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葛仙山周遭十余平方公里,海拔1096.3米,群山环抱,诸岭绵延,九脉汇聚,飞瀑流泉,水脉在山下汇聚成了一个葛仙湖(伦潭水库),流域面积达242平方公里,惠及无数个村落落,上节虹桥上与欧家的虹溪便是发源于此。
葛仙湖耸立在山下最近的一个行政村落项源,下贱溢出一条分支,这条小溪出村落后一起蔓延,千年水魂带着乡土的韵味流向远方山村落,去翻阅铅山憨实的书页。而这条溪终极与杨村落河相汇,以是流经的村落,把这条小溪叫做“项杨河”。
南宋墨客杨万里曾途经这里,并留下诗词《过杨村落》“石桥两畔年夜大好人烟,匹似诸村落别一川。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诗中“杨村落”,正是如今的葛仙山乡所在地。
这是一条狭长而温顺的小河,乡亲们生活在岸边,时候感想熏染着河流潺潺奏成的音律,送走酷暑迎来苦秋。历史循环,千年流过,人们对“项杨河”的感情,就像记载功过的石碑一样虔诚。
当这条河流辗转向右,流到一个俏丽地方的时候,便留恋于此,不肯前行,在这里稍做回环转身,然后才迁移转变流去。这一转身,在水流之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水湾,湾里的水清澈透亮,宛如彷佛一块巨大温润的碧玉,叫人忘情,令民气醉,这个村落落叫做谢家湾。
在它身后,牢牢相依着另一个村落落,叫做“大周”,首尾相连,街巷相通,实在,它们该当算作是一个村落落,以是人们说到两个村落落,常忘却中间的那个顿点,习气叫它“大周谢家”,这便是本章节写的“民谣水湾”,实在,这个俏丽的名字是两个村落落的总和。
大周的名字很是响亮,历史上先秦的周朝被叫过“大周”;武则天洛阳称帝,国号也称作“大周”;乃至连吴三桂筑坛于衡州回雁峰前馒头岭,举行称帝加冕仪式,也称自己是“大周昭武天子”。我想,这里的“大周”,是不是此中哪个支脉的后人呢?或许还有别的来历,这大概须要仔细考证一下才能定论。
至于谢家湾的名字,那可是有故事的。听说,过去只有大周村落。有一天,村落中创造一位流浪汉奄奄一息倒在街头,他已经几天没有吃到东西了。幸好,被村落民看到,纷纭赶来,用热汤救活了他,并给他衣食收留了他。
这位罗姓流浪汉好了往后再没有离开,从此在“项杨河”摆渡为生。只假如乡亲们过河,一钱不受,一个“谢”字,表达了他的满腔感激,他把这里戏称“谢家湾”,以此来报答乡亲们。于是,他停泊船的地方被叫做老谢渡口。往后逐渐发展成村落落,这才真的有了个叫做“谢家湾”的村落落。
由于善心,挽救了一个生命,度了一个戴德的灵魂,造诣了一个兴旺的村落落,流传了一个难忘的故事。让人至今怀念着当地村落民的仁厚之心。背靠青山,面临溪水,在这样一个人杰地灵的谢家湾,所有的村落民都拥有一种共同的性情,有快乐就说出来,有幸福就唱出来,在美好的岁月里,到处都流淌着美好的歌谣。
铅山是辛弃疾曾经的生活之地,记得他写此地风光时,有一首词这样写道:“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濛濛。“
词中的“谢家子弟”,是否便是指的谢家湾后代们呢?人杰地灵,众心向善,焉能与凡人相同。此名高洁,我相信,定会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
当走到老谢渡口,一眼就会看到那只苍老的乌蓬小船孤独在岸边,让我有了一种似曾相识的觉得,顿然想起在曾经的岁月中,一叶扁舟漂浮于上,舟上一人顶着箬笠,手中船桨在河面投下细细碎碎的影子。浆在轻轻的摇着,小船,柳叶,湖水,在风中摇荡成一个春湾。山峰迤逦,花草繁茂。与倒映在水中的山,构成一幅新奇的水墨画,一种清新、洒脱、安逸,舒缓之感氤氲着身心。
民谣水湾
“大周谢家”是两个自然村落,都归属于大田行政村落,也是葛仙山乡下属的村落。若按我写过的章节谋划,与葛仙山的关系,该当这样顺序:葛仙山→葛仙源→项源→大周谢家湾→欧家→虹桥上→陈家坞。这里间隔葛仙山核心景区不到两公里,是到葛仙山的必经之路。
此地的山峰不算高,在崇山峻岭中实在算不上出类拔萃,六十度以上陡峭的山坡,短缺纵深,平缓无棱角的山顶,乍一看去以为是抬升了的地平线,只以为天地分作两半,一半轻盈舒朗,一半深奥深厚凝重。起伏的山峰冷峻峭拔,凝固万年,却屈曲如环,飘忽若带,令人惊叹。
入冬时令,浓浓绿色依旧粘稠得一塌糊涂,山坡上披挂不住,争先恐后地涌下山脊,一贯倾泻到河中。袅袅白云从山根升起,丝丝缕缕挂到山崖上,影影绰绰隐到树丛里,苍翠的山影成了清新淡雅的水墨画。
那条发源于葛仙山的“项杨河”,披满玉石般晶莹的光芒,在长河里漂流而来,收割过的稻田,整洁的村落,像睡在摇篮里的婴孩安静而吉祥。河水别过山峦,绕过小村落落,倏儿北往,无声无息,令人生出“在川上曰,逝者如此夫”的感慨。
小溪,清浅、深幽、活泼,是永久流淌不干的影象。岁月悠悠,我追寻着生命的歌声,追寻着浪漫,追寻着小溪神奇的传说,来到这里。小溪清澈,如一匹素绢,上面影印着蓝天白云,摇荡着溪畔竹影,岸边桃枝簇簇、枫红诉说着苦处,一片片摇荡的清影,它蜿蜒地缠绕着乡愁,垂柳依依,枝条飘袅,轻拂着溪面,一派江南村落庄秀色……
一块如箭头般的白石横亘在村落口,上面嵌颗着五个赤色行书大字“民谣文化村落”,下面还衬刻着几个不同颜色的五线谱符号,犹如蝌蚪般扭动着。最下面的地皮上,围簇着一片紫中带红痕的锦屏藤叶子,浓郁沉稳,显示着秋日的内涵。
一块两米多高的姜黄色立石伫立着,身上鳞纹交错,雄姿依然,上面红字雕刻着“民谣公园”四个大字。远近还分布着一块块卧地的石头,被涂上了各种颜色,画上了许多有趣的图案,有人物、花草、蘑菇、树林、山峰、卡通人物等。不但有“颜值”,还有“内涵”,它们仿佛会“说话”、会“唱歌”,充满着艺术气息和天真童趣。
民谣水湾有着一百多户人家,灰瓦白墙,绿树成荫,大多是新盖的二层小楼,仿佛走进一幅古老而意境幽远的画轴里。鳞次栉比的马头墙,错落有致的粉墙黛瓦,将留白做到了极致,翠绿的植物爬在素色的白墙上,纯色的枝丫探出头来,瞧着加倍有韵味。尤其是檐角翘起,或扑朔欲飞,或俏立欲飘,凝固欲动。
舞台前有两株古樟,都有着百年树龄,枝缠叶绕,密不可分,头上的绿叶像撑了一把伞,崔巍、壮丽。牵一根柔肠在村落中溜达,石桥、驳岸、踏级入水的石阶、依水而立的宅第、沿河而去的街巷、柱廊翘檐的街楼,高墙深院与沿街骑楼连成一体,高低错落有致。住宅高敞宽大,木质长棂窗扇,觉得住在这样的地方,可以深藏虚谷,可以做些怀抱清旷的事情。再贫寒的人家,日子还是过得滋润津润。
几个大嫂走过,轻盈的步履,柔弱的腰肢,水嫩的肌肤。感到这江南的女子,真是水做的。我拦住问她们:“这里叫做民谣水湾,你们会念民谣吗?”
她们哧哧笑着说:“哪个地方都有当地的民谣哦,你们那没有么?”
我说:“那你们念几首给我听好吗?”
几个女子毫无怯意,七嘴八舌说了起来:“月光光,照四方,照着姐姐洗衣裳,衣裳洗得白丁当,收拾弟郎上学堂”。
“咚咚呯呯,捉到弯山,弯山捌角,青蓬抬角,一气风,一气雨,猫倪捉老鼠”。
“樟树仔,粉磊磊,张家姑儿来哇媒,几担箱?三担箱,几担笼?三担笼,打开箱,花衣裳。打开笼,花屏蓬。打开抽屉桌,圆眼荔枝有得剥”
“玉轮弯弯在半天,船儿弯弯在港边。阿哥乘船东流去,阿妹相送十里远,顺风顺水一起船。”
好美的乡间民谣啊,我以为,她们是在用最民俗的线条,勾勒一幅江南屯子的生活画。聆听着民谣从她们嘴中流淌出来的时候,我彷佛能感想熏染到那蕴含在歌谣里的喜悲,似一曲曲天籁,忽远忽近,若有似无,时柔时刚。
当负责去品味那些句子时,我才知道,这些土生土长的农人,正轻吟浅唱着属于自己的歌谣,用勤恳的双手,建造着美好的家园。他们的骨骼,已经浸泡在朴拙天然的歌谣里,融进一支支淳厚的经络中,一旦开闸,便会翻卷着血液中最厚重的积淀,我聆听到后,一颗心起起落落,澎湃不息……
是她们,让我知道了民谣是一个故事,一段回顾,或者是一辆自行车、一把吉他。细想起来,大概民谣更像一支烟,燃出来的烟绵绵不绝,更像是品一杯酒,甘冽悠长。大概全不是,或者在他们的意识里,民谣并不是什么艺术,而是你、是我,是爱情、也是生活。使每一个听到的人,沉浸到它的天下不能自拔。
经由一间屋子的时候,小饼干趴在一户铁门外,正在呼唤一只小小的狸花猫,那猫冲她轻轻叫着走近,她温顺地抱起了猫咪放在了自己的怀里。表面很冷,猫咪很暖和,在羽绒服里探出半个头来,轻轻的张嘴,但没有一点声音,看起来,它感到很是幸福。
一条血脉,流到宋人那里,江南便成为了一种让人神往的模式,小桥流水也就成了江南的代言词,民谣水湾带着明显的江南特色。河边的小路是一把长长的剪刀,生生剪开绿色,露出一层青色的石板,小溪风采绰约。这条河,就如豆蔻年华的妙龄少女那顾盼神飞的眼珠;这条河,便是葛仙山母亲暖暖的胸膛,是一处抚慰心灵的港湾。
如缎似的清流,缓缓地游移着,静得彷佛丢一块小石入荡漾,就能惊动它的沉默,纵然河中有着一湾浅浅的鹅卵石,但它们就这样悄悄屈身个中,彷佛谁也不忍心去惊扰千年河床的沉睡。好似微颦在眉尖的一撮忧伤,就像曾给过“项杨河”一个不经意的承诺,才让它守望了千年,孤独了千年。
当在“老谢渡口”看到那条古老小船的时候,美女作家们纷纭涌上前去,抚摸、端详,乃至钻进篷内,分享老谢当年的愉悦。末了,三两一伙,围坐在小舟上,拿姿作态拍起照来,那欢笑声,惊动了小溪中荡漾道道。
宽大的河埠石槛上爬满了青苔,棱棱的台阶是青石铺成的,依旧保留着当年下埠登船的履痕,还有水乡女子锤洗衣服的石头,依旧保持着磨得通亮的身姿,让人不由想起“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已近暮寒月,况惊长别心。宁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的古诗词。
河水多情,水中小舟见到来客,激动地滴溜旋转,略起了千层荡漾。水面清澈,将岸边的黛瓦白墙,行人客旅,与墙上五颜六色的壁画统统摄成倒影,眨巴着眼睛,让它们在水中也动了起来。
就这样,河水淙淙,鳞波闪闪。一汪一汪凝重而沉静的墨绿,石阶和树木的倒影,也随着节奏抖动起来,水波自河心向岸边一层层荡漾开来……
一叶竹筏轻轻荡漾在水面,上面彷佛还站着四个人,轻点竹篙,竹筏便在那清澈澄碧的溪水中飞舞起来,正向一片翠绿和宁静驶去。竹排约三丈长,四尺宽,由十来根粗大的竹竿系缚而成。身呈暗黄色,头端微微翘起,河水轻轻拍打着它们,竹伐仿佛在秋色中喃喃细语。一霎时,被河水收纳进怀抱,成为了倒影。
偶触浅滩处,筏身似不经意地微微一颤,把民谣水湾的故事全都磕落在溪岸上。我看到筏中人爽心地笑着,但不知道是在笑自己水中的影子,还是笑岸上伸过来的那支藤蔓呢,我以为,此时,那种幸福感在他们心头安顿扎根了……
“项杨河”的水波太柔柔了,柔柔得让人会生出一种静感,竹伐在这静中漂浮着越行越远,末了成了一道影子。江南的秋,也随着这竹筏逐渐消逝,随来的篙影波纹,带着两岸的叠荫,挺登时立在水岸,浅浅地站着,站成了一片小心,一种风景,站成了一种风味。铅山的秋,就这样让人禁不住沉醉了。
如果说,河流呵护着江南的富庶,水波荡漾出江南的倩影,那么,桥梁无疑是江南独特的象征,也是让大家最随意马虎记住的江南元素。从诗词的“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到民谣的“摇摇摇,摇到外婆桥”,关于江南的影象,总也离不开那些卧虹似的桥梁。
水乡桥美亦是民谣水湾的写照,就我所见,河上有两座桥,一座是主道上的梁式桥,像横梁一样平常架在直立的支撑柱上,较之于拱桥,这座三洞石桥显得平实敦厚。
此桥看来年代并不久远。两侧搭于岸边,中间两座桥墩是用石块砌筑而成,桥面可以看出是水泥浇注,桥上的栏杆则是原木原色涂上清漆而成,栏柱出头,无数个横竖的一字交叉,组成奇丽的图案,穿梭直通南北,显得很是豁亮,坚实。
另一座桥,叫做“安和桥”,这座吊桥的名字,与宋冬野唱的一首民谣歌曲同名,它将一个个景点串联起来,构筑起“民谣水湾”主题村落庄乐园。
先是延伸出的栏杆,将我们接入桥身,那栏杆满怀热心,用木一样平常的实心与我们恳切交往,桥面空悬没有桥墩支撑,两条粗大的铁链索住两岸,下面用绿色丝绳编织成网,兜起了木板桥面。
桥虽不高,离水面约有四、五米的样子,刚开始走上去,觉得还平稳,但走了几步后,桥开始晃荡,先是往两边晃,接着是高下颠,没有抓手,脚下没根,心里悬空,开始有了深一脚浅一脚的觉得。脚步急匆匆,人来纷繁,全体吊桥开始颤动起来,我有点掌握不住自己的身体,有了一种穿梭时空的觉得,心里产生了恐怖,还好,勾留少焉,觉得抖动稍小,迈腿小心翼翼地走过了全程。
碧蓝的天空衬映着起伏的山峦,巍峨峭挺的群峰上,树木葱茏,秋风萧瑟了万物,丰腴的山峰开始褪下秋装,有的树叶禁不住山峰一吻,绽开了酡红的笑脸,醉成了一幅醉美的工笔画。
婉约的小溪或窄或宽、或急或缓、水波泛起一片片洁亮的音符,拉开腔,开始了生命的歌唱。山脚下的村落,错落有致点缀个中,白墙红瓦,远了望去,犹如朵朵盛开在万绿丛中的鲜花。炊烟袅袅升起,鸡犬相闻,我想,这里面可能有着更多的乡愁在发酵,更多的故事在成长。
水湾广场上,我看到了一个用鹅卵石铺成的圆形图案,内圆、外圆、以及放射线,全部用不同颜色的小石头组成。这些鹅卵石,是就地取材得到,它们在小溪中沉睡了千年,经浪打水冲,磨掉了不规则的棱角,现在却被派上了用场。除了本身带有的朴质外,还有着对故土的留恋,当脚步附近,便回报以历史给与的古老反应。
圆铺设的错落有致,踩着圆润的石子,一步一处圆润,仿佛走在一幅山水画中,绿树成行,阳光照射在鹅卵石上,洋溢起星星点点的光芒,看起来十分好看,听说,它除了不雅观赏性外,还有一种神奇的功效。便是赤脚走在石上,能打通脚底的穴位,起到推拿的浸染。
这条小溪,被一条小路逐步拉长,本来不怎么宽敞的河道显得更加细瘦。临河建筑,也只好被携手相牵着一起延伸。一条亲水长廊筑于其盼,顾自瞧着自己的影子,独自玩味。我坐在廊内,看溪里的小船或紧或慢地飘过,留下一片浆声。从一片景致中,我看懂了民谣水湾人与水的那份亲密和缠绵。
一个六角“迎舟亭”伫立着,名字起出了诗意,翘着亭檐,吊着红灯,还真有点江南女子水性杨花的味道,彷佛是嘴角淡淡一笑,满脸的风情。正中一个木桌,五面倚着一排排风雅和粉艳的“美人靠”。
曲水流觞,穿插着亭阁、栈道、水榭、小桥等溪边建筑,溜达个中,不雅观赏到小桥流水、桦林小径、轻舟游荡,竹伐戏水,沐浴着大自然最原始的气息,赏心悦目,留连忘返,有种回归大自然的觉得……
在这样的河边心不在焉地走着,不着边际地想着,如果斯时,那幅电影画面涌如今面前该有多么美妙:一个古代江南女子,穿着一袭蓝印花布旗袍,梳着高高的发髻,露出细长白皙的脖颈,打着一把宝蓝色的油纸伞。脚上蓝印花布绣花鞋,在青石板上轻轻缓缓的移动,偶尔会踩到溪边积水,打湿她的裙摆……
民谣水湾,是中国古典建筑最具经典的一种设计。让流水始终环抱在自己的家门口,始终环抱在自己的梦乡,这样的建筑艺术,也只有中国的江南水乡才能独占,这样的浪漫情怀,也只有中国的江南水乡的居民才能独具,这统统的统统,才是真正的水乡民谣……
在江南水湾里,静下心来,负责品味这些景致,听听乡间梦里的这些民谣,负责地在心里咀嚼,才会体会到水乡民谣独特的魅力,传承最普通,最朴素的情怀,才能听懂这些措辞,并难以忘怀,毕竟,曾是我们最难忘的爱恋。
民谣与景致的结合,是人与自然的千年好合,是人与自然的深情和解,文学链接着此处和彼处,当下和远方,过往与未来,并滋养出民谣与诗。用它们独占的绵软与坚韧,去触摸我们的肌肤和血液,把一份深长的柔情递得手中,牵着我们,在一个个梦境里马首是瞻。让我们这些无可依傍的当代人,在民谣中找到皈依。
正是:
群峰倒影水窈窕,篙橹悠悠过小桥。
黛瓦爬藤藏院落,乌蓬敛浪隐秋潮。
民谣起处由天籁,古巷描时任素毫。
溪畔廊亭夸顾遇,青波红掌雪鹅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