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马边河,是发源于马边县、流经沐川而进入岷江的一条河。马边河沐川段山峦重叠、江河纵横,险滩浩瀚,礁石密布,河道波折,水流湍急,恶浪连连。船工们要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劳作,以是,为便于统一船工、纤夫们负重前行的步调、板桡节奏,而形成协力,闯滩斗水,大约在清朝中期形成了由艄翁击鼓统一船行的方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艄翁、纤夫们这种根据水势不同,喊出的不同节奏、不同感情的号子逐步演化为现在的民间水系音乐“边河号子”。以沐川县黄丹镇为中央的沿江高下周边地带,则是“边河”号子的紧张流传区域。边河号子虔诚记录着边河船工们的血泪与心伤,展现了劳动人民勇于与大自然拼搏的大无畏精神。
马边河
号子是一种伴随着劳动而歌唱的民间歌曲。先秦典藉《吕氏春秋》有一段记载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所谓“劝力之歌”便是后来的劳动号子。一些协作性较强而劳动动作在节奏、速率上常常变革的集体劳动,须要步调同等、动作折衷,如果没有统一的指挥号令,动作就会参差不齐、力量分散,劳动就无法顺利进行。劳动号子便是人们在这类劳动场合,为了统一节奏、折衷动作、引发劳动激情亲切和缓解疲倦而唱的一种歌,民间歌曲中,劳动号子霸占主要的地位,可以说,劳动号子是民歌腔调的最早的根源和根本。号子是劳动人民伟大力量的一种艺术形式表现。
在马边河上渡船不但是一项重体力活,而且是群体性劳动。在摆渡时,为了集中力量,折衷所有船工动作,于是便产生了劳作时的呼唤和应答,这便是边河号子。

可以说,自从有了马边河渡口就有了边河号子,只不过,开始时只是大略的吆喝、号令,逐步的船工们为了增加劳动中的娱乐性以及与当地传唱的一些民谣的领悟,便有了一定的节奏性和曲调。
边河号子,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光鲜的民间音乐特点,是一种具有实用代价的民间音乐。边河号子具有较高的审美代价,它是人与自然和劳动相结合又相碰撞而产生的最早的精神、艺术之花,系非物质文化遗产。
马边河舟坝段
边河号子,是一种戏曲唱段,而无固定演唱模式,是随着水势不同,即兴编唱,腔调时而高亢激越,时而婉转抒怀的水系音乐。具有很高的文化历史代价,分别有拖滩号子、走沱号子、棹沱号子、板棹橹号子。
拖滩号子:船行至陡、阻力增大,须要船工们付出很大的劳力,并且要协力合营:领江(正副领江)在船上用号杆用力地撑;拉船工人在岸上上劲地拖,但船行十分缓慢,这时的号子是慢节奏的。如:咳呀咳嗨……嗨!
走沱号子:船行至水流平缓的河段时,船工们付出的劳力相对要小些,这时的号子是既轻松、又欢畅,节奏感??相对快。
棹架号子:船行下水时,船工们架起了桡,很有节奏地推动挠,把船快速地推向提高,这时的号子既明快又轻松,腔调悠扬动听。
板棹橹号子:船行至急湾陡滩,且有暗礁的河段时,为快速旋转航向,船工们快速丢下桡,迅速地扳动棹橹。这时的号子高亢、急匆匆,节奏快速、强烈。
边河号子由一位船工领喊来完成。如领喊号子的船(领)喊:咳呀咳嗨;众船工随着喊(众):嗨!
(拖滩号子),走沱号子:领:伟起,众:抖起!
棹架号子:领:吆嗬嗨,众:嗬嗬嗬!
领:嗬嗨吆嗨嗬,众嗬嗨吆嗨嗬!
板棹橹号子:吆嗬吆哟,众:挠起!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奇迹突飞年夜进,交通工具大大改进以及边河梯级电站的开拓,木帆船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当年曾经见证渡口繁荣景象,唱着号子摆渡马边河的老船工现已过失落,因此,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边河号子已濒危失落传,边河号子难再拥有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