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上映的国风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因很高的“含诗量”——利用了48首唐诗而受到广泛关注。不雅观影过程中,很多人尤其孩子,不由自主地随着剧中人物吟诵起古诗来,不雅观影现场竟然成了“背诗”现场。
由于是动画片,影片中的诗歌吟诵皆由配音演员完成。或抑扬抑扬,或扣壶长吟,或铿锵有力,或低回婉转……配音演员们的吟诵,不仅让画面和声音达到最佳同步效果,大大提升了影片的不雅观赏性,也让不雅观众领略到诵读艺术的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讲,《长安三万里》的制作是一次成功的古诗诵读实践;不雅观众不雅观看《长安三万里》则是对诵读艺术的一次亲自体验。
唐诗三百首,人生天地间。唐诗是中华文化的宝贝。诵读包括唐诗在内的古诗词是传承传播中华精良传统文化的主要办法。不雅观看《长安三万里》,当耳畔响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大鹏一日同风起,平步青云九万里”“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经典诗句,很多不雅观众难掩心中激动,纷纭随着小声吟诵起来,影院里由此涌现了“学习式不雅观影”的动人景象。在对经典诗句一遍遍的诵读中,不雅观众不仅领略了古典诗词韵律和谐、笔墨精练的艺术特色,也看到了诗词背后恢宏壮阔的历史往事,更激活了埋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民族文化自满感。正如一些不雅观众所言,“原来我对这些诗词的影象并没有被韶光冲淡,而是刻在了血液里,一经触动,便如大水一样平常呈现,可能这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所在”。
诵读是把笔墨措辞转变为有声措辞,但这种有声措辞是抽象且须臾即逝的。以是,诵读在通报信息方面并不具备天然上风。其余,古典诗词多创作于千百年前,个中的很多人物、事宜、典故等并不为今人熟知。人们通过逐字逐句阅读古典诗词,尚且不一定能迅速理解个中的含义,通过聆听古典诗词诵读,又如何进入传统文化的天下?
传统舞台上的古典诗词诵读,要想有效实现传情达意,须要诵读者先对诗词深入理解,然后形之于声。诵读者要通过想象墨客作诗时的场景、心情等来得到充足的情绪,并将这种情绪转化成诵读时的节奏、声量,通过断句、重音、气息掌握以及情绪投入等吸引不雅观众。
随着传播手段的多样化,诵读虽然仍是一种以“读”为紧张形式的艺术,但这种“读”不再是大略地把笔墨念出来,而是利用包括音乐、影像在内的多种手段对文本内容进行二度创作,这样才能将文本背后的情绪、意境、真与美呈现出来,创造出新的审美空间。
《长安三万里》中的那种动画影像便是丰富诗词诵读表达力的有效手段。比如,李白吟诵《将进酒》那场戏,李白带众人乘仙鹤凌空而起,与起伏跌宕、极具爆发力的诗歌诵读之声有机结合,成功让不雅观众领略到盛唐时期的浪漫和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洒脱气质。动画影像让古典诗词中的人物、事宜等不再那么抽象,而变得形象可视乃至鲜活立体,配以诵读者声情并茂的吟诵,不雅观众会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仅靠笔墨或声音很难表现出来的诗词中的那种文化意境和美学韵味也就自然呈现出来。于是,当我们吟出“低头思故乡”时,更能理解李白诉说自己人生变故的凄凉心境;当我们吟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时,更能理解墨客被赦免后的惊喜交加。
总之,要想通过古典诗词诵读帮助不雅观众打开传统文化之门,仅仅靠干巴巴地背诵诗词中的笔墨是不足的,而要综合利用声画乐光影等多种手段,实现视觉与听觉、奇幻和实际、虚与实、古和今的交互领悟,那样才能丰富表达层次,调动不雅观众的多种觉得器官,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清晰阐释并通报出古典诗词中的中富丽学理念。
《光明日报》(2023年08月02日1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