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情绪表达一样平常可分为4种题型:情绪单一型、情绪多元型、情绪流动型、情绪比较型。
这四种题型,只要节制解题技巧,就可以轻松应对。

我们先说说诗词鉴赏之阅读技巧方法,即五意见。

1看标题,抓标题中的关键字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及副词),以此明确作者所写紧张内容、所写工具、所抒之情

2. 看作者,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写作风格,以此明确作者的写作技巧

诗词鉴赏若何分析作者的思惟情感

3. 看表明,结合表明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诗词紧张内容、作者情绪

4. 看诗词中的意象,结合意象剖析所写意境

5. 看诗词首尾句,明确写作背景、缘由、交代写为难刁难象。

下面,我们来梳理剖析一下诗词常见的人物情绪和情态动词:

人物情绪分两大类:

(一)。
对待客不雅观外在的自然、社会及他人的情绪,详细表现两方面:一方面是褒扬方面的,如喜好、赞颂、歌颂、热爱等;一方面是贬低方面的,如批驳、讽刺、嘲讽、戳穿等。

(二)。
对待主不雅观、自我的情绪,详细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喜:人逢喜事、乐事;面前之美景、乐景

2. 怒:壮志难酬之不被重用;路遇不平之世道险恶

3. 哀:失落意落寞而慨叹;哀婉幽怨而悲哀

4. 乐:山水田园之自然之乐;家人团圆的阖家欢快

5. 闲:嬉戏归隐的清闲;自由闲居的洒脱

6. 愁:离愁别绪的愁苦;光阴消散的一事无成

7. 思:思念家乡之思亲;倾慕古人之怀古

8. 恨:国仇家恨之义务;爱恨情长之私情

诗词常见到的详细的字词:喜怒哀乐,闲愁思恨;孤独寂寞;离愁别绪;伤春悲秋;苦恼心惧;怜惜愤恨;惊异好奇;敬慕惬意

诗词是高度浓缩化的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散文。
以是,作者的情绪既可以是单一不变的,也可以是随着写为难刁难象的变革而丰富繁芜多变。
情绪变与不变,我们一定要根据作者笔下的情态动词、所写工具和利用的典故来客不雅观判断,而不是想当然的“我认为,我以为”。

阅读鉴赏诗词,结合上面的“五意见”时,我们一定要多动笔。
动笔圈画诗词中涌现的这些常见的情态动词,结合意象来品味意境,剖析其指向的是什么内容,再剖析作者的情绪是单一不变的还是动态变革的。

一 、 情 感 单 一 型

即作者所表达的情绪是相对单一的。
范围可以是整首诗歌,也可以是诗中的部分诗句。

金陵望汉江 唐•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三吴不敷不雅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注】“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由于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高考真题:诗中利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题思路: 审读题干,判断题型 典故浸染剖析题

看注释提示 圈意象品意境 领悟诗人情感

注释是一种提示,或者说是一种暗示,是命题者降落命题难度的一种方法。
利用好试题注释供应的信息,可以有效的提高我们的解题能力。

我们下来说说用典。

它分为:用事和引用古人诗句。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的态度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欲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古人的诗文歌赋,也是用典的一种,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匆匆使人遐想而寻意于言外。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诗歌中利用典故既可使诗歌措辞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蕴藉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传染力。
详细说来有如下浸染:

(一)、批驳历史,借古论今

(1).古代墨客在一些以慨叹历史为主题的诗歌中.每每通过引用关于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的典故来揭橥自己的独特见地。

(2).针对社会存在的一些弊端,古代墨客在受到周围环境的限定不便各抒己见的时候,每每引用典故来影射时势.达到借古讽今的表达效果。

(二)、抒怀言志,表明心迹诗歌的实质特色就在于抒怀,但墨客的情绪有时每每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借助典故作委婉蕴藉的表达。

从抒发情绪类型的角度,我们常日可以分为这样几种情形:

(1).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讴歌和赞颂。

(2).表达对积极乐不雅观人生态度的进取和追求。

(3).表达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慨叹。

(三)、引发遐想。

创新意境诗词中,在对现实景物描述时引用典故。
可把此时此景与彼时彼景相联,能创设新的画面,加深诗的意境,匆匆使人产生遐想,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传染力。

(四)、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古诗词每每受字数、句数的限定,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丰富的内涵,用典便是很好的一种手段。
由于用典是对历史故事等的高度概括,在增加诗歌容量的同时.还可收到言简而意丰的艺术效果。

剖析典故中的情绪,就表达的旨意来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借典言志,一种则是借典翻新。

(1)。
借 典 言 志 “借典言志”,便是化用典故,借古喻今,借以抒发墨客自己的情绪。
这类试题常常哀求考生剖析墨客的用典技巧,以及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上面的例子,哀求剖析诗中化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的情绪,乍看有一定的难度,细看却不难创造解题的奥秘。
这里的窍门便是“巧借注释提示,领悟诗人情感”。
考题附注说,“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两句,是借《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任公子设喻。
任公子无须垂钓,是由于江海中已无巨鱼;这个比喻是说天下归一,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诗的前八句,是由面远景物引出的历史回顾:长江绵延弯曲,奔流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犹如九条巨龙盘踞。
江水四溢,曾泛滥于中国,波涛彭湃迅疾。
自六代帝王(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都曾建都于南京,史称南朝六朝)沉寂沦亡之后,三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
我朝(唐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已是垂衣拱手而治。
因而,本日的“任公子”,已无须沧海垂钓,可以罢竿了。
读懂全诗,再重点揣摩已作注的典故,便不难明得结尾二句流露出的感情:一是对大唐君王的歌颂,一因此“任公子”自况,表达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落。

【答案】作者以水中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首创盛世伟绩的歌颂;作者自比任公子,以为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落。

(2)借 典 翻 新 “借典翻新”也便是借用典故,翻出新意,而且每每是反其意而用之。

鹊 桥 仙 宋•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壮举?醉翁逐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
镜湖【注】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要求回家乡会稽当羽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高考真题: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剖析。

解题思路:赏析这首词,解答试题,先利用“五意见”把握全词内容,而后从注释切入,才能准确理解陆游的愤然不平之情。

这首词是陆游闲居故乡山阴(即绍兴)时所作。
抗金夙愿未酬而闲居,陆游的心中满是深奥深厚的孤愤、不平和无可奈何的失落落。

上阕的“独去作江边渔父”,表达的便是这种无奈隐居的牢骚。
下阕的末两句,又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见词后注释),而且是反其意而用之。

唐代墨客贺知章老去回籍,唐玄宗曾诏赐他镜湖一角,以示矜恤。
陆游借用这一故事而翻出一层新意:官家(天子)既置我于闲散,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属于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予吗?玄宗诏赐镜湖,贺知章并未谢绝,而陆游说镜湖风月本就属于我,无须他人赏赐。
个中表现的不屑之态、不平之情,冲动大方年夜方;傲骨高风,令人敬佩。

【答案】用来蕴藉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
天子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来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天子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奇异你天子的恩赐!

二 、情 感 多 元 型

不少诗词作品,表达的作者或主人公的情绪天下是丰富繁芜、多变的,故而称为“情绪多元”。
我们古人所写诗词,讲究的是蕴藉抚慰,强调的是言简意丰,突出的是才、情、思。
对付情绪多元型的诗词,我们只管即便多角度的利用多种表达技巧去剖析所写之人、事、景、情。

八声甘州 宋•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
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
看风骚年夜方,谈笑过残年。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小雨,一阵轻寒。

【注】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朋侪。
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此词化用杜诗。

高考真题: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绪?请简要剖析。

解题思路:读意象品意境 整体把握内容 局部分层概括

解答此题可采取 “整体把握内容,局部分层概括”的方法。

从总体上看,上片大抵阐述了李广的业绩,下片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可分三层:第一层:换头句至“残年”,化用杜甫诗句,以杜甫思慕李广之心,隐喻晁、杨亲爱自己之意,回应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盛赞晁、杨不以穷达易交的高风。
个中“看风骚年夜方,谈笑过残年”的诗句,表现出宠辱不惊、正道直行的倔强自傲。
“汉开边”至“也曾闲”为第二层:借汉言宋,感慨深奥深厚。
一是汉时开边拓境,健如李广者本不当投闲,竟然也投闲,可见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是古今之通病,不必为之怅恨;二是汉时征战不休,李广尚且弃而不用,今日求和讳战,斥退统统勇夫,更不必为之太息。
这里表达了作者痛恨朝政腐败,进奸佞而逐贤良,深恐国势日趋衰弱的心情。
第三层:景语作结,情景交融。
“纱窗外、斜风小雨,一阵轻寒”一语隐喻奸佞之人的凶险和低劣,并借以点明序引中所云“夜读”情事。
“斜风”隐喻谗毁之邪恶;“小雨”隐喻谗毁之零散;“轻寒”隐喻谗毁之虚弱:表达了墨客壮志难酬的心情。
由此,不难概括出考题答案。

【答案】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讴歌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凄凉。

再看一例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唐•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住所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墨客在此间。

【注释】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高考真题: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

我们先来读标题。
诗的题目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点明诗乃为朋友新居落成而作,隐含恭贺、阿谀之意。

再圈画诗词中的表韶光、地点、人物情态动词。
可以将本诗的构造分三层。

接着读意象品意境,剖析情绪:首联为第一层,写墨客谪居多年,心情苦闷,受朋友窦员外约请,来到他的崇德里新居,看到街西风景,禁不住喜笑颜开。
“开颜”,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中间两联为第二层,描写窦员外住所奇丽宁静的景物。
颔联写的是院外之景:清光门外,溪水环抱着院落;从墙头向外了望,远山点点,秋色迷人。
颈联写院内之景:院子里栽种着几棵松树,晚上明月朗照,芍药满园;等到春天,芍药花开,姹紫嫣红。
对景物的描写与想象中,隐含倾慕神往之情。
尾联为第三层,写墨客和窦员外在“此间”相识,成为志趣相投的好朋友,表达了闲适愉悦的心情和积极乐不雅观的心态。

在上述品读的根本上,可作如下的剖析概括,末了归纳出考题答案。

标题中的“新居”,隐含有赞颂阿谀之意。
颔联、颈联中的渠水、点山、碧松、红药,暗示主人的品位高雅,墨客的倾慕神往之情尽在个中;尾联首句 “堆案无余地”,融情于叙,暗含墨客和窦员外都喜好诗文的意思;“认得墨客在此间”,是明写他们志趣相同,表达了墨客对朋友的认同、仰慕,心灵相通。

【答案】赞颂阿谀之意;倾慕神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三、 情 感 流 动 型

“感情流动”,即指古诗词中墨客或主人公的感情变革。

一样平常说来,在诗词中,意随“象”(物象)转,情随境生。
不同意象,蕴含不同的情绪。
剖析不同意象、不同意境的内涵,便能体悟出墨客或主人公的繁芜、奇妙的感情变革。
当然,须要剖析的是整首作品还是某一局部的情绪变革,须要以题干的指向为依据。

水仙子•舟中 元 •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
朔风吹老梅花片。
推开蓬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一笑琅然。

高考真题:结合作品,简要剖析作者的感情变革。

解题思路:读意象品意境,圈画情态动词 阐发景语变革,捕捉情绪波澜

为了阐发景语之变革,先读懂这首小令的标题:作者在小船上

读意象品意境,概括紧张内容:入夜,一叶孤舟停泊在洞庭湖边。
岸上青灯荧荧,同我乘坐的小船遥遥相伴。
舱外,北风呼呼逞威,想必在无情地摧残着梅花的花瓣。
我禁不住推开船窗不雅观看,这才创造已是大雪漫天。
顿时诗兴大作,迫不及待要同风雪争先。
雪片与狂风搅作一团,我的诗句又同飞雪相互纠缠、难分难解。
我朗声大笑,心情无比畅然。

接着,来阐发景语变革,并揣摩景中之情:“统统景语皆情语”。
这首小令以写景为主,景中含情。
小令开头两句交代了孤舟碇泊的夜景:洞庭边,遥岸灯火青荧,这是写客船冷寂、无伴。
“朔风吹老梅花片”,写隆冬季候,北风强劲,摧残着冬日仅有的梅花,隐含孤独凄凉之情。
推开船窗不雅观看,大雪漫天,有全新创造,惊喜顿生,于是感情为之一变。
“推开”句至曲之结束,写风、雪与诗情,情景交融。
这里,风雪催诗,风雪是“景语”,是陪衬。
诗豪,即创作豪情,是 “情语”;“争先”“鏖战”“缴缠”,是写啸傲风雪的豪迈气概,是对“诗豪”的注释。
“一笑琅然”,则更表示了墨客降服困境的快意、乐不雅观、旷达的情怀。

此外,写景的诗句中也可能蕴藏着直抒胸臆的 “情语”。
如首句“孤舟夜泊洞庭边”中的“孤”,便是“情语”,是“孤寂”的意思,直接抒发孤寂之情;次句中“客船”的“客”,有羁旅思乡之意。

据此,诗的情绪波澜起伏的流程,可归纳为:孤寂之感、羁旅之情——惊喜顿生、“诗豪”大发——快意、乐不雅观、旷达。

以这一情绪线索为主线,可组织为考题答案。

【答案】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逞强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引发了作者的创作豪情;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风雪的豪迈气概;“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降服困境的快意和乐不雅观旷达的情怀。

再举一例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南宋 •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落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高考真题: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响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革?

解答这道试题可把握以下几点:

读题目,明确出题者精心设计之意:这道试题的精心设计之意,就在于问思想感情的“变革”。
对这“变革”二字不可忽略,必须在答案中表示出来。
题干中提示的 “词的开头写……结尾说………”,隐含着对剖析作者思想感情的 “变革”的提示。

读作者,理解作者写作背景、写作风格。
岳飞的诗词更能反响其激烈开阔的内心和豪放旷达的个性。
他的诗词风格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乃至宋季文天祥,应是宋代豪放派词家中不可忽略的英雄词人,当然也更是他壮怀激烈性情的直接反响

读词题,体味作者昔盛今衰之慨:题目每每流露出作者写作的紧张意图,“黄鹤楼有感”便是。

读注释,阐发统治者奢侈误国之痛:注释一样平常都与答题有关,“万岁山、蓬壶殿”隐含奢华误国之意,寄托着作者对国事的忧虑。

读意象品意境,圈画人物情态动词,梳理作者情绪变革:只有通读整首词,才能体味作者思想感情“变革”之波:词的上片,描述中原大好河山在敌骑铁蹄蹂躏下的悲惨景象。
“遥望”句表达作者北望中原失落地的悲痛;“想当年”所起之四句追忆金兵入侵前故都的繁华,隐含对奢华误国的痛惜;“到而今”句,表达了对外敌入侵,致使山河变色的愤恨之情。
词的下片分两层,前六句为第一层。
紧承上片结句“风尘恶”,连续写因外敌入侵,致使生灵涂炭、山河破碎的惨状与悲情。
后四句为一层,抒写作者希望朝廷早日北伐,光复中原,实现祖国统一的决心。
破敌归来,再驾乘黄鹤,作汉阳之游,当更爽利惬意。
结尾处,乐不雅观必胜的精神与信念洋溢在字里行间。

捉住以上四点,则弗成贵出答案。

【答案】由开篇处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模糊酸心,转为抒写抗击仇敌、收复失落地的决心,想象在“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心情将格外惬意。

四 、情 感 比 较 型

情绪比较,便是探究、比拟有一定关联的古代诗歌(一样平常为两首)的情绪异同。
这类题型是近年来的盛行性的高考题。
我们必须对此予以重视。
有时全是课外的;有时是一首为课外、一首为课内。
一样平常比拟两首诗词的异同点涉及到:作者情绪、表达技巧、写作风格、构造技巧等。
我们今天主要讲解情绪异同比拟。

高考真题:

内 宴 奉 诏 作 北宋 • 曹翰

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髦。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 曹翰 (923~992),宋初名将。
六韬:古代兵书。
时髦:指当代俊杰。
阵云:战役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绪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解题思路:读意象品意境,圈画人物情绪动词 借助熟习诗句 辨析情绪基调

这道题涉及的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是《考试解释》指定的初中背诵篇目。
考生可从自己最熟习的诗句切入思考。
《破阵子》写的是军中生活,挑灯看剑、闻角梦回、连营分炙、疆场点兵、的卢飞快、霹雳弦惊,描述了一位身先士卒、克敌制胜、忠勇报国的将军形象;词中“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二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词人的伟大抱负;“可怜白发生”,是沉痛的慨叹,抒发了词人白发已生、壮志难酬的悲愤。

诗歌比较阅读,常日是“求同辨异”。
说“求同”,是由于选来作比较阅读的诗文,总会有相互贴近之处,如考题便说两诗“题材相似”。
“辨异”,则是哀求解释二者“情绪基调”的“有所不同”。
表明提示我们,作者曹翰是宋朝初年一位功绩卓著的将军。
初读全诗,印象最深刻的是那种深奥深厚浓郁的报国情怀。
诗的前四句是一层,回顾自己自年轻时便有的报国夙愿:“三十年前”学习兵书,便是当时俊杰;也曾披金甲、赴国难,宝刀相伴,豪情满怀。
后四句写当下,是又一层:颈联写臂健尚嫌弓软,目光可识阵云,表明岁月流逝,但自己的身体依然强健,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奔波,表达出杀敌报国的武断信念,突出自己的老当益壮。
尾联的字面意思,是说昨夜秋风起,探求秋衣时,瞥见了以前的盘花战袍,感到无比羞愧;表达的是虽宝刀未老,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无奈:全诗抚今思昔,心中涌动的,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

【答案】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迈,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
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再举一例

含山店梦觉作 唐 • 韦庄

曾为流落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 渔 家 宋 • 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韦庄 (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落吴越等地。
郭震:字希声,成都人。
生卒年不详。

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墨客什么样的感情?

读意象品意境,圈画人物情绪动词 比较关键词语 可知“各自”“感情”

解答此题,只要能捉住两首诗中的关键词语,便不难辨析两处“灯前”各自表达的感情。
韦诗一、二句中的关键词语“流落”“天涯”等,有凄清孤独之感;第三句中的“江南梦”,有失落神意味;末句“惆怅起来山月斜”,“惆怅”挑明情绪,“山月斜”陪衬渲染“惆怅”、凄清之意。
可见,韦诗中的“灯前”表现了墨客“惯别家”“客天涯”中的凄清、失落神、惆怅之情。
郭诗中,最易捕捉到的关键词语是“笑说”。
这里虽然也是 “灯前”,也是“夜”中,但有了“谈笑”,“归来”的情绪就不一样了。
水上渔家的清苦、费力,瞬间便被“谈笑”融化了,而有了和蔼、温馨的家的觉得,其乐融融的气氛便氤氲其间。
这里的“灯前”表现了墨客夜宿渔家所感到的温暖和愉悦之情。

【答案】韦诗中,“灯前”表现了墨客旅途流落中的凄清、失落神、惆怅之情;郭诗中,“灯前”表现了墨客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