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国清塘濯缨

国清塘,位于荔城区黄石镇、秀屿区笏石镇之间,东倚天马山、笏石珠坑、下郑村落,西望壶公山、临谷城山、笏石岭美(今火车站),北至凤髻山、黄石定庄村落一带,南至笏石山、汽车站附近。
它由木兰溪支流贯注而成,是面积2000多亩的泱泱水泽,也是莆田南洋水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塘东之塘堘有一陡门,名“双层桥”,上层安闸门,供排大水用,下层是人行道。
因水域辽阔,泥沙较多,民间俗称“土海”。

唐代贞不雅观元年(627年),以姑青铺为首的先民们,在今塘堘,筑堤堘以分湖海,建陡门以防旱涝。
因工程量巨大,直至贞不雅观五年(631年)才落成,因堤堘在姑青铺,人们即称它为“姑青塘”。
后来,众人认为以“姑青”一隅之地,命名如此大的水泽,有失落大气,又易稠浊,即改为与之莆仙方言附近的“国清塘”,国清塘畔的主山即为“国清山”。
而后,姑青铺人因农作、生活之需,向四周发展,临水而居,凤髻山下临国清塘的村落落,因塘得名“国清村落” (即今定庄村落)。
还发展有院前、下坂、田厝、塘堘等自然村落。

国清塘,最早见于史志的是《新唐书》,个中地理志记载:“莆田东南二十里有国清塘,一名姑青塘,并贞不雅观中置”。
《宋志》云:“塘有三十六股,今深三丈,阔五十丈”。
《大清一统志》记载:“国清塘,在莆田县东南二十里,唐贞不雅观中置,宋郑耕老有诗,府志:水与木兰相贯注,澄碧万顷,元废,今濯缨池是也”。
清乾隆《兴化府莆田县志》第一卷也记载:“国清塘,一名姑青塘,唐贞不雅观五年(631年)凿,周廻三十里,元废,即林氏宅前濯缨池是也,水与木兰相贯注,澄碧百顷,壶公、谷城倒影个中”。
又有记载:“国清塘,至元总管郭朶儿时,亦废为田,其遗址在林文俊宅傍所云濯缨亭前是也”。

国清塘畔濯缨亭

明初文学家、史学家宋濂,在《国清林氏重修先祠记》中,也对国清塘有详细的记载:“莆田县东二十里,有山曰谷城,冈峦秀拔,林越苍润,其下汇为巨浸,号国清湖。
在昔盛时,一望杳渺无际,而波涛吞吐于风日云月之间,真胜绝之境也”。

谷城山,原称国清山、城山,海拔146米,为黄石之主山。
古传旧有蜘蛛结网如围城,故称“城山”。
明弘治府志载:“此山在国清塘上,本名国清山”。
唐妙应祖师籤云“城山青,黄石出公卿”。
好事者有以其北有黄石,乃改为“城山”。
山顶原筑有十多丈的高台,名“望陂台”,传说是助建木兰陂的回年公为不雅观察木兰陂水情所筑。
还有大如箕的“城山”二字古石刻。
山上高岩怪石浩瀚,寺庙也多,最著名的有松、竹、梅隐三岩。
南宋理学名臣林光朝,曾在此设帐讲学,影响甚广。
兴化郡守林希逸,建祠祀艾轩于岩之东,以林亦之、陈藻配,扁曰“三师长西席祠”。
又有兴云洞、呼月台、洞仙迹、棋盘石等。
当年,山上、山下全是奇松、怪柏、白梅,蔽日凌云,幽蔼葱青,故俗称青山,是莆田颇具盛名的风景胜地。

国清塘仿佛是一壁镜子,倒映着天光云影、碧野青山。
巨大的湿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白鹭等数十种国家级、省级重点保护生、动物,在此栖息、繁衍。
白鹭时而在塘边清闲地闲步,时而展翅高飞,掠过水面,栖息在随风荡漾的芦苇上,日照、云烟、山色、水光、沃野、草木、飞禽,构成一幅动静合适的田园诗意图。
如今,已在这里开拓培植“土海湿地生态公园”,栽植垂柳、榕树、芦苇等植物,形成湿地景不雅观。
2014年5月,以国清塘、濯缨亭为主景的“清塘栖鹭”,被莆田市选为新的二十四景之一。

在国清塘的北面,有座似亭非殿的古建筑,名曰“濯缨亭”。
它朴实壮不雅观,雅俗共赏。
话说南宋期间,国清村落回年公林国钧(1081一1175年),创办红泉义学、倾资倡建熙宁桥、铺设本村落至莆城石板路、助建木兰陂,功绩卓著。
高宗朝,由里选版授迪功郎,又以其二子皆贵,加封为承奉郎,赐绯色朝衣和银鱼佩袋,并准他在家乡盖屋子以纪念。

莆阳自古流传:郑庄地形宛如彷佛龙形。
以是,国钧从京城回来,就在村落中央地段,培植了一座呈凹字形、相称于民间五厢房的独特建筑。
它外有前大门、前后墙又各开两个小门,称五门,象征“龙口”。
前后墙各开两个窗,称四窗,象征“龙耳”。
大厅中间立二十四根擎梁大柱,称二十四柱。
整座建筑高高在上,俯瞰着国清塘。

亭外向南延伸,又自然形成三斜阶,称三“诛”:即大门外、村落道下及临池边三个用石或砖铺斜阶,中间隔砖埕或石埕,落差各有一米旁边,至今人们还叫它“龙舌嘴”。
临池斜阶周边的四个角落,各竖一根石柱,个中两齿在村落道下斜阶两旁砖埕顶角,两齿在临池边,称四齿,象征“龙齿”。

村落道下斜阶两旁砖埕上各直立一支旗杆,杨公太师出郊佈福驻驾濯缨亭时,悬掛旗旃用。
最底层为卧石如鼓的泄洪道出口,是搭戏棚的绝佳之地。
南面即是晶莹圆润的国清塘部分遗址,称濯缨池。
因池中曾长满莲花,故俗称莲池沟,象征“龙唇颔的明珠”。
池的东西两端,各延伸两条小沟,东端称小墩尾,西端称池田头,象征一对“龙须”。
亭后东北、西北各有一口对称的古井,人们都称它们为“龙眼”井。
回年林窟底和后角尾池里,又称为“龙角”一对。

濯缨亭对面小土海中央亩余面积的圆形塘心岛,碧水环抱,四季绚丽,象征“彩球”。
亭西侧有九棵古榕树,一字摆开,树干须叶垂拂水面,寓意九九阳数。
亭后蜿蜒起伏的后山、凤髻山、汉口山,又象征“龙躯”。
整条“龙”就生动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景致十分幽美。

宋代著名儒学大师朱熹,别号紫阳,后人尊称“朱子”,年轻时曾慕名多次来黄石红泉义学,听光朝讲课,与国钧、光朝交情至深。
他应国钧之请,重游国清塘,题写“濯缨亭”竖匾(高三尺,宽二尺)、“天光云影”横额及“龙角” 旗旃。
素有南役夫之称的理学家林光朝,未出仕之前,受族叔国钧之邀,常常在濯缨亭,授徒传道,讲学个中,因此濯缨亭又雅称“传道里”。
清嘉庆进士、知府陈池养作诗《濯缨亭》,赞曰:“艾轩讲学为莆唱,国清之塘成名区”。

南宋绍兴初,东南沿海瘟疫盛行。
为了除瘟去病,林国钧特地从山西五台山五郎庙,恭请爱国名将、巡瘟驱瘟大神杨五郎喷鼻香火,安座在家乡凤髻山麓,初名“篁岭堂”,后称“凤山宫”。
因其历史悠久,信众尊称“凤山祖庙”。
祖庙内悬掛一幅五台山授赠的九龙环抱、独一无二的“即台山”古匾。
相传,濯缨亭竣工庆典,朱子也应邀参加,人们也将篁岭堂中主祀的杨公太师圣驾,请进亭中同贺。
当时,熏风劲吹,烛光摇荡,朱子见此情景即祈祷: “四月多熏风,如有北风更好”。
话音落地,转刮北风,亭内灯烛通明,喷鼻香火壮盛。
此后的近千年来,凤山宫杨公太师出游之日,纵然是刮熏风,杨公太师驻驾濯缨亭之后,大多改刮北风,十分灵验。
因此,凤山宫杨公太师又有“北风爷”之雅称。

国钧年九十,齿发落而复活。
他在国清塘畔,另作亭名曰“回年”。
南宋名相陈俊卿为书其匾,因以自号。
后人尊称他为“回年公”。

国钧之子兖、褒,未出仕之前在国清塘畔,再建一亭,名曰:“耕乐亭”,为国清塘增长了靓丽的一景。
南宋丞相陈俊卿,作诗《林元美法律耕乐亭》赞之,诗中云:“亭中何所有,缥囊万卷书;亭外何所有,青蒲映红蕖;客来何所为,高论唐虞初;笔墨共发越,琴槊一以娱”。

国钧曾孙师古公,于南宋嘉定三年(1210年),在国清塘畔筑室,号曰“南山草堂”,“具扁舟,日与客饮酒,更相唱和,风朝月夕,乐不厌也”。

国钧六世孙梦隆公,在国清塘畔,辟一室,名曰“海山精舍”。
宋兴化郡守林希逸,撰《题国清林氏海山精舍》,诗中云:“风过更看云不尽,潮成长与月相随;海山此趣谁能会,也是禅关也是诗。

濯缨亭南向国清塘,西望谷城山、壶公山,东临天马山,背靠凤髻山,又有朱子的墨宝,遂成为莆田的名胜之一,特殊是春、秋两季,游览者相继而来,惊叹不已。
因此,历代文人墨客常来此游赏,漫游探胜,吟诗作赋,为国清塘、濯缨亭写下了许多名篇佳咏。
林光朝见国清塘“澄碧万顷,壶山、谷城倒影个中”,诗兴大发,写下了七言长诗《城山国清塘》,有“小舟塘外日溶溶,渔歌忽断荷花风”之句;宋景祐进士郑伯玉泛舟国清塘,作《夏日国清塘泛舟》诗,有“水满人如天上坐,波澄舟在镜中行”之句,写出了国清塘碧野如茵、景致迷人之情态;国钧大半子、进士、国子监主簿郑耕老,应内兄之请,携贤妻林氏到国清塘探望老丈人,撰《游国清塘题濯缨亭》,诗云:“涌金门外尽 菰蒲,四处行人客上都;今日国清亭上坐,依稀身若在西湖”。
明正统进士周莹,遊历此地,有感于朱文公书匾,作《濯缨亭》诗,有“平湖渺渺混阴晴,湖上名亭古濯缨”之句。
陈宓、李丑父、陈士楚、余谦一、林文俊、陈池养、刘璋寿等许多名人都留下贱览诗词,盛赞国清塘、濯缨亭奇丽洒脱、渔歌对唱的迷人景致。

明弘治《八闽通志》宫室卷记载:“濯缨亭,在兴化府景德里国清塘上,系南宋承奉郎林国钧所建”。
清朝康熙年间吴英提督,奉旨入籍莆田,选中郑庄的奇丽风光,定居于此。
并在后山上、下,建有定庄堡、多座府邸、拍浮池、花园等,村落中至今还珍藏着康熙御赐的《作万人敌》石匾等文物,也为濯缨亭增长了不少景致。
《大清一统志》记载:“濯缨亭,在莆田县东南国清塘,朱子题曰天光云影”。
清乾隆《兴化府莆田县志》之古迹中,以整版篇幅,详细先容了国清塘上濯缨亭的绝妙景致。
中华民国莆田县志古迹中也记载:“濯缨亭在国清塘上,亦林光朝讲学处,朱文公书濯缨亭及天光云影二匾”。

一千五百多年来,从姑青、国清、郑庄,到本日的“定庄”,村落名多少很多多少变换,但“濯缨亭”名称永久不变。
濯缨亭已然成为在外游子思念乡愁的地方。
在京为官的回年公12世孙文俊,与来探亲的从侄、名山县司训长芳团圆,就有“别久相逢问濯缨,尊前相对夜灯明”之诗句相赠。

解放前后,濯缨亭中朱子所题之墨宝,相继被贼人所盗。
1949年初,该亭成为濯缨小学的创办地,后又是定庄村落级组织的办公场所,1972年被改建为戏院。
这里自古便是凤山宫杨公太师,每年两次出郊佈福的驻驾之地,又是人们每天文化娱乐休闲的利益所。
2015年,经村落两委、凤山宫董事会共同倡议,全村落干群群策群力,重修了濯缨亭,亭中新挂“台山驻跸” 匾,并培植龙翔亭戏台等,再现“碧野濯缨”、“天光云影”的奇丽景致。
濯缨亭又成为定庄文化活动中央的主建筑,为定庄培植省“俏丽村落庄”示范村落,而贡献一份力量,也为我市增长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林铭川

202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