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司马光
老柳蜩螗噪,荒庭熠燿流。
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
月下濯寒水,风前梳白头。
如何夜半客,束带谒公侯。
译文老去的柳树上,知了聒噪地鸣叫;荒废的庭院中,萤火虫如流星般点亮夜空
人们的感情正受到暑热之苦;万物怎么能够已经觉得到秋日即将到来。
月光下,洗洗凉水澡;热风前,梳梳白头发。
如何才能像贤士甄丰一样,也能在这样的夜里,整肃衣冠去拜访王莽一样的公侯。
注释1. 蜩螗: 亦作“蜩螳”。蝉的别名。汉焦赣《易林•谦之解》:“蜩螗欢畅,草木嘉茂。”
2. 荒庭:荒漠的庭院。
3. 熠耀:(yì yào):借指萤火虫。
4. 苦暑:受暑热之苦。
5. 惊秋:秋令骤然来到。
6. 濯(zhuó):洗。
7.寒水:凉水。
8. 夜半客:比喻关系亲密的人。《后汉书•彭宠传》:“王莽为辅弼时,甄丰夙夜迟早入谋议,时人语曰:‘夜半客,甄长伯。’”
9. 束带:指整肃衣冠之意。
10. 公侯:公爵与侯爵。泛指有爵位的贵族和官高位显的人。
赏析司马光的大暑诗,注定属于一位政治家的大暑诗。这些伟大的政治家要么不脱手,要么一脱手就可秒杀群雄。曹操、王安石,以及司马光都是这类人,这是由其胸襟气度所决定的。
这首大暑诗,以其渴望建功立业的年夜志壮志,传染每一位读者。同时,墨客选取的衰败景象,透露出的初秋将至的一定规律,昭示着光阴易逝,功业未成的感叹,又显得深邃幽邈。
首联,老柳蜩螗噪,荒庭熠燿流。墨客以“老柳”自喻,预示着自己年华即将老去,却无所作为,此二字奠定了全诗的低沉的抒怀基调。“蜩螗”二字,则点出季候已至热夏,而大暑天知了最为聒噪。下句,“荒庭”对“老柳”,一起营造出落寞的庭院景象。“蜩螗”对“熠燿”,很好的将大暑节气的自然征象表现出来。
颔联,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通过人和物的比拟,凸显大自然的奥妙。人的感情还在苦苦埋怨大暑的酷热,殊不知万物已经觉得秋日快到了,而冒死成长。由于肃杀之气的秋风一到,许多生命都将结束。包括院子里的老柳等植物,知了和萤火虫等动物,它们都在捉住末了的光阴尽情歌唱、繁衍后代,害怕快要到来的秋日。颈联,月下濯寒水,风前梳白头。墨客由万物感想熏染光阴易逝,有所作为后,转而反不雅观自己,无所事事,只能在月光下洗洗冷水澡,在热风前,梳梳白头发。这一句将天地间怀才不遇的悲哀与愁苦,彷佛都写尽了。
真正的绝妙好诗,便是这样让人感想熏染到客不雅观带出主不雅观。不说忧伤,却字字忧伤。这忧伤早已超过了对暑热的担忧。这是有抱负的知识分子对人生短暂,怀才不遇发出的声声控诉。
正如孔子对待物质生活,只不过哀求: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这种极简化物质生活的背后,是对付富庶精神的执着追求。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精神贫瘠,这才是孔子所困扰的。困扰司马光的绝不是大暑天的酷热,而是政管理想和空想不能实现。
尾联,如何夜半客,束带谒公侯。上句“夜半客”,三仄尾,但因是典故,可不算错。“如何”二字,道出了墨客想要建功立业,却苦于无人举荐自己的无奈。墨客利用王莽与甄丰的典故,希望能得到君王重用,实现空想。
全诗一气呵成,选取物象之精准,意象之深美,用典之自然,无疑使之成为大暑时令最美的一首咏气抒怀诗。其意境,险些直追曹公《短歌行》,司马光的诗歌才华,由此可见一斑。
大暑之夜,读了司马光的这首大暑诗,是不是为自己“求田问舍”的小情怀感到羞愧呢?心中有浩然之气,自然就不惧暑热。愿我们也能闻义徙,闻过改,做一个志存高远的“夜半客”。
作者简介:严勇,文学硕士,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全国青年作家班第三期学员。现任泰州副刊编辑,《稻河》编辑。已出版散文集《读书旅行》,文史集《泰州史话:运盐河边的城市》,随笔集《风采泰州》。公开拓表文章三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