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军陈婷施奇静钟欢孙诗易著
傅迟琼春田谭希光绘
读客文化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2年出版
“青青园中葵”的“葵“是向日葵吗?
“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葡萄”是从哪里传入的?
“春蚕到去世丝方尽”的“蚕”是怎么吐丝的?
“旧时王谢堂前燕”的“燕”是北京雨燕吗?
……
本书用近80首古诗词,串联80种蔬菜、水果、虫和鸟,结合孩子感兴趣的160个问题,解读古诗词内涵,讲解果蔬虫鸟的历史由来、物种演化、成长发育等自然知识,贯穿文学,历史、科学、传统文化,全面提升孩子的综合素养。
中国的古诗词美吗?当然美!
作为一个曾经做过语文试卷的人,你是不是也只是把这些赞颂挂在嘴边而已?
既然古诗词是我们的文化宝贝,既然我们都以为古诗词是美好的措辞,既然我们自认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为什么还会有这样尴尬的情形涌现呢?由于我们离开古诗词已经太久了。不过,这种间隔感不是韶光带来的,而是认知带来的。
细想一下,你就会创造古诗词离我们并不迢遥。一口气背诵上百首唐诗,一口气报出“李杜”的名号,这样的场景何其熟习。然而,这些词句和知识即便经由了我们温热的双唇,也只是冷冰冰的笔墨组合,并没有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们只是一些繁芜的笔墨符号,读完后很快就消散在空气中。
演习影象能力便是古诗词的全部代价吗?当然不是!
古诗词里有的是壮丽河川,古诗词里有的是花鸟情趣,古诗词里有的是珍馐美味,古诗词里有的是恩怨情仇……而这统统不正是所有我们喜好听的故事的组成部分吗?
想象一下,如果古人也有抖音、微博、小红书这些社交平台,那么古诗词便是他们社交平台上鲜活的内容。古诗词的背后有着生动的故事,有着难忘的回顾,还有着残酷的文化传承。
当然,要想真正明白这些笔墨,我们确实须要一些知识储备。毕竟古诗词是古人创作聪慧的结晶,他们用尽可能极致、简练的措辞表达更多的内容和更悠远的意境。
你可能会抱怨:说了半天,还是不能办理问题啊。别焦急,这正是《古诗词里的自然知识》的代价和意义所在。读完这套书,孩子会明白《诗经》中“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的本义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读完这套书,孩子会明白“春蚕到去世丝方尽”实在是一个生命循环的必经阶段,蚕与桑叶割舍不断的联系在几千年前就注定了;读完这套书,孩子会明白古人如此看中葫芦这栽种物绝不仅仅由于它的名字的谐音是“福禄”……
这正是我们力争见告孩子的故事,这正是我们想让孩子理解的中国历史和自然知识!
看书不仅仅是看词句,更主要的是体会古诗词作者的生活,真正理解这些古代的好评量极高的社交内容。从本日开始,不要让古诗词成为躺在教材上的笔墨符号,一起找回古诗词原有的魅力和活力,让古诗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部分吧。
作者:史军
编辑:袁琭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