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崔洪国

“久客怀归思惘然,松间茅屋女萝牵。
三杯桃李东风酒,一榻孤蒲夜雨船。
饺子里有让自己放不下的诗和远方。
饺子的诗是离开了娘,出门在外对老家,对亲人和亲情的一份守望和念想;饺子的远方,是自己离开了娘和故乡,在远方和他乡一直地奔波和流浪。

——题记

青未了|饺子的诗与远方

“春前腊后物华催,时伴儿曹把羽觞。
蒸饼犹能十字裂,馄饨那得五般来。
”早些年前曾读到过陆游的一首《对食戏作》,说的是进了尾月,物华相易,人们杯酒欢饮,送年候岁,等待新春,孩子们争食蒸饼和馄饨的欢快情景。
据考证,诗里的馄饨也便是我们本日所言的饺子,其实在那之前,饺子就成了传统佳节家家餐桌上必有必备的美食了。
诗如口语,亦无多美意境可言,虽已过去多年,但我对这首诗和诗中描述的环境一贯影象尤深,想来,紧张还是有饺子这一饮食文化的载体和信使一贯在牵线搭桥。

在中国的北方,每家每户娶媳妇嫁闺女,孩子满月娘生日,八月十五十月一,从进入尾月的小年到年三十,年初一,节后的正月初五和十五,有哪家不欢聚一堂包饺子呢?屯子的老俗话“饺子就酒,越喝越有”,“上车饺子下车面”,“冬至饺子夏至面”一碗饺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和对出行安然的模糊期许。
饺子,作为国人,特殊是北方人饮食文化不可或缺的元素已经深度融入到人们的饮食习气中。

在我人生的影象中,从懂事的时候起一贯到如今知定命之年,饺子从来没有离开过我的生活,早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基因。
平素里我最爱吃带馅的面食,如菜饼,锅子饼,包子,实在都源于自己从小时就爱吃的饺子。
在我鲁北老家,直到现在人们都约定俗成地称“饺子”为“包子”,省城常见的“草包包子”、“见鲜包子”的“包子”,在故乡多叫做“大包子”。
很小的时候,娘每说“今晚没什么别事,咱包顿包子吃”,说的便是包饺子;倘若说“新鲜白菜和豆腐下来了,咱们这几天蒸几锅大包子吃”,那便是要上蒸笼蒸大包子了。
不管是“包子”还是“大包子”,在那个年代,都是让孩子们馋得流口水的美食,每每端上桌,自然如鹰隼饕餮,狼吞虎咽,吃相虽有些丢脸,但闻着那扑鼻的喷鼻香气,哪能顾得了许多,现在想想都以为有些可笑,但那便是那时屯子生活的写真。

上午还在家里和妻子提及来小时能吃顿饺子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妻说:“为啥咱们小时候吃顿饺子那么不随意马虎,紧张是由于那时家里没有细白面,包饺子须要细面白面,别的面包不住,下起来随意马虎走水,以是能吃顿饺子在一样平常的田舍那可是大事,平素里是吃不起的。
”现在想想也是实情,那时的日子苦,每年的收成都不是很好,家里囤下麦子和细粮的不多,孩子多的人家日子就更窘迫了,以是能吃饺子是好多和我一样的孩子日思夜盼的事情。
我们家里人口多,都是饭量大长身体的年事,平时的体力活又多,以是家里的日子本来就捉襟见肘,能省下的细白面也是等着过年等节日和哥哥娶媳妇,爹和哥哥出夫等家里的大事包饺子用。
饺子是主要事情节点不可缺的环节,是一种仪式。

我记得清楚的,每个哥哥娶媳妇,来日诰日早上新媳妇过门,本日晚上一家人要包好了饺子,第二天的早上先给前去结婚的乡邻下着吃了,这是一种讲究,锣鼓喧天,新媳妇进门了,赶紧再下饺子,先给新过门的媳妇盛上一碗,看着吃一个,也算是过了门成了崔家门户的人了,再给参加结婚的人们下出来,热热乎乎地吃,热热闹闹的闹,这娶媳妇的事就算圆满了。
没有分家的嫂子生了娃,也算是大家口添了人丁了,母亲也要赶着包出饺子来,四邻五舍一家送一碗,就当是报喜了。
倘若不包饺子,有时就擀了细面饼,每张饼了放了几块刚煎出的刀鱼,给邻居们送了去,现在想起来,那时的饼和刀鱼又软又喷鼻香,真是绝佳的美味了,终年夜往后很少再吃到那样的饼和鱼了。
提及来这天子好了,好吃的多了,口味难奉养了,实在也不全是,那种特定环境下幸福美味的觉得走远,再回不来了。

娘在世的时候,知道我特殊爱吃饺子,每次都吃不足,以是就常常给我包饺子吃。
87年上高中,91年上大学,95年毕业后直接到沾化参加公安事情,逐渐就离开家,离开母亲了,回家的机会和日子也少了。
那时屯子的生活也好了,饺子也不再是餐桌上的奢侈品,但从小养成的爱吃饺子的习气是深植在自己的内心和骨髓的,想起来就想吃娘包的饺子。
每次回家,母亲都要想法设法变着样给我包饺子吃。
我最爱吃的便是母亲包的白菜肉、萝卜肉、鲜藕肉、韭菜肉饺子。
每次都是娘亲自到集上买了肉,剁好了,放了姜葱末和老抽先泡着,再用瓷盆和了面醒着。
娘和面很讲究,每次都用温水,打上一个鸡蛋,放一点盐,一点一点掺在面里,翻来覆去地和,我们老家的话叫“袃(因chai)和辁”,“软面包子硬面汤”,每次的面都“袃”的又软又劲道,面盆周围光亮净洁,一点面屑都没有。
娘包的饺子每个都和弯弯的月牙一样,虽然形状扁长,盛馅却不少,边褶捏得又多又细,每个饺子都严实无缝,一锅出来一个走水的也没有。

那时娘最爱做的事便是坐在我们阁下看着我们狼吞虎咽的样子,一碗吃完了,接着就把刚下出锅的第二碗冒着热气的饺子放在面前,然后坐在我面前的撑子上,一边擦着额头的汗,一边细嚼慢咽着自己包的饺子,深情地望着我的吃相慈祥地微笑,到末了自己究竟能吃多少自己也记不清,反正心里便是觉得“喷鼻香,好吃”。
有时上顿吃了,剩下的,娘就在第二顿放了一点油加热了,一个一个煎得酥黄,说锅贴又不是锅贴,比锅贴还要软和喷鼻香。
娘走了多年了,现在想起她老人家在世的时候给我包的饺子,都能看到那弯弯的如月的饺子一头是母亲,一头是我,中间填满了浓浓的思念、顾虑和想家,总觉得到那沁人心脾的喷鼻香味热气腾腾地在心中翻滚着,让我垂涎欲滴。

后来我学会了自己包饺子,那是我95年到沾化参加事情了。
我在单位碰着了一对很激情亲切友善的哥嫂老乡。
哥叫放鸣,和我都是广饶人。
嫂子家是平邑的。
她们都当过兵,是在部队认识结婚成家的,转业后都分到了沾化,受多年军营熏陶,两人待人激情亲切,处事侠义,特殊是嫂子包得一手好饺子,每逢周末,都要把我这个老乡约到家里去,嫂子包好了饺子,放鸣哥每次都要准备几个适口的下酒菜,一盘粉皮炒鸡蛋,一盘我们家乡的特产肴驴肉,一盘炸耦盒,一人斟满一杯沾化的“金不倒”酒,就着饺子,杯酒之间,哥嫂讲着他们在军营的过往,放鸣哥叙说着他在刑警队与那些犯罪分子斗智斗勇的故事,酒浓了,我们一起说着故乡的村落野田园,乡音之间,老乡情,警营情,兄弟情,都化成了一份解不开的浓浓亲情融化在那些甜甜的酒酿和喷鼻香喷鼻香的饺子中,我们结下了很深很深的感情。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没多久,在放鸣哥家里,嫂子又手把手教着我和妻子拌馅包饺子。
放鸣哥和嫂子包的饺子不似老家母亲包的饺子,每一个皮都是软软的,里面填满了馅,一个褶一个褶捏起来,形状鼓鼓的,就像一个个圆圆的金元宝,煮熟了,在沸腾的水里漂着,便是多煮一会也一个不走水,舀到盘里圆滚滚的,既讨人喜好又让人胃口大开。
成了家,自己生活了,我把哥嫂教我的包饺子手艺带到了自己家里。
逢了周末,与妻子一个和面,一个调馅,一个擀皮一个包,包好了,把身边的同事约到家里,也和哥嫂接待我们一样平常,和大家一起就着饺子,叙说着事情和生活中那些平凡的过往和片段,也在鲁北的小城结下了深厚的情意,沉着幸福地度过了一段最美好的光阴。
后来,我们离开沾化,放鸣哥女儿读完研究生后在北京参加了事情,哥嫂退休后也随着一起去了北京,有时我在济南和出差的路上和哥嫂电话微信互动着,一提及来,还是忘不了当年那份因事情结缘,因饺子结缘的感情,亲情,知道彼此生活得很好,也是应了那句“年夜大好人有好报”的话。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一晃这么多年就匆匆过去了,唏嘘之间,留不住的是光阴,忘不了的是过往。
我从故乡到了异域,先后在鲁北的沾化,在大美济南,在黄海之滨的海阳事情、生活,很多时候也从异域回抵家乡,回到老家,期间也经历了人间的无数沧桑,但自己心底对付从孩童时期就爱吃的饺子一贯念念难忘,饺子成了我连系人情和感情的最好载体。
每到一个地方,最想先做的事便是包饺子,吃饺子。
我传承了娘包饺子的基因,传承了放鸣嫂子教我手把手包饺子的手艺。
在黄海之畔的海阳事情的时候,周末不回省城,我就在自己住处自己和面,拌馅,包饺子。
胶东人家最爱吃的鲅鱼、墨鱼饺子也成了我的至爱。
后来,分缘结识了一起在海阳挂职的好友舒平,他也和我一样爱吃饺子。
我们就常常到小区前边的一家“春芳饺子”馆,一人点上一份。
那是一个很精细的夫妻店,丈夫炒菜,妻子包饺子,每次都是点好后她先手工包,和母亲,嫂子包的饺子味道一样,又鲜,又软,又喷鼻香,每个饺子都是皮薄馅多,每次我和舒平都吃得津津有味,回到省城后,“春芳饺子”还常常是我们说到的话题,也不知现在还是否如初,买卖兴隆地开着,有朝一日倘若回到朝思暮想的海阳,第一件事一定先到“春芳饺子”馆点上一份鲅鱼饺子,拂着不远处的海滨吹过的温顺海风,听着湿地公园的蛙鼓虫鸣,就着饺子就着酒再逐步品味一下面海朝阳的那份宁静和悠远。

在省城济南,饺子更是我生活中的必备选项,每周末,只要不出差,在家最爱做的便是亲自下厨包饺子。
妻子和面,我调馅,两个人的饺子一瓢子面,两个剂子也就够了。
妻子擀皮,我包,两人顺便说着事情生活中的趣事,一个小时的功夫喷鼻香喷喷的饺子就出锅上桌了。
在外事情的女儿传承了母亲和我与妻子的基因,对饺子也是喜好得不得了。
每次回来之前,要么电话,要么微信视频,上来便是“爸,妈,我想家了,特殊想吃你们包的饺子”,有时眼里还含着晶莹的泪水,是累了,馋了,委曲了,思念了,顾虑了,当然更多是想饺子,想家,想家里的老爸、老妈了。
我和妻都经历过那种熟习的心情,知道那种心情须要热乎乎的饺子抚慰。
我就在女儿回来前,紧赶慢赶和好了她爱吃的藕和韭菜肉馅,妻和好了劲道的面,包好了,等接上女儿回家,几分钟就下好端到桌上,看着女儿大快朵颐的样子,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端着娘和嫂子包的饺子狼吞虎咽的时候,她们坐在身边面带慈祥和微笑的样子容貌—那慈眉善目和微笑真好看。

省城济南有很多很多的饺子店,不少的店门头不大,店主激情亲切实诚,小本买卖也是做得有条有理,不少的店都是熙熙攘攘,转头客特殊得多。
离单位不远的财院美食一条街就有这么一家,也是夫妻两人开的。
两人老家是潍坊的,店名叫“潍坊和乐”(和乐也是潍坊的名优小吃),店招一侧是大份、中份、小份和乐的先容,另一侧是店里手工水饺的先容,有三鲜素的、芹菜肉的、白菜肉的、韭菜肉的、西葫芦肉的。
妻子包饺子,丈夫做和乐,买卖也很是红火。
俩人看上去就和我家里的哥嫂一样,听他们讲,两人原来都有单位,有事情,都退休了,孩子也在省城参加了事情,平常在家就爱吃饺子和和乐,以是就在这美食街盘了个店面开了个和乐饺子馆。
这么永劫光了,来吃饺子,和乐的都成了固定的转头客,财院的学生结伴来吃的特殊多。
一边话着家常,那女主人一会就利索地把一份饺子包好,下好端上来了。
后来,这小店的名声也逐渐远播,有一次我去的时候,男的正忙着做一份外卖的订单,是一份和乐,全福立交桥附近的一个潍坊人点的,和乐20元,外卖送到那里外卖费就要30元,想想自己对饺子那份馋和爱,换本钱身的话,说不定搭了车也要到这小店,就为吃一份手工做的,家乡味道的饺子和和乐。

“久客怀归思惘然,松间茅屋女萝牵。
三杯桃李东风酒,一榻孤蒲夜雨船。
”从咿呀学语到如今年过半百,这饺子也相伴了自己半众人生了,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怀了深刻的情绪去想去念这饺子,想想这吃饺子的口福还真是离不开呢!
饺子里有让自己放不下的诗和远方。
饺子的诗是离开了娘,出门在外对老家,对亲人和亲情的一份守望和念想;饺子的远方,是自己离开了娘和故乡,在远方和他乡一直地奔波和流浪。
奔波和流浪是一层饺子皮捏起来的无数褶,那份不忘的念想才是皮包的菜和肉。
这么多年,饺子,已然成了一种思乡的信物和怀旧的印记和符号难舍难离,也已成为了一种节日的仪式和文化崇奉渗入在鹤情芝田和他乡故乡的来往中,忘情不得,忘她不得。

就如节前的小年那天,我和妻都放工回家很晚,来不及和面拾掇馅包饺子,但小年过节想家吃饺子的仪式感无论如何是不能缺的。
远在外地的女儿深知我的饺子情结,就从陶然饺子给我们下单订了韭菜肉、西红柿虾仁和西葫芦鸡蛋的饺子让快递送了来,陶然的饺子素有老家老人包的饺子味道,远近有名,虽然不是自己亲自下厨包的,但那份吃着陶然饺子过小年的觉得也是有滋有味的。
几天后的除夕那天,贴了春联,挂了灯笼,年气浓浓的,女儿放年假从外地回来,我早早就调好了耦和韭菜的肉馅,妻和好了面,女儿做好了年夜大菜,我下好后把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一家人围坐一起,有说有笑,看着妻子和女儿吃得狼吞虎咽那个吃相,享受过年的同时,真是发自内心地感激饺子,感激饺子相伴自己的这些浮世沧桑,感激饺子带给自己这么多年的诗和远方。

崔洪国,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南,烟台作协会员。
出版有散文集《探求灵魂的牧场》《胶东散文十二家•崔洪国卷》。
在《中国作家网》《烟台文化网》《当代散文网》《齐鲁》《联合日报》《当代小说》《胶东文学》《都城文学》《黄海散文》《胶东散文年选微刊》等多家报刊媒体揭橥散文、书评120余篇,作品多次在省市征文大赛中获奖。
《与海阳最美的重逢》入选齐鲁“青未了”精良散文选读篇目,收录于《胶东散文年选(2021)》《清泉录—齐鲁壹点号精良作品选集》《黄海散文精选二十家》等多种散文选本。

壹点号风过林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