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奥运会闭幕式固定环节“思念”,2016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奥运会上,葬礼第一次以思念先人逝者的形式登上奥运会舞台。
而在韩国平昌冬奥会和日本东京奥运会上,都有“思念”环节涌现。
对此,黄辉说,只管在中国文学、戏剧、影视作品中,常会有死活的表达,但在盛典式的演出进行展现,却是个很大难题。

“在漫长的创作过程中,张艺谋导演定了基调,要诗意表达。
”黄辉说,历经多少轮的推翻后,终于在与总导演张艺谋和文学总撰稿于蕾不断磨合的过程中,提到了“光的丰碑”。
此后,主创团队还探求到另一个象征性的“措辞”——折柳,“古人在分别时,会在城边或河边的柳树上折段柳枝送给即将远去的亲人。
于是我们想到让演员们手上拿着发光柳条,用中国人的办法去讲述思念、离去的故事。
”黄辉说。

“思念”环节一开始,80个圣洁姑娘款款走上地屏,脚下拖带出一枝枝柳条,同时在屏幕上画出古画般的垂柳图,微风吹过,柳絮纷飞,飞到屏幕四周,此时,365个男女老少涌现了,他们手里捧着发光的柳条,从四周向中间缓缓行走,一贯到地屏的正中心。
此时,105束光冲天而起,形成“光的丰碑”,也让中国人不由想起给逝去亲人扫墓的情景。
黄辉补充道:“设定365个人,意在365个日日月月年年的思念 ,日日月月年年的更迭,强调中国人生生不息的生命不雅观。

关于这个环节音乐的选择,曾有过20余稿的变动。
黄辉透露,音乐家们曾经创作过悲哀的、空灵的、空旷感平分歧风格的音乐,但在张艺谋看来,选择大家耳熟能详的音乐更为妥当。
黄辉说,不断探求过后,末了大家的目光锁定在了“长亭外,古道边”的歌曲《送别》。

中国人的浪漫为什么选择折柳送别导演揭秘

黄辉透露,《送别》最早是由孩子诵读歌词,但此后又做了重大修正,从《诗经》里探求写柳树寄情的诗句,再从唐宋明清诗词中探求,从而形成跨时期的情绪表达。
但末了,由于担心国外不雅观众理解困难,张艺谋和主创团队切磋,还是返璞归真,不去朗诵里面的词。
“不写实,不唱,不朗诵里面的词,点到即止,让每个人自己去补充留白,自己去体悟中国人死活不雅观的表达。
”黄辉说。

在时长3分02秒的“思念”环节中,主创职员更认为,不能只勾留在对逝者的思念就结束了,于是在音乐的最高潮处涌现了反转,“光的丰碑”变成了绿色,一万多平方米地屏从正中心到四周,蔓延成了一大片绿色。
冬去春来,春回大地,中国人的死活不雅观昭然若揭,逝者安息,生者要好好活下去。
而这也是中国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观点的诠释,也是对“更联络”的奥林匹克格言的升华。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