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间,万象纷繁,世情繁杂,言语如流。然“止语至心”之理,深蕴个中,不可不察。
言者,心之声也。口出之言,如矢之离弦,不可复收。故轻易而言,或致祸端,或伤人情,或乱己心。因此智者知止语之贵,以缄默为金,求至心之境。
止语者,非讷于言也,乃慎于言也。当言则言,不当言则默。世有暴躁之人,未思而言,言不及义,徒增骚动。如逢一事,未明其理,便急于论断,及至原形大白,方觉己之谬误,悔之晚矣。又有好辩之士,争强好胜,不论是非,只为口舌之快,终致众叛亲离。此皆不知止语之害也。
常言则心浮,止语则心静。心静方能自察,洞察己之是非,明了己之善恶。曾子云:“吾日三省吾身。” 省身之时,当止语而思,反思己之行止,检点己之言语。若能如此,必能改过迁善,日臻完善。
止语亦能知人。与人相处,多听少说,方能察其言不雅观其色,知其心悟其情。言多者,易露己之浅陋,失落于谛听,难以理解他人之真意。止语而谛听,则能感知他人之喜怒哀乐,知其所求所忧,从而施之以援手,结之以善缘。
庄子面对楚王之邀,止语而拒,不为权势所动,守其逍遥之心。陶渊明归隐田园,止语于世俗纷争,寄情山水,得内心之悠然。此皆止语而能至心者也。
止语需克己之功,忍性之德。凡人多难耐寂寞,好逞口舌之能,以显己之能。殊不知,言多必失落,祸从口出。欲止语,先修心。心平则气和,气和则言寡。
寺院之中,僧侣打坐参禅,闭口不言,心归宁静,方能领悟佛法之真谛。道者闭关修炼,止语静心,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以求悟道之境。
今众人忙于表达,鲜于思考。当以止语为训,慎言谨行。于鼓噪中寻一方宁静,于骚动中守一颗至心。
止语至心,乃人生之聪慧,处世之良方。领悟其理,践行其事,达至心之清明,得人生之真谛。如此,则心有所安,行有所依,不为外物所扰,不为言语所累,逍遥于天地之间,清闲而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