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原诗于下:

往昔十四五,出游文字场;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杨。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杜甫的自传一一壮游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

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

东下苏州台,已具浮海航;

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

王谢风骚远,阖闾丘墓荒;

剑池石壁仄,长洲芰荷喷鼻香。

磋峨阊门北,清庙映回塘;

每趋吴太伯,抚事泪浪浪。

枕戈忆勾践,渡浙想秦皇。

蒸鱼闻匕首,除道哂要章。

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

剡溪蕴秀异,不克不及自休忘。

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

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

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

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

射飞曾纵鞚,引臂落鹙鸧。

苏侯据鞍喜,忽如携葛疆。

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

许与必词伯,赏游实贤王。

曳裙置礼地,奏赋入明光。

天子废食召,群公会轩裳;

脱身无所爱,痛饮信行藏。

黑貂宁免敞,斑鬓兀称觞。

杜曲晚耆旧,四郊多白杨。

坐深乡党敬,日觉去世生忙。

豪门任倾夺,赤族迭罹殃。

国马竭粟豆,官鸡输稻梁;

举隅见烦费,引古惜兴亡。

河朔风尘起,岷山行幸长;

两宫各警跸,万里遥相望。

崆峒杀气黑,少海旌旗黄。

禹功亦命子,涿鹿亲戎行。

翠华拥吴岳,驱虎噉豺狼;

爪牙一不中,胡兵更陆梁。

大军载草草,凋瘵满膏肓。

备员窃补衮,忧愤心飞扬;

上感九庙焚,下悯万民疮。

斯时伏青蒲,延诤守御床;

君辱敢爱去世,赫怒幸无伤。

圣哲体仁恕,宇县复小康。

哭庙灰烬中,鼻酸朝未央。

小臣议论绝,老病客殊方。

郁郁苦不展,羽翩困低昂。

秋风动哀壑,碧蕙捐微芳。

之推避赏从,渔父濯沧浪。

荣华敌勋业,岁暮有严霜。

吾不雅观鸱夷子,才格出平凡。

群凶逆未定,侧伫漂亮翔。

试用散文译之如次:

在很早的过去,当我十四五岁的时候,已经在文坛上显露出峥嵘的头角。
那时有些有名的文人,如崔尚、魏启心等,都称许我的文章,和两汉的扬雄、班固都相差无几了。
这不是有时的事,原来我七岁时,情思就已经相称壮丽,一开口就作诗咏凤凰,很有几分景象l。
九岁上又学着写大字,这些法书诗稿逐渐积累了许多。
我禀性豪迈,心肠是刚直的,喜好喝点儿酒,嫉恶如仇。
当时确实狂傲得很,瞧不起那一样平常和我年事相仿佛的年轻人,专意去和那些老辈的饱学宿儒去做朋友。
酒酣耳热的时节,目空一切地看看四面八方,真觉得这茫茫宇宙间都是些陋俗不胜的人们。

我曾经东游吴越,已经准备着要浮海而东,到扶桑去不雅观光一番,却没有如愿以偿,直到本日还引为遗憾。
这一次出游,增长了我不少见识。
在那里凭吊过吴王阖闾修建的苏州台,现在却是连吴王的宅兆——那有名的虎丘——都日就荒废了。
且慢说千余年前春秋时的阖闾,便是四百年前东晋的王谢风骚,而今安在?剑池的石壁是那么嵯峨地高耸在阊门以北,我登高望远,只见吴太伯的清庙,倒影映在回绕着它的池溏里,风景如画;长洲一带,绿波泛着菱荷,到处飘喷鼻香;回顾起太伯的谦让,遐想到现代的纷争,抚古伤今,不禁涔涔地滚下泪来。

吴越的古迹,盛事遗闻,实在是太多了。
什么专诸刺吴王僚,那鱼腹中的匕首啊;什么朱买臣腰间挂着印绶到会稽郡去作太守,前妻之夫正在肃清着道路啊;又什么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枕戈雪恨啊;还有什么秦始皇浮江渡海,东下钱塘啊……这统统可惊可哂的故事,可钦可羡的奇迹,都伴着面前的景物,一齐奔赴心头。
何况在漫游的生活中,还有越女浣纱,肤色的白皙甲于天下;鉴湖祛暑,五月炎天里,风凉宜人;剡溪的山水,又蕴藏着奇丽的、新奇的风光……这些,真令人终生也不会忘却啊!

云帆擦着天姥峰开始了我的归程,二十四岁时我又回抵家乡——河南巩县。
不久我就乡贡上京,指望着春风得意;那时节真是自大得很,把古来的屈原、贾谊、曹植、刘祯,一概没有放在眼睛里,以为凭我这样的才华,真是“取青紫如拾芥耳”!
谁料想一到东都就碰了壁,我这锦心绣口的诗文偏不合主试考功郎的脾胃,居然落第了。
我就离开了那里,在齐赵间浪游了几年。
那时我还是一个衣轻裘,乘肥马的公子,生活上并不觉得到有丝毫的困难;逐日里清狂放荡地过活,本不把做官功名当一回事。

艳阳的春天我曾经在赵王所兴建的丛台上引吭高歌,霁雪的冬日我也曾到齐景公畋猎过的青丘附近去打猎;皂枥林中,纵鹰搏鸟,云雪冈前,投枪逐兽;也曾骑着骏马,放辔奔跑,箭射天空的飞禽,一伸胳臂,鹙鸧就被打落了。
我的游伴苏予跨在马鞍上,一见我还是个射猎的好手,高兴得眉开眼笑。
我得意地回过分,瞥见他在身旁,忽然心上闪过一个奇异的动机:莫非我是晋朝坐镇襄阳的山简,他正是我的爱将葛彊?

似这样过着快乐逍遥的日子,转眼间,八九个年头过去了。
忽然以为永久这样生活下去也不是个办法,才又西返咸阳,和一些墨客文士交游着:相许相与的都是些文坛的巨头,从赏从游的竟至有帝胄的贤王。
我曳着衣襟出入于这些王公大人之门,受到他们象楚元王置礼以奉穆生一样平常的尊敬。

天宝十载,我曾经一显技艺,献《三大礼赋》,奏入明光殿里。
那时的天子真个是“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求贤如渴,读过那几篇赋,陛前召见,和一些公卿大夫们也会了面,我想这可就该我交了好运吧?后来却只放了我一个河西尉的官职,我考虑到那是欺凌老百姓的职位,弃之不敷惜,就辞却了它。
孔子说得好:“用之则行,合之则藏”,不管别的,只求我自己心安理得。
从此往后,我就逐日尽情地喝起酒来。

本色上我是困居在长安了。
黑貂之袭难免愈来愈褴褛,它形象地解释了我当时的处境。
一年年我兀然地正襟危坐,等待着一些晚辈为我称觞祝寿;人间岁月增中减,鬓发可就逐渐斑白起来。
人一过中年,就随意马虎听到、见到同辈们凋丧零落的了;晚年久居在长安的杜曲,一些老年的亲友们都相继谢世,四郊留下他们宅兆前的白杨树,落叶萧萧地在风中雨中,引起我的沧凉怀想。

我也正在走着和他们同样的道路,年纪愈来愈老,乡戚里党的人对我愈来也愈恭敬,每逢有什么宴会,我都坐在里面的上座,这当然是一种荣宠;可是一每天也觉得到死活这个大枢纽关头附近了。

我这生平已经没有什么指望,就冷眼看着世上的人们。
朝廷里那些王侯将相,专意去搞你争我夺,相互排斥的勾当。
本日这个身首异处,来日诰日那个赤族灭门,更迭着遭殃受祸,却不见有一个事先悔悟的。
他们为了些什么呢?只不过是为了声色华侈,恣情享乐。
“斗鸡初赐锦,舞马既登床;帘下宫人出,楼前御曲长”(《斗鸡》),骄奢的天子走在最前面,言传身教地形成了这样的风气,把农人一年到头逐一一滴汗、一颗粟逐一费力收成的稻梁粟豆,都喂养了这些斗鸡舞马,老百姓却要饿肚皮!

只举出这么一两件事,已可见本日糜费奢淫到如何程度了。
有时候我就不免要将今比古,对当前这个世道---由兴盛走向灭亡、危急四伏的局势——表示我的惋惜与愤慨。

真可说是不幸而言中吧,果真,不久安禄山就在河北掀起了战役。
皇上逃往西蜀去了,太子在灵武自己作了天子。
俚语说“天无二日,世无二君”,可是现在出警入跸地却有两个皇宫南北万里对峙着了!
借兵回纥,西方的崆峒山涌起了黑洞洞的杀气;太子登极,天上的少海星统帅着黄闪闪的旌旗。
固然夏禹也曾把天子的基业传给他的儿子夏后启,是在他临去世的时候;当今天子却早早就禅了位。
轩辕黄帝和蚩尤战于巨鹿之野,原是御驾亲征;当今天子却躲到成都不管事了。
因此,天子的翠华葆羽才随着太子聚拢在甘肃吴岳一带,整饬着驱虎之师,准备要平定暴乱,噉尽射狼。
可惜的是初次亮出爪牙来,并没有打中仇敌的症结,在陈陶斜却吃了一次大败仗,胡儿反军更加专横獗。
此后各路军队的调遣愈发劳碌,各地百姓愈来也愈流落失落所,真可说是疮痍满目,病入膏肓了。

当时我正在朝廷里作着一个左拾遗的官儿,按职分辨,正该当补阙拾遗,真言无隐。
一见国家已经糟到这般光景,满腔忧愤,心情特殊激动。
长安沦陷良久了,宗庙已经焚毁,祖国的大好河山,眼望着金瓯难复;百姓正在被难中,真是如水益深,如火益热。
上高下下,没有一件事不使我感伤怜悯的。
正在这时候,宰相房琯由于门客董庭兰“依倚为非”受了牵连,天子要降罪到他身上。
我以为国家事重,不应该为了很小的过失落罢免大臣,就匍匐在皇宫的青蒲之上,御座之旁,谏诤天子的阙遗。
我既守着拾遗的职位,唯恐天子有不明察之辱,哪敢吝惜个人的身家性命,不去冒死力谏呢?谁想到天子赫然大怒,诏令三司推问,险些定了罪名;幸亏张镐保了一本,才赦免了我。

为了圣哲天子能够躬行仁恕之道,以是宇内的州县又逐渐乎靖了。
兵燹过后的景象可真悲惨啊!
收复长安往后,宗庙都已成为灰烬,宫殿也残破不堪,君臣高下,在拜宗庙、上早朝的时候,都不禁鼻酸泪流;往事只堪哀!

往后我遭贬到华州,随即弃了官职到处流亡,再没有机会在朝廷上发什么议论了。
目前已经年迈多病,作客他乡,当年的壮志,郁郁不展;正象朽迈了的鹰隼,已经伤弓铩羽,不能高下飞行了。
秋风起处,山谷里的草木唱出一片凄楚悲哀的调子;只管是兰蕙,也失落掉了它的芳香。

天时人事,原来便是这么变幻无常的。
以是介之推虽也曾随从晋公子重耳(文公)走国,返国后却不愿受他的赏,甘心焚去世在绵山。
屈原碰着的渔父,也唱着这样的歌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看来毕竟还是隐遁的为高,随缘随喜地为好;任你享尽人间的富贵荣华,立下盖世的丰功伟业,不见得能够保其天年——到了冬尾月,每每逃不过寒冷的霜雪。
据我看来,那辅佐越王勾践成了霸业而后就逃到齐国改名姓为鸱夷子皮的范蠡,确是一个超乎平凡的聪明而有道的人,我该当向他学习。

天下虽还没有平定,叛乱的群凶还没有翦除;但朝廷上不是正有许多英才俊士吗?总该能想出办法的。
话又说回来了,我还是冷眼看他世上人,以在野之身,从旁看着他们一个个飞黄腾达吧。

这一篇自传并一直留于杜甫生平遭际的纯客不雅观的描写上,它的中央思想是在宣示着有骨气的墨客对压迫他生平的封建统治王朝的反抗感情,篇中每一字句都表示出墨客的强项。
“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
……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
”这样才高而自大,已经睥睨着当时的社会。
“枕戈忆勾践,渡浙想秦皇”,险些流露出污宫沼吴,“彼可取而代也!
”的口气。
“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天子废食召,群公会轩裳,脱身无所爱,痛饮信行藏”,高傲、狂放,尽情培养自己与世数奇的习气。
“大军载草草,凋瘵满膏肓”,一壁同情人民的疾苦,一壁也是对领兵的人们的微辞。
“郁郁苦不展,羽翮困低昂。
......之推避赏从,渔父濯沧浪。
......吾不雅观鸱夷子,才格出平凡”,自伤失落志,有逃世的打算;不待说,这种不臣的思想是为对统治者的反抗感情所激荡着的。

有骨气的人,不幸成长在封建社会里,只能酿成一出悲剧,他在生活的过程中也一定一直歇地与抑压他的恶势力相搏斗。
杜甫是把自己作为这样的一个范例而阐述在他的诗篇里的。

不平之鸣冲击着统治者对善良的公民所横施的枷锁,从这里进射出的火焰,妆点成诗歌的瑰丽。
试看“斑鬓兀称觞”的一个“兀”字,已在如何提炼地写出墨客落落孤介的品质,同时也概括了他的声容笑脸。
“秋风‘动’哀壑,碧蕙‘捐’微芳”,道出墨客无边的怅惘。
墨客的眼中景、心中事,写来又是如何地熨贴;它又含蕴着多少反抗的感情?这一类形象而凸出的度句,生动而深刻的遣辞,在杜诗里俯拾即是的;老杜如橡的诗笔真是诗国里的光辉!

杜甫以诗为史,它虔诚地反响了现实。
这一篇自传文体的诗歌,是他把自己安置在当时的社会范例环境之内而阐述的。
从“河朔风尘起”,直到“鼻酸朝未央”,是一段史实,也是一篇史论;他自己的“延诤”是夹叙在里面的。
因此,我们就能够从他的自传里看到当时社会的全貌,知道了胡兵的陆梁,大军的草草,四海的风尘和万民的凋瘵。
他能够烛见朝廷上凡百方法的纰缪,同情于普天之下亿兆公民的生灵涂炭;也便是比较精确地看到真的生活现实而虔诚地反响了它。

从这一篇诗里,我们对墨客杜甫生活遭遇的环境和思想发展的迹象,可以看出一个轮廓来了。
在这首诗里所提到的,都是在他的生活与思想情绪上曾经激起相称彭湃的波澜,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一些比较突出的事例。

(一)一开头阐述着他从前就喜好文学,自视很高,足证他走上墨客的道路不是有时的。

(二)前后两度出游,造就和发展了游侠尚气的习气,这又对他的生活作风以至诗的风格都有密切的影响。

(三)他比较用力地刻画着落第和献赋的前前后后,为了这些正是他半生落魄的隐痛和一日煊赫的虚荣。

(四)正由于他同情人民,对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表示愤懑,才用诗歌为武器去无情地坪击他们:“举隅见烦费,引古惜兴亡。

(五)接下去他就阐述了安史之乱的前因后果,诗句的背后纯为恳切切恳的爱国精神所浸染着,为了祖国,为了公民:“上感九庙焚,下悯万民疮”,时变日亟,真是说来一字一泪。

(六)中间插叙着自己为了尽“拾遗”的职责,不料却遭到天子的“不甚省录”,这里婉转其词地却也表达出对李亨的不满。
“岷山行幸‘长’”,“禹功‘亦’命子,涿鹿‘亲’戎行”,正是惋惜着李隆基(玄宗)避乱入蜀,后来不得不让位给李亨的失落计。
这一段史实,是杜甫自以为半世穷愁潦倒的关键所在,不能不深细地去体味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