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仅仅三句,言简意赅,内容丰富,不多不少,恰到好处,时空开放广阔,令人想象无穷……

三句诗唱尽以前现在未来

一、大风起兮云飞扬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6年)十月,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由于其大胆善战,军势甚盛,刘邦不得不亲自出征,决斗苦战之后,击败了英布,在得胜还军途中,刘邦顺道回了一次自己的故乡——沛县(今属江苏省徐州)。
一天,刘邦约请昔日的乡友、长者,共同欢饮。
酒酣,刘邦一壁击筑、一壁即兴唱出了这首《大风歌》。

大概唱诗的这一天,忽起大风,天上云彩飞扬,面对此磅礴气势,刘邦回顾起不久前刚刚结束的战役,于是“大风起兮云飞扬”脱口而出。
在这里,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战斗是如何壮不雅观、惨烈,而是自然地描写面前的大风狂卷乌云,其意境,恰好是一个精彩的暗喻。

二、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接着,刘邦回到当下,唱出“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一个“威”字,直抒胸臆,尽显自己的所向披靡,天下无敌的豪迈、艰辛、自傲、霸气的王者风范。
自己无愧于这片养育自己的地皮。

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末了一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笔锋一转,显示了刘邦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居安思危,打江山难,坐江山亦难的生理感想熏染。
在刘邦唱这首诗的前几年,新建的汉帝国相继经历了燕王臧荼等诸多叛乱,如今又平定了英布的造反,但北面的匈奴虎视眈眈,海内仍旧有其他力量伺机而动,形势仍旧严厉。

此诗每句中皆带有“兮”,显示出楚风、楚辞的深刻影响,又显得韵味十足。

刘邦是击筑唱出这三句的。
所谓“筑”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形似筝,有十三条弦,弦下边有柱,以竹尺击之﹐声音悲壮。
演奏时,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执竹尺击弦发音。
听说,该乐器涌现于先秦时期,在战国时期开始盛行。
此乐器源于南方,其声悲亢、激越。
据《战国策》记载,荆轲舍身殉难,准备西刺秦王,太子丹易水送别,好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节奏,唱出了悲壮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兮一去不复还。

四、屠洪刚的演唱

屠洪刚对《大风歌》的演唱,层次分明,刚柔相济,音量比拟强烈,把原诗的美感发挥到极致。
当然,作曲、配器都是一流,服装也很新颖、妥当。

《大风歌》是一首提升能量和勇气的歌,在充斥着靡靡之音,阴盛阳衰的娘娘腔盛行的年代,能够唤起我们内心深处“活出自己最佳状态”的英雄主义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