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衅30天在头条写日记#张三和李四是大学同班同学,他们是同一个地级市下面的两个不同县的人。大四那一年,他们班有好多同学在准备参加公务员考试。他们也一样,常常在一起共同复习。结果他们都考上了他们自己当地县的公务员。张三是A县某镇的一个公务员,而李四考上了B县某局一个公务员。
十年过去了,张三还在A县某镇当一个科室的主任。这十年间,他自己比较努力,也受单位领导的看重。第三年那年,就当上了一个科室的主任,第五年就进入了A县副科级后备干部名单。后五年两次进入到副科级领导干部的稽核工具,但末了都没有成功。他也没有气馁,但也有些焦虑,由于这几年看着身边一些跟自己差不多,乃至还差的都提拔到副科级了。身边的有些好心人就给他不断传授“履历”,什么“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利用”等等之类的所谓“金玉良言”,他自然听进去了,但始终没有行动。或许是他想送但也没地方送,或许是他舍不得送,或许是他以为送了也是白送。
李四的仕途就比较顺利了,经由十年不同岗位的历练,被提任为他同学张三所在的A县的组织部长,妥妥的副县级领导干部,而且是一个管干部的主要岗位。李四刚到新岗位不久,就根据上级有关精神,对下面几个州里副科级领导干部还空缺的岗位进行了公开选拔考试。考试的程序有笔试,口试和稽核三个环节。
张三报名了某镇的党委委员一职的考试,他笔试胜出,进入了口试环节。在口试的前几天他想了很多,以为这次必须要捉住机会,但这次公开选拔纪律哀求很严格,连打呼唤创造一例也要严明处理一例。他也是一个守规矩的人,怎么办呢?李四这位组织部长同学必须要打个呼唤。实在他们关系也一样平常,这十年期间,除了同学会碰一下以外,平时也便是主要节假日,发个微信相互祝福一下而已。于是在口试的前一天晚上,他下定决心发个微信。李四在大学期间比较喜好诗词,张三就给李四发了一首唐诗:老同学你好,喜好诗词的习气还在坚持吗?本日偶读一首唐诗,不禁有些感慨,特发你共享“二十年前此夜中,一样平常灯烛一样平常风。不知岁月能几许,犹着麻衣待年夜公。”李四没回答,或许没看到吧,张三这么想。
经由第二天的口试,结合笔试,张三进入了稽核阶段。他这个岗位是“三选一”,即三个进入稽核,终极确定一人。稽核也很紧凑,稽核公告在当地日报上公告后的第二天,稽核组就来他单位稽核了。接下来便是等待。于是他又给他的同学发了一个微信:老同学你好呀,本日又有时读到一首唐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不知对此诗有兴趣否?又是一个静默期。几天过后,张三收到李四的回答,是一首唐诗“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他愉快的笑了!
(故事纯属虚构,权当娱乐,切勿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