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次鄂州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而我们本日要来看的这首《晚次鄂州》,出自“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卢纶之手。它写于安史之乱前期,那时全体国家还处于支离破碎、战火纷飞的紧张时候。这首诗并未从正面来描述战役,而是截取了战役当中的一个小小情景,即墨客在流落途中,某晚到达湖北鄂州时经历的环境,来反响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场景虽小,反响的背景却伟大;篇幅不长,蕴藏的情绪却深奥深厚。全体诗篇架构得当,气韵从容,是一首难得的描写安史之乱的佳作。
七律首联写的是墨客正在旅途中,他是走的水路,因而乘船。他要去的地方是汉阳,并且走了一段路了,离汉阳已颇近。白天时人立于船上,看到雾散云开,远处已依稀可见汉阳城的影子,但眼虽可见,船行却还要一天的韶光。这一联已是间接地表明了安史之乱的背景,墨客因战役之故流落他乡,登船了望,面前是安全的汉阳城,而他的来处无疑是战火中的国土。起首这一联便是呈现出一种模糊沉郁的气氛来。
接下来第二联,描写了船上一天一晚的情景,一天之中经历的事宜大大小小,墨客选取了两个情节,白天贩子们在船舱里安睡,这时河面上是静寂无浪的;到了夜间,涨潮了,舟子们你招我呼,人声喧华。这时船已抵达了湖北鄂州,在这里勾留一晚,嫡动身。这两个情节都是行程中很具范例意义的,墨客用了这样两个范例情节,就将流落生活光鲜地展现出来。这一联延续了首联的氛围,将战火中四处流落的艰辛处境刻画得十分真切。
第三联直接地借景舒情,此时正是萧索寒秋,墨客要去汉阳,再接着往湖南去。在这样长途跋涉的旅途中,墨客对付国家、自身的未来都是迷茫的,这种惆怅的感情使得他两鬓都泛起霜色。在这寥落之秋、国家之秋、命运之秋,一个满赍恨思,两鬓染霜,四处流落的异域客,内心所念唯有万里之外明月下的故乡。那里有熟习的父老、嫡亲的家人。此刻同一轮明月之下,各在一方的人却只能望月寄相思。战火绵延不尽,归期不知何年,这样的一种心情当真是沉痛至极了。这一联从前两联那种在日常流落中隐约可感的沉郁中,直接迸发出沉痛清晰的感情,使得全诗的节奏随之加紧。
到了尾联,更进一步地将视线拉开去,感情更上一层。旧日的家国,繁华都已在战役的硝烟中毁灭殆尽,可这令民气惊的战鼓声声,何年何月才是尽头。这一联是全诗的情绪最高点,直面安史之乱,抒发墨客对国破家碎、前路渺茫现状的担忧与哀痛。墨客一起行来,处处见战火烽烟,想着全体国家皆已陷入灾害,如他一样平常地抛舍家园,四处奔波之人不知几何。
在这个泊船鄂州之夜,墨客一起经历民族与百姓的伤痛之忧,终于流淌成一股浓重的忧思之情尽数倾出,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首从容流畅、蕴藉深奥深厚、一唱三叹的战役背景之下的沉郁颠沛之作,感叹那段早已逝去,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巨大伤疤的灾害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