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大雅‧文王》在思念周文王取代商朝而获享定命时,鼓励臣民效忠职守以坚持定命,所说的是“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意即:可不念及你们的先人,好好教化你们的风致吗?到了幽王,国家陷入危亡之际,则有《大雅‧瞻卬》在负责呼吁:“无忝尔所生,式救尔后。
”亦即:不要屈辱您的先人,努力救救您的子孙。
这种以诉诸亲情来哀求人们修德的不雅观点,在古代该当有其一定的效果。

由于天子失落德,百姓对天已经失落去信心,以是涌现“胡不相畏,不畏于天?”(《小雅‧雨无正》)、“民今方殆,视天梦梦。
”(《小雅‧正月》)、“彼苍者天,歼我外子。
”(《秦风‧黄鸟》)之类的诗句。
人间失落去仁爱与正义,能够维系社会的力量彷佛只剩下亲情了。
像“夙夜匪懈”一词常常涌现,可见情形危急,以至早晚都不得松懈。

《小雅‧小宛》涌现最具代表性的一句诗,便是“早起夜寐,无忝尔所生”。
意即:从早上起床到夜晚睡觉,都不要屈辱那生你的人啊!
这句诗提醒人要常想到父母与先人,告诫百姓不可由于自己的恶劣言行而让先人蒙羞。

《诗经》最为动人的是《小雅‧蓼莪》,值得特殊先容。

人世至情藏在温柔老诚的诗经里

01

父母之恩至为深重

《蓼莪》描述百姓劳苦行役,不得终养父母,于是想起父母深恩,不禁悲从中来。
全诗六章,首章为:

蓼蓼者莪?

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

生我劬劳。

“莪”为蒿的一种,其茎抱根而生,俗称抱娘蒿。
意为:那长得高大的是莪吗?不是莪,只是一样平常的蒿菜。
借物起兴,连植物都有“抱根”而生的,我一想起父母,就为自己无法终养他们而惭愧。
可怜啊!
我的父母,为了生养我而辛劳劳动。
第二章改变两字,重申此意。
第三章批评王道崩坏,小民痛楚,父母皆逝,让人彷徨,个中后四句是:

无父何怙?

无母何恃?

出则衔恤,

入则靡至。

当天子与国君不再可信,政府只知压榨百姓,人除了呼求父母,还有什么指望?父母已逝,我失落去末了的支柱,一出门就怀着忧闷,入了门又像还没有到家。
没有了父母,家怎么算家呢?第四章是重点,前后八句一气呵成,无限哀痛:

父兮生我,

母兮鞠我,

抚我畜我,

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

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

昊天罔极。

连下九个“我”字,体念至深。
意思很清楚:父母生我养我,爱抚我照顾我,发展我造就我,思念我打发我,出入都怀抱我。
想要报答这样的恩典,连昊天都无法穷尽。
没有父母就没有我,就算天地再大也没有我立足之处。

中国人重视孝道,肯定百善孝为先,便是源自《诗经》这一类诗句的启示。
太宗生日时,想到自己在这一天要承欢膝下而永不可得,就口诵“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之诗。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只要顾念亲情,思念父母之恩,再由近及远推广出去,就不会偏离人生正途太远。

02

亲情的压力与调节

人该当孝顺,但这并不表示父母的所作所为都是精确的。

宋朝学者罗仲素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这句话如果是指“父母无不爱护子女”,则有其一定的道理,但如果是指“父母的作为都对”,则未必尽然。
父母是凡人,是浩瀚百姓之一,自然也有智愚之分与贤不肖之别。
那么,万一自己的父母涌现偏差的作为,子女又该如何?

孟子剖析两首相关的诗,提出精辟的不雅观点。

一首是《小雅‧小弁》。
内容应是周宣王时,名臣尹吉甫之子伯奇所作。
缘故原由是吉甫娶后妻,生子伯邦。
后妻谮伯奇,使吉甫听信谗言,将伯奇逐出家门。
伯奇受此冤屈而作《小弁》。

诗中充满忧思,不知自己如何得罪了天,要受这样的苦?“天之生我,我辰安在?”“何辜于天,我罪伊何?”他对父亲未能详察真情而枉屈了他,也有直接的抱怨,如“君子信谗,如或酬之。
君子不惠,不舒究之。
”意即:君子听信谗言,彷佛有人敬酒就接管;君子不照顾人,不肯从容稽核原形。
而全诗涌现五次“心之忧矣”一语,更让人伤感。

那么,孟子对此诗有何意见?他认为,父母的差错太大的话,子女如果不抱怨,就即是决心疏远父母,就此断绝关系似的,而这即是不孝。
若是表达适当的抱怨,说不定可以让父母觉察原形而有补救机会。
孝顺该当包含委婉使父母走上人生正途在内。
《孝经‧谏诤章》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可见这是儒家的基本态度。

其次,第二首诗是《邶风‧凯风》。
内容是七个儿子感念母亲的费力,但又自觉无法安慰母亲的心。
历代学者关于此诗的背景并无共识。
有的说是寡母思嫁,使七子认为自己没有尽孝;有的说是七子表达孝顺继母的心思。

不论所述为寡母或继母,由本诗可知者只是:母亲劳累以至心情不佳,使七子有感而发。
如果依孟子之说,则此诗所指为为”亲之过小者也”(《孟子·告子下》),意即这位母亲一定犯了明显的差错,但还不算严重。
然后七子以为是自己不足孝顺,才造成母亲犯错。
这种心意十分名贵,在表达时必须温和婉转。
正如《易经‧蛊卦》九二说:”干母之蛊,不可贞。
”意即:要救治或办理母亲方面所累积的缺点,不可采纳强硬或坚持的态度。

本诗提及凯风、寒泉、黄鸟。
凯风是夏日长养万物的风,比喻母亲养育七子,既劬劳又圣善。
寒泉在夏季使人舒爽,但七子却未能消减母亲的劳苦。
黄鸟在夏天鸣叫,声音婉转悦耳,但七子却未能安慰母亲的心情。
诗中不但没有抱怨之词,反而多是七子自责之语。

孟子于是作出下述结论:父母差错大尔后代不怨恨,那是更加疏远父母;父母差错小尔后代怨恨,那是一点都不能受委曲。
更加疏远父母,是不孝;不能受父母一点委曲,也是不孝。
接着,孟子引述孔子的话说:“舜是最孝顺的人,五十岁了还在思慕父母。

儒家有关《诗经》的论述,显示其学说承先启后的特色:一方面把握“思天真”的要旨,肯定朴拙情绪之名贵,认为“诚挚”能引发向善的力量,由此建立适当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则聚焦于亲情,亦即由子女对父母的孝顺为出发点,推广到各种人际关系。
有关系则必生情绪,喜怒哀乐若是发而中节,表示教化抵达空想层次,人生的快乐也将跬步不离。

《诗经》代表古代文学,总能引发审美情操。
这种情操造就了温顺敦厚的脾气与作风,实在正是导人于善行的好办法。
不过,美与善的领悟是可能的而不是一定的,关键即在于精确诠释孔子与孟子的学说。

德行的教化须要生平的努力,而审美的意境却是随手可得的。
只要熟读《诗经》,不难享受这样的意境。
《易经‧兑卦‧大象传》说:“君子以朋友讲习。
”若是转换到《诗经》,则会想到“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何不互通音讯,彼此鼓励?等到“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岂烦懑慰?

点击文末右下角的 “在看” 加速文章更新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