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往后,有一批文人极具古人情结,如李白之于司马相如,苏轼之于陶渊明等。
稽核明代诗歌,不难创造,大部分墨客喜追步杜甫,李梦阳表现尤为突出,他不仅推崇少陵,而且有强烈的杜甫情结。

李梦阳在弘治中至正德间,力主复古,积极提倡向盛唐诗学习,尤其爱崇杜甫。
在创作上,他积极主见从杜诗中汲取养料。
此外,还曾选批过杜诗,周采泉《杜集书录》卷九著录有李梦阳《批杜诗》,并说清嘉道间人陆烜亲见此书,云“此批或尚存天壤,亦未可知”。
在梦阳身后,李开先为其作传,曰:“作诗仿照杜子美,而寿算复与之同。
”可见其杜甫情结之深。
李梦阳的杜甫情结,与其幼时的经历与独特的个性不无关联。

梦阳出生于庆阳安化(今甘肃庆城),其地离蒙古鞑靼部不远,军事形势自来严厉,《明史·宪宗本纪》载:成化年间,“孛罗忽、癿加思兰屡入安边营、花马池,犯固原、宁夏、平凉、临巩、环庆,南至通渭”。
据梦阳诗中自述,其出生不久,家人抱着他四处逃难,“是时家难金铁鸣,仓皇抱予走且匿”。
在他发展过程中,像这样动荡不安的生活险些是常态。
十岁时,父李正任封丘温和王教授,他才离开边地寓居开封。
即便是在弘治后期任职户部时,仍能感想熏染到边地战役,其诗句“昨夜照天传炮火,过河新驻五单于”(《榆林城》),即是对当时情境的真实书写。
这样的严厉经历,不免给梦阳的生理带来一定伤痛。

《文心雕龙体性》云:“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感导所凝。
”作家的个性决定了他起初模习的目标与工具。
梦阳生于西北,出仕后屡遭外戚、阉宦及官僚的伤害与挤陷,生平五次下狱,但他性情耿介,不畏权贵,具有士大夫的傲骨与气节,加之他对当时“台阁体”平庸诗风的不满以及立志复古的心愿,因此,其脾气极易走近有忧国忧民之心的杜甫,进而从内到外呈现出浓厚的杜甫情结。
尤其在创作中,梦阳不遗余力摹习杜诗,提倡学习杜诗的格律法度模范,并在作品中反复表达自己的忧时之念与济世之志,明姚希孟在其《重刻梦泽集序》中即说:“献吉文沿秦汉,而诗宗少陵。
”其学杜诗表现在以下几点:

李梦阳的杜甫情结

首先,他作有不少与杜甫同题之作。

据笔者稽核,计有22首,如《岁晏行》《忆昔》《客至》等。
题目与杜诗略有异者有9首,如《白马》、作《白马篇》,《秋兴八首》、作《秋怀八首》等。
这些同题之作,内容与题材也大同小异。
如作于嘉靖初闲居开封时的《秋怀八首》,在形式上显仿《秋兴八首》,具有杜诗情景交融、气候雄阔、首尾相接、空间互通的特点,也表示出墨客强烈的家国情怀,如“女直外连忧不细,急将兵马备辽东”,在担忧东北场合排场的同时,暗含对朝廷的讽喻。
只管整体艺术效果不如《秋兴》,但个中也有精彩之处,如“天清障塞收禾黍,日落溪山散马群”,写故乡景致;“闻道健儿多战去世,暮云羌笛满云中”,写边陲战役,表现出高超的诗歌成绩,表示了深奥深厚的情绪与思想。

题材也有效法杜诗者,如咏怀、题画等。
尤其题画之作,胡应麟评:“题画自杜诸篇外,唐无继者。
王介甫《画虎图》……皆有可不雅观。
而骨力变革,远非杜比。
惟李献吉、吴伟、林良等六诗,摹写精绝,而豪宕纵横,几欲与杜并驱,真杰思也。
”(《诗薮·内篇》卷三)学杜而能别开生面,足见其造诣。

万历三十年版《空同集》六十六卷是现存最完备的李梦阳诗文集,其卷十五收录“拟杜体”五言古诗,分“大礼”“边塞”等七类录诗33首。
结合个中“效陶体”“效李白体”等情形,这些诗权作游戏笔墨,但也可管窥见豹,解释其尊杜的一个侧面。
另有如七古《弘治甲子……云耳》,乃仿杜甫《同谷七歌》,即是范例的拟杜体。
又如作于弘治十八年(1505)的《乙丑除夕追亡写愤五百字》,杨慎评曰:“序事有扛鼎笔力,句法虽与选殊,而与少陵高下矣,必传之作也。
”(《李空同诗选》)据其《述愤》诗引言“弘治乙丑年四月作是时坐劾寿宁侯逮诏狱”,以及五月所作《大行天子挽诗》三首(为明孝宗而作),此诗专为感愤不幸与悲慨所作,风格沉郁悲壮。

其次,梦阳诗极擅化用杜诗词句。

如“弹剑问所私,何如李金吾”(《送蔡帅备真州》),化用“醉归应犯夜,恐怖李金吾”(《陪李金吾花下饮》)。
又如,“丹橘黄柑世所珍”(《柑至》),来自“丹橘黄甘此地无”(《寒雨朝行视园树》);“二仪高下皇舆建,三极西南玉玺来”(《灵武台》),本之“二仪清浊还高下,三伏炎蒸定有无”(《又作此奉卫王》)。
宋代往后诗歌化用杜诗征象十分普遍,梦阳显得尤为突出。
梦阳平生创作了2000多首诗,个中化用杜句者几近四分之一。

梦阳在形式技巧上学杜,深得杜诗章法之妙。
《明史·李梦阳传》:“华州王维桢以为七律自杜甫往后,善用抑扬、倒插之法,惟李梦阳一人。
”何谓倒插法?沈德潜《说诗睟语》卷上云:“少陵有倒插法,如《送重表侄王砅评事》篇中,上云‘天下乱’如斯,次云‘最少年’如斯,初不说出某人,而下倒补云:‘秦王时在座,真气惊户牖。
’此其法也……又有突接法,如《醉歌行》突接‘春光澹沲秦东亭’,《简薛州醉歌》突接‘气酣日落西风来’,上写情将尽未尽,忽入写景,激壮苍凉,神采俱王。
皆此老独开生面处。
”如梦阳《专赠林公》一诗,“南伐经年驾北还,丽云迟日蔼燕关”,先写林俊久经战阵与边关奇景,为之造势,后云“新有越裳供雪雉,更闻飞将夺天山”,自然写出人物之威名勋业。
此即倒插法。
至于突接法,如《逢吉生汴上》诗,首联“汴上相逢俱白头,秦中却忆少时游”,写二人相遇之情,颇有今昔盛衰之感;情语未尽,颔联“烟花楼阁东风日,锦绣山河百二州”,又以景语突接,情真景新,顿觉诗境开阔,诗意排荡,颇得杜诗章法布局之旨。

再次,梦阳认同杜诗的“诗史”意义,其诗歌对当时政治有真实反响。

如《杂诗》《土兵行》《玄明宫行》等,讽喻宦官干政、土兵扰民、天子昏庸等社会征象。
正德六年至七年,江西各地山民发动民变,梦阳当时正任江西提学副使,亲历其事,倍感酸心,奋笔作《土兵行》,戳穿批驳土兵对百姓的侵害。
《明诗综》卷三十四引孙枝蔚语:“此诗当与杜陵《北征》诗并传。
”梦阳对杜诗传统的继续,使得其诗歌具有强烈的批驳精神与现实意义,也使其作品有了杜诗的风格特点。
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即称:“北地最工起手,苍凉沉郁,神乎老杜。

梦阳学杜取得了成功,受到明清文人称赏,尤其是其七律,被认为最神似杜诗,王世贞称其“雄浑豪丽,深于杜陵”(《艺苑巵言》);沈德潜称其“七言近体开合动荡,不拘故方,准之少陵,几于详细。
故当雄视一代”(《明诗别裁集》)。
可见其代价与影响。
当时批评梦阳者也大有人在,钱谦益即认为其一味模杜,甚少创新。
钱氏评其《功德寺》诗:“献吉此诗,仿老杜《玉华》《九成》《桥陵》诸诗而作,仅窜窃其字句耳。
”(《列朝诗集》)此说略有偏颇。
梦阳曾说:“以我之情,述今之事,尺寸古法,罔袭其辞。
”(《驳何氏论文书》)他积极倡导文学应表达光鲜个性和真情实感,表明他并不主见僵化地仿照古人。
故其学杜虽有用力过猛处,但在接管杜诗精华的同时,也能自成一格,将诗歌精良传统发扬光大。

王世贞曾总结明人学杜:“国朝习杜者凡数家,华容孙宜得杜肉,东郡谢榛得杜貌……唯梦阳详细而微。
”(《艺苑巵言》卷六)“详细而微”出自《孟子章句》,是儒家批驳有德者的语词范畴。
王氏认为明代学杜者多学其一壁,唯梦阳做到“详细而微”。
故时人评“盖师长西席所深嗜而冥契者杜陵,故得其神理而面孔随之,实非故意仿照如宋人囫囵吞枣之说也”(冯梦桢《重刻空同师长西席集序》)。
当为肯綮之语。
明清人对梦阳的诗歌创作,总体评价较高,纵然是不喜明诗的四库馆臣也不得不说:“平心而论,其诗材力富健,十足以笼罩一时。
”(《四库提要》)

作为前七子领袖的李梦阳,取得如此巨大的诗歌造诣,无疑与其杜甫情结有着紧密关系,也正因如此,李梦阳才能在引领诗歌回归情绪传统中起到主要浸染。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17日1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