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
西原驿路挂城头,客散江亭雨未收。
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
①虢州:唐时属河南道,故治在今河南灵宝附近。晋绛:晋州和绛州的并称,唐时属河东道。相称于今山西南部地区。晋州故治在今临汾,绛州故治在今新绛。②汾水:黄河支流,发源于山西宁武,经晋绛地区而入黄河。
乾元二年(759),岑参出任虢州长史,直到宝应元年,才离虢州归长安。州长史名义上为幕僚之长,但实际并无实权。“王府长史理府事,余府通判而已”(《通典》卷第三十三)。以是,当杜甫认为他“半刺已翱翔”(意谓即是半个刺史而可大展鸿图)的时候,岑参在《题虢州西楼》诗中却说:“错判生平事,蹉跑今白头。纵横皆失落计,妻子也堪羞。明主虽然弃,赤心亦未休。愁来无去处,只上郡西楼。”可见岑参当时的心境并不好,大有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这首送别诗正是在此期间作的。
“西原驿路挂城头,客散江亭雨未收。”两句写景兼叙事,点出送别题目。由虢州往晋绛,要先向西行,然后向北折。“西原驿站”是行人即将踏上其征程的出发点。“挂城头”形象地写出道路的特点。出域之后即是山路。山路弯曲蜿蜒,阵势较高,超出城墙之上。由送别之处望去,彷佛挂在城头一样平常。“客散江亭雨未收”写送别时的景象特点。
两句初看是写景,细味则知个中蕴含很深的感情。前句写山路之弯曲,暗寓长途跋涉之艰辛,后句写阴雨未收暗寓景象之不佳。在蒙蒙小雨中,朋友将踏上远行的山路,墨客的惜别担忧之情不亦隐于字里行间吗?
“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两句于送别之中倾注了忧国伤时的深奥深厚感慨,表现出作者对时局的深切关注。要读懂这两句诗,必须弄清一个典故。《汉武故事》载:汉武帝行幸河东,祠后土,顾视帝京,曾泛舟汾水之上,饮酒乐甚而作一首《秋风辞》:“积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播歌。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汉武帝是后人传诵最多的帝王之一,执政期间使我国封建社会涌现第一个全面荣的期间。
唐玄宗开元天宝期间可谓是第二个全面繁荣期,两个历史期间有很多相似之处。以是,以汉拟唐、以汉代唐几成唐代墨客之定例。岑参引用这一典故,亦表现出对社会动乱,山河破碎的无限感伤。大唐从贞不雅观到开元天宝年间,政治开明,经济繁荣,公民生活幸福安宁。可是溘然间爆发了安史之乱,国家四分五裂,公民陷入苦难的深渊。
墨客怀念以前的盛世,于是借送朋侪之际,向朋侪提出这样的讯问:“李判官啊!
当你到达汾水的时候,再去看一看那里的山光水色及空中的白云,还像当年汉武帝时的情景吗?”言在此而意在彼,其本色是说,大唐盛世已成过去,目前这样烽火连天的混乱局势何时才能结束啊!
大唐帝国的煌煌伟业难道就这样一去不复返了吗?墨客感时伤乱,忧心如捣的情态依稀可以想见,这种心态在动乱之中具有范例意义,也增加了本诗的思想深度。
参考资料
《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