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宛如古诗里的女子,多情绪伤;秋水,又宛如彷佛伊人的眼泪,迷离惆怅;秋叶,更如多彩的羽衣,热烈静美。
在这美好的时令,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到大围山去“品秋”!

作为浏阳的东大门,湘东“边城”大围山魅力使人沉醉。
绿色宜居,秀美宜游;乐山乐水,可亲可近,七彩斑斓的田园牧歌式生活让人乐不思蜀。
在这里,你可以体验到“绿色”+“赤色”的美好。

“一场秋雨一场寒”,进入秋日后的大围山,每下一场雨,山中空气便多一份清爽之感。
骤雨之后,山间云雾环抱便能与浓密的云海不期而遇,如沐瑶池。
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

溪水顺山涧而下,跳动着,躲闪着,绕过一丛丛灌木、青草和石头,劈面而来;岸边景致美不胜收,险峰、奇石耸立,古树、鲜花交错丛生,蓝天白云在水面交相照映。
俏丽的浏阳河源头悄悄为这个秋日送上一份美好。

秋天的第一次不雅光客岁夜围山

大溪河从白沙古镇穿流而过,从古至今人们依水而居,从古时的水边集市到现在的水乡古镇,静默流淌的小河和古喷鼻香古色的吊脚楼相望相守。

位于中岳村落的鲁家湾鱼头屋场,以养生农业度假家当为主,白墙黛瓦的农房和远处清幽的竹海相映成趣,青石板路与木桥栈道遥遥相对,潺潺碧水和母子水车缓缓而动,一幅俏丽的村落庄画卷在面前展开。

民居大宅锦绶堂,她用自己的一份担当。
见告后来者,有国才有家。
镂刻在墙壁上的那些标语,永久都熠熠生辉。

楚东山大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湘鄂赣省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在此召开。

始建于清末的上坪会议旧址,是砖土木构造、夯筑墙建筑,周围掩映着一片金黄色的稻田。
它是毛泽东率秋收叛逆部队实施转兵决策的主要历史见证和物质载体,也是“屯子包围城市”计策的最初形成地。

历经百年风雨历练后,围山书院的青砖、石柱、木梁依然文字留喷鼻香。
推开围山书院斑驳的大门,当年的朗朗书声,依然在不断回荡。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第三营曾驻扎于此,给书院授予了赤色意义。

始建于1852年的刘家祠堂,坐落于白沙古镇。
1927年,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从江西省铜鼓县向浏阳白沙进发,在这里他得到了第一次指挥战斗的胜利。
他喜称白沙首战告捷为“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金秋时节,桂花总能牵动人们的心。
走在大围山,便是走进了桂花的天下,置身于桂花的暗香中。
在这里,你可以体验一次真正的田舍生活,晒稻谷、捡板栗,感想熏染山民们丰收的喜悦;也可以看蜘蛛布网、蜜蜂酿蜜、听小鸟叫声...... 如孩童般享受童趣。

旅行,美食当然不可少!
秋日,围山红心猕猴桃、阳光玫瑰、柿子、八月瓜、蜂蜜等各种好物搜罗万象,最不能错过确当属 “蒸菜原乡”中岳村落的“围山八蒸”。
蒸菜,是浏阳人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而中岳的一口蒸菜是最原始的美味。

云淡风轻,秋日的大围山,一抹秋思,在微凉的指尖悄然绽放;一缕柔情,在似水流年里浅吟低唱。

(本文图片由大围山镇供应)

[责编:李梓延]

[来源:湖南日报社新闻影像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