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玄之又玄
【阐明】:形容非常奥妙,不易理解。
【出自】: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有无相生
【阐明】:有和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也指抵牾双方的对立与转化,阴阳相生的关系。
【出自】: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是非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3、功成不居
【阐明】: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出自】:第二章:“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也。”
4、和光同尘
【阐明】:指不露圭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
【出自】:第四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5、天地不仁
【阐明】:天地无私,在天地看来,万物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差异。
【出自】: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6、矢志不移
【阐明】:形容韶光悠久。也形容永久不变(多指爱情)。
【出自】:第七章:“矢志不移。天地之以是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永生。”
7、上善若水
【阐明】: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出自】: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8、金玉满堂
【阐明】: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
【出自】: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9、功成身退
【阐明】: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做官或复出。
【出自】:第九章:“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10、眼花撩乱
【阐明】:形容颜色既多又杂,因而看不清。比喻事物措综繁芜,不易分辨清楚。
【出自】: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11、宠辱若惊
【阐明】: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落,以小失落大,患得患失落,无论受到宠爱或受到侮辱都彷佛受到惊骇。
【出自】: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落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12、视而不见
【阐明】:指不把稳,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瞥见。
【出自】:第十四章:“视而不见,名曰夷。”
13、听而不闻
【阐明】:听到了就像没听到一样。形容漠不关心,不在意。
【出自】:第十四章:“听之不闻,名曰希。”
14、涣然冰释
【阐明】:象冰遇热溶解一样平常。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备肃清。
【出自】:第十五章:“涣兮若冰之将释。”
15、虚怀若谷
【阐明】:意指肚量胸襟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形容十分谦逊。
【出自】: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16、绝圣弃智
【阐明】:指把头脑中的威信观点消灭掉,让自己不迷信赖何人的不雅观点,抛弃自作聪明自以为精确的主不雅观性见地。
【出自】: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17、少私寡欲
【阐明】:减少私欲之意。
【出自】: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18、相差无几
【阐明】:指二者间隔不远,或差别不大。
【出自】:第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如何?”
19、如登春台
【阐明】:春台:美好的旅游、不雅观光的地方,比喻极好的生活环境。好象生活在幸福的太平天下里。
【出自】:第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20、飘风骤雨
【阐明】:指来势匆忙而剧烈的风雨。
【出自】:第二十三章:“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1、余食赘行
【阐明】:余食,即剩饭;赘,即多余;行,古多作形解。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
【出自】:第二十四章:“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
22、天算夜地大
【阐明】:形容极大。
【出自】: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算夜、地大、王亦大。”
23、道法自然
【阐明】:指大道以其自身为原则,自由不受约束。
【出自】: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4、知白守黑
【阐明】:意思是对是非黑白,虽然明白,还当保持暗昧,如无所见。
【出自】: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25、去甚去泰
【阐明】:指干事不能太过分。
【出自】:第二十九章:“因此贤人去甚、去奢、去泰。”
26、天网恢恢
【阐明】:天道:天理;好:常常会;还:回报别人。指天可主持公道,善恶终有报应。
【出自】: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27、佳兵不祥
【阐明】:意为好用兵是不吉利的,即好战非祥事。
【出自】:第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8、知止不殆
【阐明】:指懂得恰到好处就不会碰着危险。
【出自】:第三十二章:“知止可以不殆。”
29、自知之明
【阐明】:指理解自己的情形,能精确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
【出自】: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30、淡而无味
【阐明】:泛指菜肴清淡无味。亦形容说话、写文章内容平淡,无意见意义。
【出自】:第三十五章:“淡乎其无味。”
31、将夺固与
【阐明】:固,同“姑”。要想得到,必先给予。
【出自】:第三十六章:“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32、无中生有
【阐明】: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现形容凭空捏造。
【出自】: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33、若存若亡
【阐明】: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却掉。用以形容若有若无,难以捉摸。
【出自】: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34、大器晚成
【阐明】:越是大才能的人常日越晚成功。
【出自】: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35、大音希声
【阐明】: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
【出自】: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36、知足不辱
【阐明】:懂得知足才不会受到屈辱。
【出自】:第四十四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37、大巧若拙
【阐明】:指真正机动的人看起来很大略。
【出自】: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38、知足常乐
【阐明】:自知知足则心常快乐
【出自】:第四十六章:“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39、出生入去世
【阐明】:原意是从出生到去世去。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
【出自】:第五十章:“出生入去世,生之徒,十有三;去世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去世地,亦十有三。”
40、祸福相依
【阐明】:是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出自】: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41、根深蒂固
【阐明】:比喻根基深厚稳定;不可动摇。
【出自】:第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永生久视之道。”
42、以德报怨
【阐明】:指用道德公道的眼力看待与别人的仇恨。
【出自】:第六十三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43、轻诺寡信
【阐明】:轻易答应人家哀求的,一定很少取信誉。
【出自】:第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4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阐明】:谓走一千里路,也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
【出自】: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5、慎终如始
【阐明】:谨慎扫尾,犹如开始时一样。指始终要谨慎从事。
【出自】: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46、俭故能广
【阐明】:指平素俭省,以是能够富余。又解为行事大略方可广博,俭,同“简”。
【出自】:第六十七章:“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47、寸进尺退
【阐明】:指得到的少而失落去的多,即得不偿失落。
【出自】:第六十九章:“不敢进寸而退尺。”
48、被褐怀玉
【阐明】: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出自】: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因此贤人被褐而怀玉。”
49、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阐明】:比喻作歹的人究竟逃脱不了天法的惩办。
【出自】:第七十三章:“法网恢恢,疏而不失落。”
50、小国寡民
【阐明】:国家小,公民少。
【出自】: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去世而不远徙。”
51、鸡犬相闻
【阐明】:鸡鸣狗吠的声音都能听到,指人烟稠密。
【出自】:第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去世不相往来。”
52、老去世不相往来
【阐明】:指彼此不联系,不互换情形。
【出自】:第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去世不相往来。”
来源:微信"大众年夜众号“古典文学与诗词”
编辑:杭以凡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通报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缺点或涉嫌陵犯您的合法权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