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提问:杨万里的《夏夜追凉》是不是心静自然凉?

这个问题,我若只回答一个“是”,怕是有些敷衍。

可这答案不便是个“是”么?杨万里都在诗里面说了不是风了,不是风让人凉爽,那不是心静自然凉还是什么呢?

那就详细赏析一下杨万里的这首《夏夜追凉》吧:

心静自然凉小诗夏日追凉赏析以及杨万里的诚斋体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杨万里是南宋名臣,是爱国、主战的一位墨客,和陆游,尤褒,范成大合称“复兴四大墨客”。
不过作为朝廷重臣,要在主战主和的政治浪潮反复中生存下来,他的绝大部分爱国忧时诗篇,不像陆游那样旷达、直露,而是压抑胸中的万丈狂澜,大多写得深奥深厚愤郁,蕴藉不露。
这一点倒是和他的晚辈,词坛大家辛弃疾有些类似。

不过在他善于的描写自然景物上,杨万里的诗具有新、奇、活、快、风趣诙谐的光鲜特点,为众人称道,形成了一种“诚斋体”(诚斋是他的号)号令南宋诗坛。

而《夏夜追凉》正是这样一首措辞浅白,清新自然,却又构思奇特,略带一点机心的小诗。

​先看平仄。
首句“夜热依然午热同”,平仄为“仄仄平平仄仄平”,这是仄起平收的七绝格式起句,根据“对”、“黏”的规则,得到整诗的平仄格式(不会推导的找以前文章看):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可以看到字词完备合平仄,一二四句尾“同”、“中”、“风”押平水韵“一东”部。

以是这是一首完备合律的近体格律七绝。

再看内容,由于字词浅近,以是并没有什么难懂的。
倒是题目取得很有特色:《夏夜追凉》,“追凉”一词,是追寻、寻觅清凉,很是生动有趣。
倒也不是杨万里创始,早在杜甫的《羌村落》里就有:“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用在标题中,大略清晰地点明了韶光(夏夜)、情境(热)、行为(追凉)。

首句“夜热依然午热同”,说这都半夜了,可还是热得和午时差不多。
这种觉得现在的小孩体会不到了,房间里都有空调。
我们影象中的小时候是会这样的,在正暑酷热之时,晚上也很热,虽然和白天太阳暴晒不同,但是那种没有一丝风、无处可逃的闷热是会让人觉得上涌现偏差的。
以是常常会有人感叹:“这大晚上怎么和白天一样热啊!
”杨万里便是这个意思。

首句感叹引出第二句,这么热怎么办呢?又没有空调开。
墨客实在待不住了,“开门小立月明中”。
反正睡不着,不如洞开门户去赏月好了。
月光皎洁,解释这是大热天的月圆之夜。
这里承接首句,进一步补充韶光、地点、行为的细节。

第三句进行转换,前两句写热已经很形象了,把人都逼出户了,以是这里就按照“起承转”的绝句套路,宕开一笔:“竹深树密虫鸣处”,院子表面竹林茂密,树木成荫,幽深处一片寂静,远远传来虫鸣。
“竹深”、“树密”、“虫鸣”三个印象堆叠,瞬间勾画出一个安谧清幽的场所,如在面前。

尾句是这首七绝的重点,“时有微凉不是风”。
看着树木森森,听着虫鸣声声,时时觉得到一些微微的风凉。
如果没有末了三个字,大家一定认为是由于开门到了户外,总算有些凉风了。
可是末了三字奇峰突起,否认了大家心中所想。
这种风凉并不是风带来的,也便是说并没有风啊,那么这些“时有微凉”是如何来的呢?

这才是这整首诗的背后意思所在,实在便是题主所说的“心静则凉”。
同期间的范成大也曾经写过“风从何处来?殿阁微凉生。
桂旗俨不动,藻井森上征。
”这也是差不多的意思,桂旗不动,无风自凉。
都是讲的静心生凉。

杨万里这首诗看似浅白,却还是在讲道理。
我们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宋诗和唐诗的差异,比较起唐诗的描写、感想熏染、弦外之音,宋诗更进了一步,那便是讲道理。
只不过杨万里这首诗以描写感想熏染为主,讲道理为辅,而且隐蔽得很深很深。

毕竟只是一首生活小诗,但是这种把你带入一个情景,自发地猜想“来风了”,再通过末了三个字把你的想法推翻,让读者去思考背后的道理的玩法,非常的“宋诗”。

肯定有同学要说了,咋就不好好讲话啊?就不能“开门避暑去,心静自然凉”?当然这样也可以,但是这就不是好诗了。

诗嘛,从来便是不好好说话,偏偏说出来让你心折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