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的淡泊名利,黄庭坚的世事无常,到苏轼的平淡生活,再到鸟窠的浮生如梦,每首诗词都传达了生活的聪慧与哲理,启迪人们珍惜当下,追求内心清净。

1

言志

明.唐寅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种田。

史上治愈人心10首古诗词豁然开朗治好了精神内耗

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不法钱。

关于唐寅,我们更熟习他另一个名号——唐伯虎,翻译过来便是唐大老虎。
我们知道他画得一手好画,烂漫地点过秋喷鼻香,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写过这么一首好诗。
五个“不”字,以一种决然的态度发布了自己的志向。

墨客甘于贫贱,卖画谋生、空手发迹,在笔砚生涯中寻求生存和快乐。
表示一个正派知识分子的节操和骨气。
在这封建的时期实在难能名贵。
末句表现了作者对邋遢社会的讨厌和唾弃。

那他们靠什么呢?靠“闲”,一个“闲”字,托出了艺术家的命运和秘闻,天下是由闲人创造的,唯有“闲”,才能感知天下、创造天下、创造天下……永久低着头辛劳劳作的人,是没有天空和万千星辰的。
无悔的人生,才是对得起自己的人生!
通过这首诗,给我们指了条明路——要想无悔,就要先知道自己不要什么。

2

杂诗七首·其一

宋.黄庭坚

此身天地一蘧庐,世事消磨绿鬓疏。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墨客化用《列子·周穆王》中蕉鹿梦的典故和《庄子·大宗师》孔子和颜回的对话,叙写了虚幻迷离、得失落无常的人生,流露出无限的悲哀与无奈。

《墨韵书道》“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此句出自宋·黄庭坚《杂诗七首·其一》。
意思是说:世上有几个人能真正得到权势富贵呢?人们只是不知道自己终日活得像抱负中的自己罢了。
我们终其生平都在追寻那头“鹿”,可是有几人能瞥见它、追上它?没有。
只是我们自己不愿意承认原形,才给这无意义的“追寻”披上一层薄纱,直到我们自己冲动了自己才肯罢休。
大家都挤破头去追名逐利,但真正能捞到大好处的有几个呢?

实在多数人就像池塘里的鱼儿整天做着“鲤鱼跃龙门”的美梦,浑然不觉自己可能只是在原地扑腾而已。
我们是不是该停下来想想,自己追求的究竟是真实的幸福,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幻影啊!
黄庭坚的这句话用轻松又略带自嘲的办法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感悟,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生活成功的同时,也要认清自己的内心需求,避免盲目追逐、迷失落自我。

3

翠微山居诗·其九

宋.释冲邈

朝见花开满树红,暮见花落树还空。

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冷风冬有雪,每一个时令都有着它自己独特的风情。
如果夏天不再有燥热,不再有蚊虫,不再有蝉鸣,那么夏便不再是夏,而失落去了它独占的韵味。
如果四季是一首诗,那么平仄律动、悲喜交加才是生活真滋味,人间间得失落无常,聚散随缘。
经历的,都是修炼。

人生努力主要,心态放平些也很主要。
在详细事上执着负责努力做好,定下目标努力完成都主要。
但还有一点,便是有些人力不可及之事,有些自己难以把握的情形,有高潮低谷,都是规律,也只能看开些,想透些,不能一味强求。
强求反而弗成。
一味较劲每每会让你失落态。
但花残酷后有凋零,但也有再开的机会。
放开放平心态,努力做好自己,从详细处动手,大处看淡些。

4

洗儿

宋·苏轼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生平。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轼被贬谪黄州期间,与他风雨同舟的侍妾王朝云为他生下一个男孩儿,苏东坡在小儿子出生三天时按风尚给婴儿洗三后写了《洗儿诗》。
苏轼的作品讲究炼词炼意,这首七绝也不例外。
一个“望”字,写尽了人们对孩子的期待;一个“误”字,道尽了自己生平的遭遇。
诗中几处迁移转变,情味全在个中:众人望子聪明,我却望子屈曲,一折也;人聪明就该生平顺利,我却因聪明误了生平,二折也;愚鲁的人该无所作为,但却能“无灾无难到公卿”,三折也。
苏轼的牢骚全在这些迁移转变中。
“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出处便是这首《洗儿》诗的:“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生平”句。

世事难料,佳愿难如。
写罢《洗儿诗》不过十个月,苏轼又给小儿作了一首悼诗,题曰《去岁玄月二十七日,在黄州,生子遯,小名干儿,颀然颖异。
至今年七月二十八日,病亡于金陵。
作二诗哭之》。
其一写自己之痛:吾年四十九,羁旅失落幼子。
幼子真吾儿,眉角生已似。
未期不雅观所好,蹁跹逐书史。
摇头却梨栗,似识非分耻。
吾老常鲜欢,赖此一笑喜。
忽然遭夺去,恶业我累尔。
衣薪哪免俗,变灭须臾耳。
归来怀抱空,老泪如泄水。
纪晓岚批驳苏诗,时时可见苛语,曾驳诘《洗儿诗》“此种岂可入集?”而读到“归来怀抱空,老泪如泄水”二句,还是不由得感叹“住得沉痛”。

5

无题

唐.鸟窠(kē)

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势一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这是一首开悟的诗,非笔墨能说清,下面讲授不算本诗真意,各有各道,各有各的不同层次的悟法。
诗中以无迹无踪的来去比喻人生的短暂与虚幻,提出人生如梦的不雅观点。
生活道理:生命短暂且无常,应以超脱的心态看待世间万物,不执著于物质与名利,追求精神层面的觉悟与自由。
人生如梦,梦如人生,并不是可以任由你颓废与摆烂,正好相反,你要珍惜这有限有光阴,这才是故意义的人生。

人来时赤条条,去的时候也没有征兆。
人这生平就像梦一样,以是,何必太在意人生中的事呢。
《红楼梦》中说:赤条条来去无顾虑,与这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生本来便是赤条条来去无顾虑,以是,又何必又太在意这梦中之事呢。

6

插秧偈

唐.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种过农田的都知道,农夫在插秧时,只有倒退着,才能把全体秧田插满。
而这插秧的道理和人生是一样的,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夸夸其言,有时候短暂的倒退,实在也是一种进步,不是所有的成功都是在提高当中得到,当我们身心不再被外界影响,才能悟道。

“世上很多烦恼事,是人亲手把它们种入自己的心里,人被这些烦恼所蒙蔽,时常看不清自己,不能及时觉醒,迷在个中不自知,所追寻的统统就如水中捞月,到头来也节制不住。
只有让自己内心处于少思,少念,少想,回归于本自清净的状态,才能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不过是那一刻的幸福,当人生被各种因自身,他人或其他事情所牵绊,难走或走不顺时,换个思维,换个心情,换个办法去生活,幸福即会在面前。

7

《醒世歌》节选

明.憨山德清

吃些亏处原无碍,妥协三分也不妨。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玄月霜。

明代的《醒世歌》中有这么几句:“吃些亏处原无碍,妥协三分也不妨。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我们如果能在为人处世中做到“不争”,也就离大聪慧不远了。
和爱人,不争对错;和亲人,不争输赢;和朋友,不争得失落。
这是聪慧,更是内心深处的善良。

生活中吃点亏,有时反而会让人看到更美的风景。
关于亏损和妥协,《菜根谭》中也有说:“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食,路径窄处,退一步与人行。
”为人处世,有时候吃点亏也无妨,面对别人已经犯下的缺点,要学会放宽心,得饶人处且饶人。

8

颂平常心是道

宋.无门慧开禅师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古人笔下的四季之美,多见于诗句。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
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
”这是宋代墨客汪洙的诗句。
耳熟能详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宋代慧开的诗里早早地把人间美事写出。
陶渊明的《四季》中写出:“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孤松。
”欧阳修在《丰乐亭记》中写下“四季之景,无不可爱。
”由此可见,古人的美事许多是与自然有所关联,他们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一段诗句,而是一种生活的哲学,一种寻得美事的生活办法和路子。

9

《鹿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现了作者在幽深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
诗中虽有禅意,却不诉诸议论说理,而全渗透于自然景致的生动描述之中。

王维以最朴实自然的措辞,勾勒出的是一种饱含禅意的画面;这样的意境塑造,也确实只有诗佛可以做到。

王维的很多诗都是空灵通透,自带禅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洒脱,“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净......曾都是耐人寻味的佳作,也见证了贰心中有佛的淡泊情怀。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2首诗短小精悍,中有修竹清风、明月琴声;也有落花山鸟、幽人流水;更有空隐士语、青苔晚照。
每一都城是一幅绝美的图画,它们共同的特点便是突出了一个“静”字,色彩的调和也恰到好处。

10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 〔唐代〕

一起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整首诗写的是沿溪探求隐居僧人的过程。
莓苔,即青苔。
长满青苔的小路足见其荒凉偏僻,少有人走,以是僧人的鞋印清晰可见。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白云依着悄悄的小洲,芳草掩蔽着闲寂的寺门。
随着山路的蜿蜒,竟一贯走到溪水的发源地。
墨客找到隐居的道人时,“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1

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王安石一迳森然四座凉,残阴余韵去何长。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会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伦学凤凰。

注:忞。
拼音读作mín,wǔ,mǐn,mìng,是一个比较分外的汉字,意义也比较抽象。
在古代汉语中,忞字常日用于人名或者地名,没有详细的含义。
在当代汉语中,忞字一样平常被阐明为一种精神状态,表示内心的沉着、安宁或者专注。
伶伦,生活于上古时期,乃是乐器的发明者,可以用笙演奏凤凰的声音。

苏东坡曾说:“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想来定然爱竹成痴,才会宁舍口腹之欲,也要一株翠绿来养身养心。
中国人素爱竹,不但把它和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古往今来,赞赏它的诗画更是数不胜数。
板桥画竹,秀劲坚韧,一枝一叶,脉脉含情。
王安石咏竹,说它:“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直而有节,瘦而不妖。
竹性本高洁,一身傲骨,宁折不弯;竹性又洒脱,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游;偏偏最年夜方亲民也是竹,可为食,可制笛,可做舟,可取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