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的三月初,对应农历的惊蛰节气和农历仲春开始。是传统中国的仲春期间。
经历早春的春寒,到了此阶段,气温回暖,景象湿润,晴雨相间,带来草木必要的阳光雨水,此时草木萌发,成长极快,春天进入了最清新向上的期间。
仲春二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而中国的节日,向来是多源头,重视人和自然的互动。
仲春二日,第一个源头,是水边“祓禊“起源先秦立春之后,有在水边清理污垢,敬拜水神以及先人,求得康健,多子龟龄的风尚。这个风尚在秦汉之后,蜕变成两个节日,一个是正月的晦日,便是正月的末了一天,一个便是三月三,暮春三月的“上巳”节。
那么到了南北朝和唐朝早期,晦日是主要的踏青嬉戏的节日,借助春天清新的气息,调度身心。
到了唐德宗时期,将晦日移到农历仲春一日,称为中和节,官宣放假,鼓励臣民春游。而民间则在官假之后的仲春二,形成挑菜游春高潮。
第二个源头,便是古代春社。古代民间的春社,因地方不同,韶光略有早晚,但是多集中在惊蛰和春分期间。春社是什么呢,敬拜地皮神以及雨神龙神,很多地方便是在仲春二开春社,举行盛大的仪式,祈祷风调雨顺。那么这便是仲春二,又叫青龙节的起源。
第三个,便是此时大地上,草木茁发,遍生野菜。是最好的采集和品尝新鲜野菜的期间,在唐朝。就盛行此日去郊野挖野菜,到了宋朝,更肯定的将仲春二作为挑菜节,连天子,也不忘让宫廷的人,这日挖野菜尝春。
“海棠风外独沾巾,襟袖无端惹蜀尘。
和暖又逢挑菜日,寂寥未是探花人。”唐末 · 郑谷《蜀中春日》
郑谷是晚唐进士,本是江西人,黄巢之乱后,他避乱进入四川住了三年。
这想必是刚刚进入蜀地的第二年仲春。
四川在晚唐以海棠花而盛名,东风吹开了四川红艳艳的海棠花,而他还没有适应这里的生活,由于大约他从来没有想过,因此这样的办法来到四川。
由于当时四川是唐朝的边地,风景俏丽,但是经济并不发达。
这是仲春二日,他想到这是传统的挑菜节,若在长安,若在太平盛世,长安曲水郊野,到处是锦衣绣马,到处是欢笑声,无数的女子还有家人,在河边挑菜,享受春天的阳光和气息,互为风景。但是现在,这里海棠花好,却让人倍感寂寥。
比较挑菜这个节目,农耕平原地区,饮食多来自地皮,是有深厚的历史的,并未深入崇山峻岭的巴蜀地区。
但是仲春二日挑菜,在唐朝就已经相称盛行,是踏青的一个主要的内容。
“久将菘芥芼南羹,佳节泥深人未行。
想见故宅蔬甲好,一畦春水辘轳声。”北宋 · 张耒《仲春二日挑菜节大雨不能出 》
在宋朝,都邑的人将仲春二日称为挑菜节,已经定型。
仲春二日这天出去踏青,采野菜,是民俗。
一全体冬天,吃的都是大白菜和大头菜,怎么不渴望春天里新鲜的蔬菜呢?
只是这天下雨,泥又深,道路泥泞,无法出去嬉戏,当然也无法去挑菜了。
我在这雨声当中,自然想到了故乡的田园。
此时一定春蔬在春雨中奋力成长,我仿佛听见了沟田流水的声音。
蔬菜长得好,那野菜也一定繁茂。
无论吃上哪一种,都可以安抚我压抑的味蕾啊。
我现在只能在雨中遥想了。
仲春二的踏青,实在给了很多人亲近自然的机会,也安抚了很多人思乡的情怀。
那地皮和青草的喷鼻香气,那舌尖上的野味,是乡土的气息。
“穿花蹴踏千秋索,挑菜嬉游仲春晴。
已被风光催我老,
黄庭坚这首诗写得散淡,惟其心情淡淡,才更客不雅观写出了仲春二的美好。
女孩子们在花林里嬉戏,一起荡着秋千,男孩子出门挖野菜,到处嬉戏,都不辜负这仲春二晴暖的春光。
而我已经被光阴和岁月催老了,就让他们自己去兴致勃勃的踏青旅游吧。
这是一个中年男人的真实的状态。他现在是一个父亲,父亲的任务当然是多赢利,化为家人和孩子们在外无拘束的安全感。
不过这首诗也写出了北宋仲春二的欢畅热闹,人们大多在这一两天出城,选择远足,车水马龙,在城市和郊区的城门口最为壮不雅观,大抵还会由于拥堵,不断选择城门出入,仿佛环绕着城池在转一样。
“才过结柳送贫日,又见簪花迎富时。
谁为贫驱竟难逐,素为富逼岂容辞。
贫如易去人所欲,富若可求吾亦为。
里俗相传今已久,谩随人意看儿嬉。”南宋 · 魏了翁《仲春二日遂宁北郊迎富故事》
仲春二的嬉戏在唐宋两朝,也玩出了新意。
正月有送穷的日子,那么仲春二日出来玩,那叫迎富,当然春色自有一种富贵。东风开百花,春雨贵如油,春雪秋大有,以是心情要开放,要去看花开,由于海棠花开春富贵,沾点喜气总是好的。以是仲春二有个新名词,叫迎富日。
人们纷纭去郊野看最美的海棠花开。
当然头上戴着的是各样的花饰,在宋朝,越多越好。
墨客当然知道这些东西很无稽,但是却又给人热闹美好的氛围。于是也随着顺俗,到处去看看热闹。
才过了正月的送穷,现在又戴着花去迎富。
那穷一定是很难送走,以是一听说迎富,那绝对义不容辞。
大家都希望送走穷苦,以是我也要迎富求富。
这街坊民间的传说,到现在已经很有了,成为了风尚,于是我也随着,去看热闹。
那一起上必定有很多艺人在插科打诨,抖包袱,在这样轻松的氛围里游春拜富,也算是对生活压力的一种开释。
“山村落如画里,小市两三家。
几担白莲藕,一篱黄菜花。
草沾旗角湿,柳拂帽檐斜。
津吏逢迎熟,行人静不哗。”晚清 · 吴大澄《仲春二日龙阳道中作 》
风尚或者会随着时期,朝代有所变革,但是仲春是仲春,自然和村落庄美景,倒是年年常在常新。
这是一首写仲春初期的靠近码头流水的山村落风景美诗。
美如画。
仲春二的蓝天下,俏丽的村落庄。
如画的山村落,看得见道路边的屋子,开了两三家的门窗迎客,是做商铺。
在一家的门口,放着几担白莲藕,想必人进屋,在里面商量价格。
而在其余的一家,竹篱边摇荡着明黄的菜花。
这是靠近码头的山村落,石台阶一起下来,便是水边,水边的垂柳,拂过人们的帽子,而船上是小小的货船,插着的旌旗,旌旗上还挂着带雨的杂草,显示着这是从水乡开过来的送藕船,又或者,是将山乡物质送出去的运输船。当然作为渡口,必定还有其余载客的船。
那渡口的小官员,一脸笑颜可掬,迎来送往的样子。
和小官员的热闹比较,那些准备上船的人,就格外的安静沉默。但是可以隐约觉得出他们内心的那种期盼和张力。
由于带着沉默的激情亲切,带着山乡的春意,去往远方。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春日生活打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