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描写柳树的诗词就层出不穷,人们不断地变换写作风格,更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刻画,呈现了无数的经典之作。
而柳树也见证了各种生离去世别,更不断地渲染出一种依依别情。
下面分享罗隐的两首《柳》,浑然领悟,又弦外之音,才子果真不同平凡。

《柳》其一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罗隐的两首柳浑然融合又意在言外才子果真不合平凡

灞岸是唐代京城长安送别的地方,唐代很多墨客都曾在此体验过离去的滋味,也纷纭赋诗表达他们对离去的感伤情怀。
李商隐就曾有诗,“灞水桥边倚华表,平时仲春有东巡”,抒写了他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罗隐仕途失落意,满怀悲愤,却又无处发泄,只好挥洒笔墨,抒写内心的愁闷和无奈之情。
这首诗托物言志,虽然描写的是柳树,却表达出作者对悲苦人生的慨叹。

柳与“留”谐音,以是古人常常折柳送别,以表达惜别之意。
首句虽然不着一个“柳”字,墨客却通过灞岸送别,引出柳树的意象。

越是晴朗的景象,送别的场面就越显得隆重,作者用一个“频”字,展示了灞岸旁的不断涌现的送别景象。
墨客看到别人依依不舍的状态,心中自然也会涌起一份伤感和惆怅。

次句开始描写柳枝,“相偎相倚”四个字,刻画出和煦的东风中,垂柳婀娜多姿的形态,仿佛情侣间难舍难分的样子容貌。
“不胜春”,指出春意浓浓的景象,呼应首句的一个“晴”字,也为后文的铺展打下伏笔。

后两句则弦外之音,作者说柳絮尚且飘飞不定,游客又如何能得知丝条绊人。
言下之意是说,柳枝本来无意送别,都是人们自作多情。

“飞絮无定”,也是墨客的出生写照,他常常流落不定,就像一直飘舞的柳絮。
墨客嗟叹,既然自己都无法把握命运,又何必阻碍别人的步伐。
作者只用寥寥数语,不仅生动地刻画出一幅灞水边的送别场面,也委婉地抒写了对出息的担忧、以及对命运不公的愤恨之情。

《柳》其二

一簇青烟锁玉楼,半垂阑畔半垂沟。

明年更有新条在,绕乱东风卒未休。

罗隐从小聪慧,又勤奋好学,可是由于性情耿直,常常遭人嫉恨。
多次落第后,罗隐意气消沉,也对出息不再抱有抱负。
后来他变动姓名,四处流落,直到晚年才被吴越王钱镠提拔,总算没有辜负年少时的梦想。

这首诗创作于作者落第之后,抒写了心中的不平之意。
诗的大意是:柳条青碧可爱,仿佛一团团的青烟,笼罩了全体玉楼。
柳丝垂落,一半掩蔽了栏杆,一半挡住了深沟。
明春还会有新生的柳条,又将搅扰东风,不得安宁。

首句将柳条比作一簇青烟,这是一种远不雅观产生的效果。
一个“锁”字,又表示出朦胧和密集的觉得。
玉楼则是一种陪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描写柳条的浓密和青碧。
次句的“阑畔、深沟”也同样是为了映衬柳枝的优柔和细嫩,彷佛也表达出作者的欣喜之意。

可是第三句却溘然一转,作者开始讥讽柳条“绕乱东风”,使得游客无法感想熏染到美好的春意。
此处的东风,象征着君王的恩德,或者是上天的赏赐;而柳条文代表那些权贵,他们不愿人们争夺自己的既得利益,于是便千方百计地阻碍人们迈开提高的步伐。

“更有”二字,含有一种无法遏制的意思。
由于原来的那些“青烟”,虽然迂腐,但已经快要遮天蔽日了,明春又将加入更多的新枝,东风将会阻力重重,难以让大自然充满活气。
墨客由于久试不第,心中满是怨恨,以是才渴望“东风”拂面,却又被层层的柳条遮挡,岂能不感到焦虑。
全诗浑然领悟,构思新颖,才子果真不同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