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参与一档旅游节目的策划与录制。首先之地,便是杭州。
茶为国饮,杭为茶都。
杭州名声在外,本也不在乎多一两档节目的宣扬。怎奈杭州当地同仁宽厚,总将我的行为定性为积极宣扬杭州茶文化。
每年一过清明,就要寄些龙井茶与我分享。
却之不恭,受之有愧。
于是便用白居易“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两句,来安慰自己也就罢了。
托大家的福,每年我都能“过手”数斤龙井茶。
作甚“过手”?
原来每年这些龙井茶收到后,我险些又都转赠了出去。真正自己享用到的并不多,因此只是“过手”而未“过口”。
为何如此?
我在外洋的朋友们,彷佛都对龙井茶情有独钟。尤其是东京的刘君,是游走于政商两界的人士。礼尚往来,多以茶为媒介。
他与我熟不拘礼,每年都叮嘱我带去些好茶。特殊讲明,多带龙井。
我曾问他:为何如此钟情于这款茶?换个白茶或是乌龙怎么样?
答:弗成!
日本的政客贩子,都认为龙井是第一好茶。
实在何止这天本?在两岸三地,龙井至今仍是茶中魁首。
茗茶为国人所爱,而龙井又是公认的至味极品。
不仅因其滋味甘醇,更由于数百年来酝酿发酵的情趣传统。文学的渲染,历史的加持,名人的助阵,为龙井渲染出雅逸的氛围。
从茶学出发,直通美学范畴。
龙井,由文化名茶升级为文化名片,超过江南成为了华人间界的美食神话。
提及龙井的历史,有些商家认为能追溯到《茶经》时期。
不客气的讲,这是子虚乌有的说法。
这几年,我一贯致力于《茶经》的解读与宣讲。因此,也常有些地方邀我去开设与《茶经》干系的讲座。
只要韶光许可,我一样平常都欣然前往。多让一些爱茶人理解《茶经》,总是一件好事。
但去年有家杭州茶企的约请,却被我谢绝了。
他们希望我讲讲,《茶经》中的龙井茶文化。
可问题在于,陆羽没提过“龙井”二字啊!
《茶经·八之出》中记载:
“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
钱塘,即今日之杭州。这句话我们可以阐明为,在《茶经》成书的年代,杭州已成为了有名的茶区。
仅此而已!
至于天竺、灵隐二寺产的什么茶?陆羽没有明确地记载。于是乎,龙井茶商们便遐想发挥成龙井,再直接印在自己的包装上以示“尊古”。
正好相反,这种行为是对付《茶经》的曲解。
龙井茶真正火起来,是明代往后的事情了。
茶诗,可做证据。
明代弘治朝礼部尚书吴宽,曾在《谢朱懋恭同年寄龙井茶》中写道:
谏议书来印不斜,但惊入手是春芽。
惜无一斛虎丘水,煮尽二斤龙井茶。
顾渚品高知已退,建溪名重恐难加。
饮余为此留诗在,风味依然在齿牙。
这首诗,明显受到唐代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的影响。
嫡黄花,顾渚、建溪都已是过去式,龙井茶正在轰轰烈烈的登上中国茶界的舞台。
除此之外,明代徐渭《谢钟君惠石埭茶》、陈继儒《试茶》、袁宏道《龙井》、于若瀛《龙井茶》、屠隆《龙井茶歌》等,都是歌咏龙井的著名茶诗。
再喝龙井时,不妨也找来一读。
犹如吃饺子要沾醋,品龙井也是要配着几首茶诗才好。
又作这么“粗俗”的比喻,罪过罪过!
当然,要说龙井茶诗中的名篇,贡献最多的人还得说乾隆天子。
乾隆天子生平六下江南,都到了杭州。而个中有四次,劳驾西湖茶区。对龙井茶若不是真爱,恐怕做不到吧?
清代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天子第一次游览西湖茶区,并写下了《不雅观采茶作歌》。
个中“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一句,道出了龙井茶采摘制作以清明为限的传统。
而“慢炒细焙有次第,辛劳功夫殊不少”一句,则又点名了龙井茶精工细作的特色。
龙井茶的制作,是出了名的讲究。近些年更有好事之徒,将龙井茶的炒制总结为“十大招式”。
即:抖、搭、搨、捺、甩,抓、推、扣、磨、压。
这有点像北京烤鸭,听说讲究削成一百零八片。
我曾经问过全聚德的大师傅:如果欠妥心削成了一百零七片,会不会味道就不好了?大师傅笑道:杨老师,甭听导游们瞎说。
翻转头来,接着聊龙井。十招也要,二十招也罢,不外乎是旅游宣扬的噱头。再解释白点,便于电视镜头呈现“炒茶”罢了。
若总想着如何摆造型,茶能炒好才怪。
制茶人,只有心里存着“慢炒细焙有次第,辛劳功夫殊不少”,才能做出好茶。
乾隆,算的上龙井茶的知音。
此后,清代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二次到西湖茶区,又作《不雅观采茶作歌》。
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第三次到西湖茶区,作《坐龙井上煮茶偶成》。
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第四次到西湖茶区,作《再游龙井作》。
回到京城后,乾隆天子对龙井茶竟还念念不忘。前后又作《雨前茶》、《烹龙井茶》、《项圣谟松阴焙茶图即用其韵》等茶诗,可见其对龙井之钟爱。
乾隆,相称于代言人。
茶诗,相称于广告语。
有天子级的代言人,加上高水平的广告语。
龙井,想不火都难。
乾隆对付龙井茶的痴迷,成为了西湖畔的一段佳话。这些佳话不仅流传于市井,还随着韶光的流逝,逐步渗透近龙井茶汤的滋味之中。
当然,抛开文化不谈,龙井也是悦口娱心之茶。
上个月整顿书房,有时创造了两盒龙井茶。放在角落里,免去了“出口”的命运。
恰逢留学美国的学生回来看我,于是就用好茶待“远人”。茶橱里取下一支梨型壶,细细冲泡品饮。
有人会问,龙井茶的传统泡法,不是该用玻璃杯吗?
不必!
龙井茶历史超过四百年,玻璃杯的运用又有多久呢?其实用玻璃杯泡龙井,不过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才盛行起来。
这样的冲泡法,有“二弊一利”。
弊端之一,是玻璃材质导热太快。一样平常适宜盛放冷饮,而非热饮。
在餐馆里,可乐雪碧橘子汁才用玻璃杯。当然,冰镇啤酒、威士忌或是常温红酒也可以用玻璃杯。
但是若是烫过的绍兴黄酒,或是老白干,喝的时候则一定要换瓷质酒盅了。
弊端二,是一样平常玻璃杯都难以耐高温。
如上文所讲,玻璃杯一样平常盛放饮料或酒类,不涉及高温环境。因此工艺涉及上,也就没有这层考虑了。市场上常见的玻璃杯,很随意马虎有不好的物质析出。
至于耐高温玻璃杯,又是另一种工艺,价格不菲。
玻璃杯泡绿茶,所谓的优点不过是利于不雅观赏茶叶条索。可若是冲泡后,将叶底倒在一个注满净水的瓷碗中不雅观赏,则才真是别有一番情趣呢。
玻璃杯泡绿茶,得不偿失落。
眼看着水都要凉了,我得结束啰嗦,赶紧泡茶。
泡绿茶,我还是习气于一次性萃取。这种办法,灵感脱胎自老年间“盖碗泡法”。投茶量极小,为注水量百分之一即可。
放茶前,泡茶器一定要先用沸水热透。冷茶入热壶,干喷鼻香炸裂而出,一下子能窜的满屋子都是。
与我常喝的石阡苔茶不同,龙井的干喷鼻香偏近于豆喷鼻香。后来我曾看到,清代康熙年间江阴知县陆次云所著《湖壖杂记》中也说龙井茶“作豆花喷鼻香”。
看起来,古人与今人在嗅觉上差不了多少嘛。
沸水浸泡十分钟,茶汤恰当好处。茶汤入口,觉得到的是若有彷佛的喷鼻香甜。喝惯了茉莉花茶的北方人,起初不免以为太淡。
这就犹如,听惯了声振屋瓦的京剧,偶尔来一段轻吟低唱的昆曲,彷佛以为不太过瘾似的。
幸好,以为龙井味淡的人,不但我一个。
陆次云《湖壖杂记》中写道:
“啜之淡然,彷佛无味。饮过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乎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为益于人不浅,故能疗疾。其贵如珍,不可多得。”
龙井茶之淡,属于无味之味。无招胜有招,此高妙之处。
陆先生长西席的“太和之气”,我一个凡夫俗子还不能完备参透。但龙井淡味后藏着的鲜,却是实实在在能感想熏染的到。
按照学生的说法:这哪是茶啊?撒点盐这便是鸡汤啊!
的确,龙井够鲜。险些令人疑惑,是否真的掺了味精。但那浑然天成的丰富层次,又绝非单调造作的味精能够比拟。
初尝似淡而无味,细品实软嫩鲜浓。这是不是便是“太和之气”呢?
学生边喝边摆弄着茶叶罐,在质料栏赫然看到“大佛龙井”四个字。不由得惊呼:原来这么好喝的龙井,竟还不是西湖龙井?
众所周知,龙井茶起源自西湖之畔。但上世纪八十年之后,广泛栽种于全国各大茶区。单单是浙江省境内,就还要分为西湖龙井、钱塘龙井和越州龙井。
个中历史上原有龙井产地所生产的龙井茶,就叫做西湖龙井。
沿钱塘江、富春江两岸各县,所产的叫钱塘龙井。以绍兴及周边各县所产的龙井,则是越州龙井。
我招待学生的大佛龙井,就属于越州龙井的范畴。
中国人的饮食,喜好讲究“正宗”二字。还拿北京烤鸭举例吧,最正宗的彷佛要数老字号全聚德。各地朋友进京,也都要去打卡朝圣一番。
很多同学来北京旅游也问我:老师,全聚德真的好吃吗?
答:总店还可以,但是价格真的太高,还总得排队。
同学接着问:分店哪家好吃?
答:良莠不齐,名大于实。吃到了真的分店还算幸运。若是再碰到“全泵德”一类的李鬼,那就更糟糕了。
同学追问:那老师吃哪一家?
答:店里没有游客,全是吃货的那一家。
西湖龙井,面临着与北京烤鸭一样的问题。
若一味追求正宗,要喝到“狮”、“龙”、“云”、“虎”、“梅”的龙井。那首先是要花费大价钱。
2016年北京某老字号,正产区西湖龙井标价便是8888元/斤。这个价格,绝非是一样平常爱茶人可以问鼎了。
不仅要资金充足,还得火眼金睛。喝每一杯茶都要自己品味,总怕自己买到赝品,饮茶成了鉴宝,是享福还是受罪?谁知道呢?
实在西湖龙井也好,钱塘龙井、越州龙井也罢,只要按照乾隆所说“慢炒细焙有次第,辛劳功夫殊不少”的原则,都可以做出不错的好茶。
有的味道清淡些,有的味道馥郁些,风格不同而已。
又何必人为的分出高低高下呢?
明年春天,我一定要自己留下一罐龙井茶。
那留西湖龙井?还是留大佛龙井?
答:留下好喝的龙井。
-END-
本文作者:杨多杰
历史文献硕士 茶文化讲师 研究方向为茶文献、中国茶文化
长按二维码——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
多聊茶(ID:duoliaocha)
长按二维码→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
- 吃喝玩乐大搜索 -
ID:chwl876
每天17:00-19:00 北京文艺广播FM87.6
商务互助电话:18801318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