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谢小楼

01

中国的古诗词中,流传得最广的,我以为便是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相思》,孟浩然的《春晓》。

这三首五绝,措辞浅白,大家看一遍就能读懂记诵,韵味悠长,值得大家反复品读,以是自然传诵极广。

孟浩然的这首春晓内涵丰富你读懂了吗

本日我们就读孟浩然的《春晓》。

02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晓:清晨,天刚亮的时候。
春晓即春天的清晨。
《春晓》是唐代墨客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闻:听见。
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闻啼鸟”是“闻鸟啼”的倒装。

春夜熟睡,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醒来时,到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夜来,昨夜,来是助词。
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知:不知,表示推测。

回忆起昨天夜里的阵阵风雨,不多少俏丽的花儿被风雨打落?

03

我们赏诗,常常会看到一个词——韵味悠长,但是到底怎么个韵味悠长,彷佛有点只可融会不可言传,而我,则希望把这种解读落到实处。

那么,这首诗是怎么韵味悠长的呢?

首先,看这首诗中的关键迁移转变,墨客选取了清晨睡起时霎光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春睡醒来,正是墨客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抽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

墨客醒了,但他并没有起来,而是听到了四处的鸟叫,春天的勃勃活气通过听觉传达至墨客的心灵。
然而,墨客没有连续写醒来后的情景,而是诗笔一荡,由鸟啼声遐想到昨夜的风雨声,又由风雨声遐想到被风雨打落的花儿。

这个迁移转变很耐人寻味。

很多人再读前面两句的时候,都会以为墨客昨夜睡得很好,由于墨客是自然醒来,而且醒来后听到的是活气勃勃的鸟啼声。
但是,如果睡得很好,那他怎么会听到昨夜的风雨声呢?

要知道,墨客特意提到昨夜的风雨声,那便不是墨客在甜睡间不经意听到的,而是这风雨声已经触动了墨客的情绪。

我们大概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在一个风雨萧萧的夜里,失落眠了,思绪随着风雨飘荡,然后不知不觉入睡,如果没有什么事的话,我们大概同样会在鸟啼声中醒来。

以是,这首诗写的才不是什么喜春惜春的情绪,而是墨客昨夜的情思。

那么,墨客昨夜再想什么呢,实在,人的内心活动是繁芜的,墨客躺在床上,被风雨声所触动的是一种感情,并没有详细的的工具,而只有大概的指向,以是,墨客用“落花”来隐喻这种感情。

落花,可以指青春的逝去,可以指统统美好事物的消散。

其次,这首诗韵味悠长的地方还在于它情绪的繁芜性。

读后面两句,有墨客对美好事物消散的惋惜,然而你转头前面两句,却又是众鸟啼鸣的勃勃活气,墨客在春睡醒来之时,昨夜的情思未过,目前的新绪又来,两种情思交织,形成独特的诗境。
而这种独特的情绪体验,也只有刚刚睡醒之时才会有。

诗,一样平常都有特定的主题,有的就专写对美好事物的留恋,有的就专写万物生发的喜悦之情,而孟浩然这首《春晓》,选取了清晨睡起时霎光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奥妙地将两种感情糅合在一起,悲喜莫名,我们只有不断地咀嚼,才能体会个中的情味。

《唐诗解》有云:前人谓诗如参禅,如此等语,非妙悟者不能道。

04

我读这首诗,看了诸家的解读,却都不甚满意。

有说这首诗是写喜春惜春的,前两句喜春,后两句转而惜春,可是,这些都是解诗的套话,看到鸟啼,花落,嗯是春天,前两句情绪积极,便是喜春,后两情绪悲观,便是惜春了。
这是解诗的笔墨,不是解诗的情绪。

一个墨客的内心活动,是敏感而繁芜的,我解诗,是代入墨客那一刻的内心活动,去感想熏染墨客的情绪。

当然,我解的也不一定对,欢迎大家批评!

关注微信公众号:倚剑听雨楼(yjty-lou),一起精读《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