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这首《过勤政楼》,便是杜牧水平很高的一首七言绝句。
它是杜牧通过勤政楼见到其荒凉的景象后,所创作的一首咏史抒怀诗。
其特色是议论警拔、韵味隽永。
即杜牧在这首诗中,以出奇的立意、高绝的史识,对唐玄宗的误国进行了训斥、讽刺。

除此之外,杜牧这首诗令人叫绝的地方还在于,它全文无一“悲”字,却句句有悲意。
从情绪基调来看,这首诗是杜牧在极度悲哀之下写成的,但是他却不着一个悲字,而因此勤政楼的当年之盛,与现今的紫苔之盛,来突出勤政楼的衰败,借此表露了杜牧对国家由盛转衰的悲哀之感。

《过勤政楼》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杜牧的这首诗无一悲字却处处有悲意短短4句令人叫绝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诗的前两句“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杜牧描写了勤政楼的此时之衰,实际上是思念它的当年之盛。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当年庆祝唐玄宗生日的千秋节如今只留下了空名,那贺寿的承露丝囊世上也不再存在。
勤政楼是唐玄宗用来处理朝政,举行国家重大仪式的地方,位于长安城兴庆宫的西南角。

开元十七年(729年)八月五日,唐玄宗为庆祝自己的生日,在此楼批准宰相奏请,钦定这一天为千秋节,布告天下。
每逢千秋节,唐玄宗都会举行盛典,大宴群臣,接管群臣祝寿,是为承露丝囊。
由此可见,勤政楼的当年之盛。
但如今却是名空在,丝囊无,表示了杜牧的感昔伤今之情。
同时,勤政楼的荒凉也意味着唐王朝的衰败。

诗的后两句“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可以说是杜牧对勤政楼的荒凉进行的详细描写。
即如今的勤政楼,只有那紫苔得意地成长着,因雨水灌溉它长得很旺很盛,直长得上了那门扉上的铜座铜环。
纯挚的从景致来看,可以想象杜牧走过这个勤政楼遗址的时候,所看到的必定是杂草丛生,人迹稀少,重门紧闭的一片悲惨、荒寂景象。

从写法上看,它采取的是《诗经·王风·黍离》中的笔法,用宫院中的植物茂盛成长暗示王朝的兴衰之意。
即杜牧用紫苔的繁殖反衬唐王朝的衰落,它也是一种小中见大手腕的利用,令人叫绝。
而勤政楼被人遗忘而常年冷落的悲惨衰败的景象,又触动了杜牧此时惨淡失落意的心情。
因此,可谓是句句都透露出了悲意。

综不雅观杜牧的这首诗,一衰一盛,一盛一衰,比拟的光鲜,使得这首诗文气跌宕有致,读来回味无穷。
总的来说,杜牧水平很高的一首诗,全文无一“悲”字,却句句有悲意,短短4句令人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