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不雅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墨客。
陆游《北齐校书图》跋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陆游书名为诗名所掩,陆游亦工书翰,精行草和楷书。他自称\"大众草书学张颠(张旭),行书学杨风(凝式)。\"大众他的书法简札,信手拈来,洒脱洒脱,秀润挺立,晚年笔力遒健旷达。朱熹称其笔札精妙,遒严洒脱,意致高远。
老蔓缠松饱霜雪 大舸破浪驰风樯—陆游和他的《自书诗卷》
刘石
陆游《自书诗卷》,纸本,纵31厘米,横701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陆游作有许多抒发雪恨救国的决心和壮志难酬的愤懑的诗篇,勃郁沉雄,最为激荡民气。但他的诗集中远不限于这类作品。“六十年间万首诗”其诗作的内容和艺术风格均极丰富多彩。宁宗嘉泰三年(1203)秋冬之季,他在家乡山阴写下不少反响村落居生活的诗歌,个中八篇,分别题为《记东村落父老言》、《访隐者不遇》、《游近村落》、《癸亥初冬作》、《美睡》、《渡头》、《杂书》(二首)。这时的陆游已是79岁的耄耋之人,虽然壮怀犹在,素志不渝,但阔别朝政,年光过尽,内心的情绪渐臻平淡,作品的内容也更加生活化和多样化。
宋人罗大经称陆游诗作“晚年和平粹美,有中原承平时气候”(《鹤林玉露》卷四),明末清初孙承泽称这八首“诗句冲淡,全无烟火色相”(《庚子销夏记》卷一),尚只看到了一壁,而忽略了个中的芒角。清人梁清远所谓“村落居景况,逐一写尽”、“但时有烦闷不平之气”(《藤亭漫抄》,《雕丘杂录》卷二),才是对此类作品更准确的把握。
书法是陆游诗歌之外的另一个艺术天下。陆游生平钟爱书法,毫一直挥,直到去世的前一年,还在“数行晋帖闲临”(《感事六言》其六)。他在书法诸体中尤喜行、草,传世作品亦以二体为最多和最出色。他书法创作的动机,是“醉帖淋漓寄壮举”(《醉中作行草数纸》),“平生江湖心,聊寄笔砚中”(《暇日弄笔戏书》其二),这与他诗歌创作的寄情抒怀并无二致。他的诗集中有十几首咏及醉后作草的诗歌。他交代自己书法创作的取径是:“草书学张颠(唐人张旭),行书学杨风(五代人杨凝式)。”(《暇日弄笔戏书》其二)但不雅观其存世墨迹可知,他于羲、献父子、怀素、苏、黄等先哲书法,无不博不雅观约取,而又出以己意,造诣一家书风。
嘉泰四年(1204)正月间,陆游用朋侪所赠猩猩羊毫,乘兴挥毫,将前述八篇诗作一气写出,付与五七郎,这便是书法史上的煊赫名迹《自书诗卷》。
《自书诗卷》纸本长卷,行草书,连款识共95行,460余字。卷上藏印累累,卷后有元、明人跋尾五段,从中大略可知其流传过程。此卷曾为明末清初鉴藏名家孙承泽所有,并著录于所著《庚子销夏记》卷一。后归入清内府,著录于《石渠宝笈》卷29。上世纪20年代随溥仪出宫。几经辗转,今为辽宁省博物馆所收藏。
陆游内有浩然之气,外具强健的体魄。81岁时作诗道:“已迫九龄身愈健,熟不雅观万卷眼犹明。”(《戏遣老怀》其三)82岁诗道:“老子山行肯遽回,直穿荦确上崔嵬。 未夸脚力如平昔,且喜眉头得暂开。”(《自九里平水至云门陶山历龙瑞禹祠而归凡四日》其四)终极以86岁的高龄弃世,独享遐龄。因此此卷虽为其年届80时所书,却能够精气沛然,贯注首尾,略无衰飒之象,用古人的评语来说,便是“时年八十矣,书法劲逸,老年不衰如此”(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卷一)。
此卷书写的内容虽然不属“壮举”一类,从艺术风格看却大笔濡染,“醉帖淋漓”,与“壮举”的精神本色息息相通。陆游《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诗曰:“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从作书到用兵,以笔阵为兵阵,他完备将书法当成抒发规复中原、建功立业“壮举”的另一载体。这卷《自书诗卷》,正可看作其“酒为旗鼓笔刀槊”的一个范本。全篇点画遒劲,结体欹侧,章法腾挪,笔势飞扬,确像陆游对自己草书的形容,“老蔓缠松饱霜雪”(《学书》),“大舸破浪驰风樯”(《醉后草书歌诗戏作》)。静不雅观墨迹,作者“目前醉眼烂岩电,提笔四顾天地窄。忽然挥扫不自知,风云入怀天借力”(《草书歌》)的风采宛在目前,其干霄之志,盘郁之气,跃然纸上。清人姚范曾评陆诗云:“兴会飚举,词气踔厉,使人读之,发扬矜奋,起痿兴痹矣。”(《援鹑堂条记》卷40)今不雅观此卷,亦正使人产生相同之感。
根据卷末的交待,此卷书于嘉泰四年(1204)一月三旬日,作者时年八十岁,已辞职归里,系与村落中父老过从所作。从题跋中得知,这件珍品在元代至治、泰定年间,也便是问世一百多年后,曾一度在镇江流传,当时的镇江人郭畀、俞庸及四川眉隐士程郇在镇江见到这幅珍迹后,仰慕陆游的诗名,先后为之题跋。
此卷书体洒脱遒劲,有大气磅礴之势。老辣又天真,时作沉重之笔,偶又轻松带过,形式不拘一格,不计工拙,可看出十分放松随意,空缺处使章法有致。
诗后自题近作。陆游于嘉泰三年五月十四日哀求回山阴老家获准,诗的内容又是写的辞职故里,解释诗的创作韶光不会早于79岁。全稿共诗八首,均刊入《剑南诗稿》第五十五卷。参校刊本,卷前笔墨残缺部分,知缺“证东村落父老言”一行,个别发动七字。此外,由五首七言绝句组合而成的“杂书”,刊本作“庵中杂书”。
陆游不以书法名世,书名被诗词所掩,自谓“草书学张颠,行书学杨风”。他的行草功力尤深,朱熹称其书“笔札精妙,意致高远”。张丑则说“书迹洒脱”、“字画遒劲可爱”,都说的很精到。
他把“胸中磊落藏五岳”的思想境界利用于草书,反响了书法中的浪漫主义精神。我们在七百年后的本日,能看到陆游晚年亲笔书写的笔致老成,墨色浓淡得当,具有洒脱遒劲,犹如“大舸波浪”,“瘦蛟出海”般的气势磅礴的自书诗稿,非常宝贵。
引首有明代程南云篆书“放翁遗墨”四字。拖尾有元人郭畀、俞庸、程郇三段长题,对陆氏文章文字至为推崇,认为是师长西席得意之作。还有明人陈琏、沈周等题跋。此卷元时为高秋泉之父随军南征时所得,至正年间为杨明中购藏,有时归其侄杨敏,后入清内府。《石渠宝笈初编》著录,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释文】
原上一缕云,水面数点雨。
夹衣己觉冷,秋令遽如许!
行行适东村落,父老可共语。
披衣出迎客,芋栗旋烹煮。
自言家近郊,生不识官府,
甚爱问孝书,请学公勿拒。
我亦为欣然,开卷发轫绪,
讲说虽浅近,於子或有补。
耕荒两黄犊,庇身一茅宇,
勉读庶人章,淳风可还古。
访隐者不遇
秋高山色青如染,寒雨霏微时数点。
兰亭在眼久不到,每对湖山辄怀歉。
雅闻其下有隐士,漠漠孤烟起松崦。
独携拄杖行造之,枳篱数曲柴门掩。
笛声尚斤人已遯,日啜薄糜终不贬。
何如小住共一尊,山藜野芋分猿嗛。
游近村落
度堑穿林脚愈轻,凭高望远眼犹明。
霜凋老树寒无色,风掠枯荷飒有声。
泥浅不侵双草屦,身闲常对一棋枰。
茆檐蔬饭归来晚,已发城头是非更。
癸亥初冬作开岁忽八十,古来应更稀。
我存人尽去世,今是昨皆非。
爱酒陶元亮,回籍丁令威。
目前寻故物,惟有钓鱼矶。
美睡
老来胸次扫峥嵘,投枕神安气亦平。
漫道布衾如铁冷,未妨鼻息自雷鸣。
天高斗柄阑干晓,露下鸡埘腷膊声。
俗念绝知无起处,梦为孤鹤过青城。
渡头苍桧丹枫古渡头,小桥横处系孤舟。
范宽只恐今犹在,写出山阴一片秋。
杂书蒲龛坐久暖如春,纸被无声白似云。
除却放生并施药,更无一事累天君。
万物并作吾不雅观复,众人皆醉我独醒。
走遍世间无著处,闭门锄菜伴园丁。
近诗一卷,为五七郎书。嘉泰甲子岁正月甲午,用郭端卿所赠猩猩羊毫 ,时年八十矣。
自书钗头凤石刻 绍兴沈园 藏
陆游20岁时同表妹唐琬结婚,夫妻感情深厚。但陆母不喜好唐琬,逼儿休妻。陆游屈从于礼教,不敢违反母命,只得与唐琬分离。十年后的一天,陆游与唐琬在沈园不期而遇,当时唐已再醮,陆亦再娶。陆游一时感慨万端,就在园中的墙壁上挥笔题写了千古名词《钗头凤》词:“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赍恨绪,几年离索。错!
错!
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
莫!
莫!
”。唐琬看到后感伤之余也依律赋了一首《钗头凤》--世情薄,人情恶,雨送薄暮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苦处,独雨斜栏。难!
难!
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讯问,咽泪妆欢。瞒!
瞒!
瞒!
这次重逢不久这位才女便烦闷而亡。
1 怀成都十韵诗卷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放翁五十犹豪纵,锦城一觉繁华梦。竹叶春醪碧玉壶,桃花骏马青丝鞚。斗鸡南市各分朋,射雉西郊常命中。壮士臂立绿绦鹰,佳人袍画金泥凤。椽烛那知夜漏残,银貂不管晨霜重。一梢红破海棠回,数蕊喷鼻香新早梅动。醉翁诗社朝暮忙,日月匆匆迭宾送。浮世堪惊老已成,浮名自笑今何用。归来山舍万事空,卧听糟床酒鸣瓮。北窗风雨耿青灯,旧游欲说无人共。省庵兄以为此篇在集中稍可不雅观,因命写之。游。
此卷为陆游晚年为其朋侪手录旧日所作七言古诗一首,内容描写作者50岁旁边在成都做官时的生活景况。格调豪放跌宕,书风亦瘦硬通神,可谓词翰双美。
后纸有明陆釴、谢铎、程敏政、王鏊、周经、杨循古、沈周题跋。卷中钤有清乾隆、嘉庆、宣统内府诸玺及“商丘宋荦审定真迹”、“陈宗后印”等鉴藏印章。著录于《装余偶记》、《石渠宝笈》。。
2 致仲躬侍郎尺牍 册 纸 行书 31.7 x 54.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淳熙八年(1181)的夏、秋之间,浙东一带水灾不断,造成严重的饑荒。当时陆游虽刚从江西解官,闲居浙雇主中,对百姓生存相称忧虑。十仲春时,陆游就曾写信给将前往处理赈灾事宜的朱熹,殷切地愿望他能尽早到来,舒解民困。而在翌年(1182)初,朱熹到任并前往婺(今属浙江金华)、衢等(今属浙江衢县)州察看灾情时,陆游便写这封信札给曾逮(信中的仲躬侍郎),一方面祝贺他升迁,一方面也寄望对方在朝廷能对当时浙东一带的水患尽点心力,忧虑之情溢于言表。
陆游生平忧国忧民,在书函诗歌中常能见到这些情绪的流露。从这幅尺牍笔画的时而丰腴、时而瘦瘠,行列的敧侧、起伏,运笔的迅疾与徐缓等,我们彷佛可以感想熏染到陆游内心的焦虑与躁动。如此无意求工,却又能自然有情,相称不易。
3 陆游《苦寒帖》,纸本,纵31.8厘米,横48.3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书于宋孝宗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时陆游44岁,刚巧被贬后居家。信中内容对研究陆游平生有主要的资料代价。同时又是一件宝贵的书法作出。其用笔周遭兼备,自然流畅。曾经清内府收藏,刻入《三希堂法帖》。
4 尊眷帖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纸本,书页,1页,纵29.3cm,横38.3cm。行书,11行,80字。
释文:
遊惶恐拜問契家尊眷,共惟並擁壽祺。鏡中有委敢請,子聿六粗能勤苦,但恨不能卒業。函丈若不棄遺,尚未晚也。張七三哥□貧可念,官期尚遠,奈何。每爲之心折,顧無所置力耳。三丈亦念之否。遊惶恐再拜。
本幅鉴藏印有“宋荦审定”、“凇洲”、“江恂之印”、“德畲借不雅观”以及成亲王、成薰等。
此帖内容为委请类,即陆游委请函丈帮助其幼子子聿完成学业。帖中言及的子聿为陆游之幼子,据陆游年谱知其生于淳熙四年丁酉(1177年),是年放翁53岁。“镜中”指绍兴镜湖即鉴湖,故此帖当书于家中。
此帖结体颀长,笔画劲健,迁移转变点画精细爽利,既可见杨凝式、苏轼及黄庭坚书法遗意,又自具面孔。
《字画鉴影》卷一著录,《海山仙馆藏真帖》卷三摹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