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味的诗词是啥形态,自然是用天津话书写、把天津的民俗入诗、以天津民谣、小令、杂咏或者竹枝词为格调的诗词了。

然而最早写天津杂诗或竹枝词的却不是天津人,是乾隆年间客居水西庄的钱塘人汪沆。
汪曾从著名文学家厉鹗学诗,乾隆初年,他在查氏水西庄客居,应邀与吴廷华主修《天津府志》和《天津县志》。
在修志过程中,他祥查天津的典章制度,考证天津的地理物产,把稳网络天津的掌故,遂写出百首竹枝词----《津门杂事诗》,并与《天津县志》同时刊行。

稍晚,又有另一个浙江钱塘人蒋诗编写了一本《沽河杂咏》的竹枝词。
蒋诗是嘉庆十年的进士,乾隆末嘉庆初年,蒋诗一度在天津探亲,他在乙卯(即乾隆六十年)“集试后游津门。
主妇叔徐中翰家,有陈妪者善谈沽上轶事,咏之得一百首”。
完成后,蒋特意请纪晓岚为之作序。

这两部竹枝词的特色是记事颇杂,专事猎奇,记录了许多天津当时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气、地理建筑和掌故逸闻,成为那个期间的历史资料。

清代平易近国时期的津味诗词之 一

如在汪沆的《津门杂事诗》,将天津临河面海、湖淀交错的地理特点写得十分神似:“南径滹池更鲍邱,直沽海口是泉州。
雍奴野淀九十九,淀淀水声皆逆流。
”同时,还考据武清即“雍奴”水淀水声逆流的状况。

又如,蒋诗的《沽河杂咏》之一有:“春网家家荐巨罗,鲥鱼风味可同科,樽前也有渊材叹,纵说藤喷鼻香恨刺多”。
将沽河盛产鲥鱼、喜食鲥鱼的民俗写得十分逼真。

到了嘉庆年间,清代天津著名墨客樊彬亦有《津门小令》问世,用另一种文学样式补充了竹枝词的采撷范围。
但他的小令与竹枝词有着同样的风格,为天津“志乡俗而详习尚”作出了很好的补充

如,蒋诗在《沽河杂咏》中提到的稽古寺、藏经阁:“津淀城西稽古寺,藏经高阁号铃铛”,就在樊彬《津门小令》中得到印证:“津门好,何必慕乘鳌,铃铛千寻藏贝里,鼓楼十里吼蒲守,尺五接天高。

勉强算天津人所做的竹枝词,是道光年间崔旭的《念堂诗话》四卷中收录的《津门百咏》,即《津门竹枝词》及《津门杂记》。
崔旭,庆云人,当时从属直隶顺天府。
嘉庆五年庚申八月,张船山充顺天乡试同考官,取中崔旭、梅成栋、姚元之等人,这三人被称为“张门三才子”。
他的竹枝词属于文人创作的民谣式之竹枝词。

实在,最有天津特点、最直接从天津民谣中吸取营养的竹枝词,该当是民国期间冯文洵创作《丙寅竹枝词》,除了保留天津话的昂扬特色外,还将大量津门逸事、民间风尚、饮食特点和风貌建筑也广泛反响在这些竹枝词中,因此,是具有史志性、富有民谣特色的诗集。
对付冯文洵创作的《丙寅竹枝词》,我们会在另一篇文章中进行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