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61-2河广注释1
来自:刘小羽组长 2023-07-21 20:19:47 已编辑 河南 11浏览(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1.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2.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 □□□◆ □□◆□ ng□□□◆ □□□● □□□◆ □□□● ng+o附注:1、杭=航,但这只是一种通假法,实在杭本义为船。这里无非是名词动词化了。2、苇,谓小也。非实指芦苇,乃比拟法:小舟进入大河,犹如一叶芦苇之于水中。其流落无定之状。谓险也,谓前行之志坚也。3、河=黄河。4、刀=舟,古音do。但为何墨客不用舟字?难道由于二字形似,同音,以是真的在一段期间内混用么?5、曾,=曾经、过去。回忆过去之行动力强,反衬今日之有心无力。与上文的豪迈形成反差,谓年迈矣!
6、宋,=宋国,乃周灭商之后迁商王后裔立国,位于本日的河南省商丘市。在黄河之南。而墨客隔河相望,可见墨客所处之国为黄河以北,应为早期的卫国。由于卫国是周王之后,所占地盘正是原来商朝的部分早期都城,在如今的河南省安阳市、鹤壁市附近。均在黄河以北。
诗经61-2河广注释2
来自:刘小羽组长 2023-07-22 08:18:19 已编辑 河南 16浏览(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1.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2.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 □□□◆ □□◆□ ng□□□◆ □□□● □□□◆ □□□● ng+o附注:上一节剖析了,墨客身处卫国,与宋国隔河相望,虽心有余而力不敷,不能似年轻时任性。可见墨客年轻时险些每天去宋国,应为会见情人。此诗为贵族诗,反响的是贵族奢侈的生活,卫国与宋国间隔再近,也有几百里,此诗显然为夸年夜,半天骑马或坐船,都是到达不了目的地。可能到达宋国的边界。墨客与情人均应居住在各自的都城,相距甚远,安阳-商丘,挺远的。
以是,这里更多是寄托一种失落落的感情,可能也暗喻卫-宋两国之间的关系也冷淡了,由于这种关系本来便是靠王室联姻构成的,而墨客可能也是诗经中多次现身的齐国公主,嫁到卫国,但利用身份勾结各国王族公室,以此外交。这种夫人外交或公主外交,在全体周朝都是存在的,尤其在田氏代齐之前。见:诗经18-2羔羊注释2;诗经24-2何禯注释2;诗经57-2硕人注释1;诗经57-2硕人注释2;诗经57-2硕人注释3;诗经59-2竹竿注释1;下面讲一些次要的难点:1、跂予望之,=踮着脚望,企盼。个中,有一个错字,予,应为足。足-予二字附近,随意马虎写错或误判。此外,二字古音相同或附近,足古音du,予古音du。例如,胥从疋(shu),疋=足。疋是足的愆字。跂予望之→跂足望之。2、杭=航,刀=舟,上一节讲过。略。3、崇,上一节讲过,以前经学家们释读为终,古音相同,通假,是有道理的。容刀 vs 崇朝,音近,刀-朝,古音do;容-崇,容从公,古音cong,崇从宗,古音dong。容-崇为动词,vt,后面接宾语,属于动宾构造。容刀=容舟=宽度容下一条船。崇也是vt,朝=上午或白天,崇朝该当指的是直通全体上午或白天,崇=throughout。但从崇的本义上讲,彷佛并无贯穿、直通之义,极可能是通假字,=纵、终。但也有可能是假借其他同音字,比如:重,表示多个、多重。古音dong,都是同音的。果如此,则崇朝=重朝=多个白天,多日,那么这就更靠近地理现实了,卫宋之间确实须要几天,这样纵然有夸年夜的口气,仍不失落真实。而且诗经中多次用到崇朝,都须要重新表明。例如:诗经第51篇《蝃蝀》:朝隮于西,崇朝其雨。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以是,崇到底怎么解,还是不太确定的。
诗经61-2河广注释3
来自:刘小羽组长 2023-07-23 12:04:58 已编辑 河南 9浏览(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1.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2.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 □□□◆ □□◆□ ng□□□◆ □□□● □□□◆ □□□● ng+o附注:这首诗通篇为英雄主义的视野,用夸年夜手腕描述卫宋之近,不仅是邻国,而且是姻亲。但用了一个迁移转变词:曾,表示曾经由去,那么这首诗不由得略显伤感了。豪杰不提当年勇,正是反衬了现在的无力,可以大致推测,墨客所嗟叹的绝不仅仅是自己年迈,而是嗟叹卫宋两国的关系,已经不如以前那么铁了。现在谈一些意象:1、一苇杭之,很随意马虎让人遐想到佛教传说:禅宗的达摩祖师一苇渡江。这个传说听说来自南北朝,比诗经晚,但离上古都不远,后世解读可能都误解了,认为是真的一根芦苇可以渡江。前文剖析过,应为类比,小船之于大河,犹如芦苇的残枝败叶之于水中,漂摇不定,形容水急船小,渡河之难。当然,也有可能是芦苇杆制作的排筏,但数量不符,一苇,便是一根芦苇或一片芦苇叶子,并非竹筏。后世之以是误解为靠着一根芦苇就可以渡江,是不理解古代渡河工具,也不理解这种意象的寓意。西游记孙悟空离开花果山去拜师,也是乘坐自己制作的竹筏,也可以称为一苇渡海。2、跂予(足)望之,企盼,本义是说卫宋两国不远,墨客踮脚就能看见宋首都城,这是夸年夜修辞。在旷野里,人踮脚与不踮脚,对望远的间隔影响不大,目之所及,几十里而已,就算天阴时看得远些,也不过100里(50公里)。实际上卫宋间隔远大于此。这是夸年夜之处。此外,这个动作也解释墨客所盼之切,企盼。3、曾不容刀(舟),夸年夜修辞,说黄河之宽容不下一只船,这是不可能的,只是为了类比卫宋两国的关系,或墨客与情人的关系,非常贴近,非常紧密。4、曾不崇(重)朝,也有一些夸年夜,一天就赶到了,不用隔天,这在当时的马车情形下,不太可能,但骑着千里马有可能。以是,此句的夸年夜意味不是很强,可能有一点现实。
诗经61-3河广上古音大概
来自:刘小羽组长 2023-07-23 18:09:07 已编辑 河南 6浏览(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1.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di co co cong? i co ci cong di. di co dong cong? di du bong di.2.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di co co cong dong bi cong do. di co dong cong? dong bi dong do.□□□◆ □□◆□ □□□◆ □□◆□ ng□□□◆ □□□● □□□◆ □□□● ng+o附注:1、谓从胃,谓从月(肉)、从卤,古音co,后期肉可能发展为d辅音,古音do,然后才演化为r辅音。可知,谓古音co。
胃 wei-cu(從月,上部形態未定,但整體包含於膚,古音 cu。並且甲骨文胃上部並非田字,而是卤字,可能最早指的是滷肉,並且膚的金文中間部分更明確為卤,可見無疑。胃組: 喟媦渭煟稩猬谓膚蝟謂 ,讀音: Kuì wèi wèi wèi jì wèi wèi yù wèi fū wèi wèi ,可推定古音 cu,个中例外的是膚 fu 屬於 b 輔音,這個應該是音變,本來應該是從虎,為 cu 音,c 輔音,但訛變為 b 輔音,但無論如何也符合初音理論)、——节选自《孔子音准》
孔子音准
2、苇从韋,古音ci、bi皆有可能,历时变革。如:违背,韋可能是违的本字,古音bi。韋亦可能是围的本字,音源不明,但根据周音理论可以推定古音ci。以是,bi、ci都是可能的。
上述两段笔墨均节选自孔子音准。
3、容从公,古音cong。当代字型从谷,为后世讹变。
4、朝从屮(草),古音do。后来草音变,或者草字型变更,失落去音源,又造舟旁,古音do,表音。
诗经61-4河广今韵
来自:刘小羽组长 2023-07-23 20:34:24 已编辑 河南 5浏览(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1.谁谓河广?一苇航之。谁谓宋远?跂足望之。2.谁谓河广?曾不容舟。谁谓宋远?曾不重朝。□□□◆ □□◆□ □□□◆ □□◆□ ng□□□◆ □□□● □□□◆ □□□● ng+o附注:1、杭→航,通假字。见前文剖析。2、予→足,通假字,讹字,错别字。见前文剖析。3、刀→舟,同音通假。见前文剖析。4、崇→重,通假。表示多个、隔天。以往经学家释读为:终、纵,也有道理。见前文剖析。5、第一阕的韵脚广-航-远-望,用当代汉语看,为ang韵,但远已经不押韵,须要修正。远→?并无得当的更换词。但如果把河广→路长,则长字押韵。但这样改的话,就危害了原文。暂且如此吧。6、同理,第二阕舟-朝,放在当代汉语看,已经不押韵。须要修正。刀/舟→舠,可以保留刀音,符合押韵。以是综上,可以涌现版本二:20230723晚上20:33《河广》1.谁谓河广?一苇航之。谁谓路长?跂足望之。2.谁谓河广?曾不容舠。谁谓路长?曾不重朝。
在编写《周音》时修订的新韵:20210222添加新韵: 河广1.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茫?跂予望之。2.谁谓河广?曾不容舟。谁谓宋茫?曾不半昼。可见,当时也纠结于远字不押韵,但当时为了顾及原诗的叙事,并未改动宋字,而是只改了远字,这点刚才我也有想到,但茫字内涵太多,用于形容路远彷佛不足恰当。但可见当时也是存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