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之涣《出塞》

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东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天天一首唐诗宋词唐王之涣出塞附朗读赛大年夜家集字帖

凉州词:别号《出塞》。
为当时盛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②黄河远上:了望黄河的源头。
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③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称于七尺或八尺(约即是213厘米或264cm厘米)。

④羌笛:古羌族紧张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何须:何必。
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⑤度:吹到过。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翻译】

黄河彷佛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萌芽,东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作品简介】

《出塞》是乐府旧题,这首随处颂扬的凉州词,是王之涣描述塞外苍凉田地的代表作。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年夜方,悲而不失落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回籍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墨客的豁达广阔肚量胸襟。

【创作背景】

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戏班戏子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戏子演唱年夜家所作诗篇的环境定诗名高下。
王昌龄的诗被唱了两首,高适也有一首诗被唱到,王之涣接连落空。
轮到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
王之涣甚为得意。
这便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
此事未必实有。
但表明王之涣这首诗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期间的著名墨客,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长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王之涣现存平生资料不多,只知从前由并州搬家至绛州,曾任冀州衡水主簿。
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因被人诬谤,乃拂衣辞官,“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
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
雅谈圭爵,酷嗜闲放。
”。
后复出担当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年夜方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从前精于文章,并长于写诗,多引为歌词。
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墨客。
靳能《王之涣墓志铭》称其诗\"大众尝或歌从军,吟出塞,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
\"大众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个中三首边塞诗。
他的诗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
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

附赛大家集字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