、果腹的食品、治病的良药、赏阅的美景。
植物还使空气湿润、气温降落、雨水充足,促进生物圈中水的良性循环,担保了基本的生态平衡。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植物就环抱在我们身边,随手可触,抬眼可视。
无论是高山平原、丘陵沼泽,无论是江河湖海、沙漠极地,无论是热带、温带、寒带,到处都有植物的踪迹,它们在不同纬度地带、地质环境、温度湿度等条件下成长成了森林、草原、荒原、冻原、苔原、水生等多少植物群落或植被类型。
它们以多彩的身姿和俏丽的季相变革,把适应自然、与自然合拍演绎得淋漓尽致。

植物诗词便是以某栽种物或植物的某一器官为意象,利用托物言志、比兴象征、衬托遐想、虚实结合等文学表现手腕,或借景抒怀、情随境生,或寓情于景、移情入境,或触景生情、物我相融,都是缘情布景、因景生情,实现从物象到意象再到意境的创造,抽象地表达作者情绪或作品主旨的一类诗词。

从一望无际的茫茫草原到广阔无垠的江河湖海,从赤日炎炎的沙漠到冰雪覆盖的极地,到处都有植物的踪迹,到处展现着生命的活力。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4]植物诗词不仅在数量上要比用其它自然景物作为意象的诗词多,而且由于植物就在我们身边,大家每时每刻也不能离开植物,以是鉴赏植物诗词就显得倍感亲切。
同时,植物还由于颜色、高低、姿态、花形等丰富的视觉形象,形成阴晴有别、四季有变、季相不同的动态变幻而衬托不同的意境,既增强了诗词的意蕴,也增长了欣赏植物诗词的美感遐想,从而丰富了诗词的艺术效果。

湿地之美

从中国文学史上最早涌现的诗歌总集《诗经》,到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都因此植物起兴,以植物取喻,我们都可以从中看到植物的影子。
例如在《诗经》收录的305首诗中,有135首诗因此植物赋比兴的,以是《论语》说学诗“多识虫鱼鸟兽草木之名”。

据台湾学者潘富俊对中国历代诗词总集所含植物种类数量的统计剖析,南北朝徐陵编选的《玉台新咏》收录769首诗词,个中362首写到了植物;《花间集》收录500首诗词,个中327首写到了植物;清代吴之振编纂的《宋诗钞》收录16033首诗词,个中8449首写到了植物;顾嗣立编纂的《元诗选》收录10071首诗词,个中5507首写到了植物。
大家熟习的《唐诗三百首》虽然仅收录唐诗310首,但也有136首诗提到了植物,占全书的43.9%,算是历代诗歌总集收录诗文中涌现植物比例最低的了。
[5]

二、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6]

“体有万殊,物无一量。
纷繁挥霍,形难为状。
”[7]人类在享受大自然的无私赠送中进化发展,也借助山川草木、鸟兽鱼虫、风霜雨雪来表现悲欢离合的生活情绪。
每一栽种物都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挖掘植物与文化的内在联系,以自然阐释文化,以植物传承文化,是立足传统、传承经典,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代价不雅观的主要手段和有效路子。

古典诗词是劳动人民的欢歌,是对大自然的深情礼赞。
遨游在传统文化的海洋,吸吮的是民族精神的力量。
透过古圣先贤宽广辽阔的视野,看到的是诗化的自然,享受的是自然的诗化。

胡杨

不管是伤春悲秋、苦闷郁结,还是悲悯时局、感叹光阴流逝,墨客的多愁善感都因此植物的形态跃然纸上。
比如《诗经》中的“山有嘉卉,侯栗侯梅”,李煜《相见欢》中的“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杨万里《伤春》中的“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纳兰性德《采桑子》中的“桃花羞作无情去世,感激东风,吹落娇红,飞入窗间伴懊侬”等等。

不管是思念情浓、归乡心切,还是忧国忧民、怀才不遇,都是通过植物来倾诉深情、寄托忧思,通过植物珍惜大年夜大好人生、劝勉乐不雅观向上。
比如《诗经》中的“东门之杨,其叶牂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马致远《天净沙》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周紫芝《鹧鸪天》中的“一点残红欲尽时。
乍凉秋气满屏帏。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李商隐《代赠二首》中的“芭蕉不展丁喷鼻香结,同向东风各自愁”,贺铸《石州慢》中的“芭蕉不展丁喷鼻香结。
枉望断天涯,两厌厌风月”,王维《杂诗三首·其二》中的“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李绅《悯农二首》中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苏轼《赠刘景文》中的“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等等。

不管是大自然的旖旎风光还是淳厚厚重的民风民俗,不管是生活的明日亲之乐还是对当下的知足之情,也是通过清新奇丽的植物来表达宁静幽美的心境。
比如《诗经》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张志和《渔歌子》中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白朴《天净沙》中的“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杜甫《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上苍”,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贺知章《咏柳》中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等等,让人看到是立体的、真实的自然,给人身临其境的亲切和温暖,展示的是人与植物的情意和互爱。

不管是表达高洁情怀、空想追求、衬托人格,还是赞颂生命顽强、乐不雅观执着、充满活气,任何一种情意的抒写、表达、演绎,依然是落在植物身上。
比如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不安于室来”,辛弃疾《贺新郎》中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郑燮《竹石》中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王安石《梅花》中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回写梅花的“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晏殊的“东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王昌龄《采莲曲》中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黄巢《不第后赋菊》中的“待到秋来玄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三、遵四季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8]

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与草木同归。
无论是孔子说的“天何言哉?四季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还是孟子说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也无论是程颐说的“人与天地一物也”,还是朱熹说的“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儒家文化都认为四季运行、万物成长是自然界的基本功能, 人与万物同类同源、血肉相连,以是倡导对自然的尊敬与热爱。
这是传统文化的生态方向,是一种朴素的生态哲学思想。

自然万物的天生蜕变,农业生产的秋收冬藏,近万年认识和驯化植物历史中积累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成果,使得植物文化融入日常生活、融入精神血脉、融入思想深处,成为一种风尚、一种习气、一种自觉。
而植物诗词情意悠悠的阐述,无疑是个中更为靓丽的一盏明灯,美得让人窒息。

千百年来,植物早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意象、固定的文化,清晰地刻写在文化传承的年轮之中。
这些诗词既文采飞扬、韵律幽美,展示着古人多姿多彩的艺术情怀,也意境深邃、充满哲理,字字篇篇都闪烁着先贤洞悉天下的聪慧光芒。
尤其是这些诗篇自始至终把自然作为歌颂的工具,把植物作为吟咏的题材,在审美的视域下所表现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爱崇自然的理念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关爱之情更是难能名贵。
这是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诗意总结,是对生存法则的文学提炼。
在国人日益重视环境、保护生态的本日,以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眼力来赏析这些诗词中的生态意境,有着特殊主要的时期意义。

豌豆苗

比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绿树村落边合,青山郭外斜”,韩愈《晚春》中的“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中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王维《桃源行》中的“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值人”等等,是充满生态美好的诗意画卷。
这些诗句鲜活生动,意趣盎然,表示了人与自然的圆融无碍,表示了人对自然的认同和寄托之情。

比如辛弃疾《清平乐》中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西江月》中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喷鼻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杜甫《绝句二首》中的“迟日江山丽,东风花草喷鼻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等等,以诗为画,用笔虽简但色彩极浓,格调清新。
这些诗句赞颂生命,呵护生灵,饱含着对自然界的亲密与关爱。
这些诗句像一幅朦胧的山水画,把自然比作生命的本源,把自然看作是人类再生乐园。

比如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中的“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鹦鹉洲》中的“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喷鼻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李白《蜀道难》中的“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辛弃疾《鹧鸪天》中的“人间走遍却归耕。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杨万里《小池》中的“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东风吹又生”,杜甫《绝句二首》中的“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等等,将大自然真实的画面完全地展示在面前,给人置身其间的觉得,极具欣赏性。
这些诗句表面描写的是奇丽、雄伟的自然景象,但跳动着人与自然互动的节律,追求的是和谐与平衡。

植物是美好生活的根本,实在指的是植物是生态环境的根本。
追求好的生态、好的生活,必须首先要重视植物、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溪桥

安吉余村落是习近平总布告在浙江事情期间创立“两山理论”的发源地。
对当年余村落下决心停滞石矿开采,决定靠发展生态旅游致富,习近平同道给予了高度肯定,明确指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普通地讲,便是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会产生抵牾,又可辩证统一。
”[9]从武断不移落实科学发展不雅观的角度说,“两山理论”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从让一个村落的百姓过上好生活的角度说,“两山理论”源于区域内生态、经济发展的实际须要。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培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都是科学的、终极的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布告从生态文明培植的整体视野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主要论断,强调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管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培植。
2021年3月“两会”期间,习近平又指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管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
”[10]

以是,我们要重视植物,又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只有在大的、整体的自然不雅观之下,植物才是多彩多姿的,诗词才是寓意深刻的。

四、播芳蕤之馥馥,发青条之森森[11]

植物诗词是中华精良传统文化的壮丽宝贝,在卷帙浩繁的文籍史册中闪烁着残酷夺目的光芒。
人类与外界发生的关系,或是直接和植物打交道,或是利用植物、依托植物来完成,总之植物是沟通人类天下与自然界纵横联系的一座超过人文与自然的桥梁。
自然界中的每一栽种物从它开始为人类生产、生活所用之时起,就和彼时彼地的文化相融糅,成为一个文化元素、一种文化载体,与人类文明同行。

文化的魅力、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与时期同频共振。
既然古典诗词那么幽美,植物诗词的寓意那么深刻,我们为什么意外验测验填写古典诗词呢?

秋日塞罕坝

这是仿晏几道体的《满庭芳•植物蜕变史》:

宇宙无垠,地球有界,史前生命初形。
纷繁评述,究创世真情。
今日科学论证,景象变、物种提升。
海洋久,陆生进化,锦绣扮全程。

骄阳添雨露,光合浸染,塑造新兴。
藻之后,新茸苔藓重重。
蕨类随即跟进,增氧气、厚了苍穹。
森林茂,种子时期,处处秀峥嵘。
[12]

这首词以植物的起源与进化为背景,从生命起源学说的论争开始,把植物经历的由低级到高等、由大略到繁芜、由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过程,以及植物对地球生命系统的贡献和浸染,浓缩在了短短95个字当中。

这是《七律•针言中的植物》:

四字成章特色明,浓缩概括意无穷。

源出典故先哲述,指代生活后世承。

草木知春节令继,芳菲落尽叶飘零。

花红柳绿世间客,晓古通今聪慧盈。
[13]

这首七律简述了针言的紧张特色。

这是仿晏几道体的《鹧鸪天•咏絮》:

又是一年三月三,飘摇柳絮舞仙游。
纵然无力随心走,可喜凭风任意安。

城郊野,水塘边,万丝千缕聚不单。
明年春暖新芽露,洒下浓阴绘绿篇。
[14]

这首词描述的是春天的美景。
词中没有桃花的妖冶,没有翠竹的清幽,但可以从飘飞的柳絮中看到湖畔柳树的婀娜。
人们在这柔柔的柳丝中,仿佛欣赏着炊烟绕柳的故宅情怀,悲切着折柳惜别的满襟泪水,享受着风舞美人腰的春光繁华。
当然,最值得借鉴的是柳絮不畏环境艰辛、长于凭借外力的淡定从容,是一种充满了坚韧、执着的生活态度。

这是仿苏轼仄体的《卜算子•桃花》:

暖日惠风吹,满目春光醉。
仙卉夭夭灼其华,灿若云霞萃。

密密匝匝喷鼻香,繁茂无枝坠。
婉婉娉窈窕,旖旎绯红荟。
[15]

这首词描写了桃花的妖冶艳丽,娇柔了东风春景,残酷了早春的野外村落落。

这是仿冯延巳仄体《点绛唇•海棠依旧》:

夜赏红花,擎烛高照东陂恋。
满堂吉愿,奇树华星涣。

色褪花白,更显婀娜颤。
春睡

这首词以宋代苏轼的《海棠》入典,既高调地把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喷鼻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全诗嵌入词中,又充分写出了海棠洗尽色彩、淡雅至极反而使人深感其愈加艳丽的生平,显示了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辩证法,也映衬了海棠花淡雅、清洁、宁静的品性。

恩格斯曾经深情地把中国古典文学比喻为“地球上最残酷的花朵”。
古典诗词作为古典文学中一盏通亮的文化之灯,一贯烛照着中华民族热爱自然、戴德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精神。
在中华古典诗词中,不管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还是沉浸在自然的美感中怡然自得,都是通过植物反响出当时生活的状况和心态情意,用植物作为审美的伦理特质。

把植物与文化联系起来不是当代人的创造,但却须要当代人的不断创新。
植物诗词把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领悟,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不仅拓宽了我们的审美视野,也提出了在当今生态文化培植中,必须从我国朴素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文化传统等中华文明中汲取营养。
(文/刘凤彪 单位系河北省教诲厅 《绿色中国》2021.5A)

参考文献:

[1][3][4][6][7][8][11][晋]陆机撰.文赋集释[M].张少康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94,14,71,14,71,14,64.

[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公民出版社,2017:34.

[5]潘富俊.草木缘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天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5.

[9]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公民出版社,2007:153.

[10]张晓松,朱基钗.“这里要加一个‘沙’字”——习近平在内蒙古代表团谈生态管理[N].光明日报,2021-03-06(1).

[12][13][14][15][16]刘凤彪.植物文化赏析[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7:1,59,142,203,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