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熟习诗词格律的朋友一看就知道,这首诗的上半首完备不是律诗,有多处出律的征象。为什么还被人称为七律呢?
其余有人说,李白的《鹦鹉洲》和《登金陵凤凰台》是模拟崔颢,实在不然,崔颢也是模拟古人。
一、崔颢其人
崔颢(?—754),开元十一年(723)登进士第,据辛文房《唐才子传》说: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状极戎旅,奇造每每并驱江、鲍。.....然行履稍劣,好(蒱)博,嗜酒,娶妻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易三四。
《旧唐书·文苑中》记载:
开元、天宝间,文士有名者,汴州崔颢、京兆王昌龄高适、襄阳孟浩然,皆名位不振,唯高适官达
崔颢者,登进士第,有俊才,无士行,好蒱博饮酒。及游京师,娶妻择有貌者,稍不惬意,即去之,前后数四。
可见年少及第的崔颢名声甚显,当时与王昌龄、高适、孟浩然齐名。不过崔颢的行为彷佛有些轻薄,竟然喜新厌旧,几次换妻。从他的诗作上也能反响出来,例如这首《王家少妇/古意》
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自矜年最少,复倚婿为郎。
舞爱前谿绿,歌怜子夜长。闲来斗百草,度日不成妆。
听说《新唐书·崔颢传》中记载:
初,李邕闻其名,虚舍邀之,颢至献诗,首章曰:\公众十五嫁王昌。\公众邕叱曰:\公众小儿无礼!
\公众不与接而去。
不过,受到李邕批评的崔颢并不是仅仅写这一类的诗,也有豪迈的边塞诗,例如这首《辽西作》:
燕郊芳岁晚,残雪冻边城。四月青草合,辽阳春水生。
胡人正牧马,汉将日征兵。露重宝刀湿,沙虚金鼓鸣。
寒衣著已尽,春服与谁成。寄语洛阳使,为传边塞情。
也有雄浑的山水诗,如七律《行经华阴》: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武帝祠前云欲散,神仙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借问路傍名利客,何如此处学永生。
不知道崔颢为什么偏偏给李邕念那首《王家少妇》,有点像孟浩然见到唐玄宗偏偏要说“鄙人明主弃”。
至于这首《王家少妇》,很多诗评家认为闺情诗多是如此,写得并不差。只是没有照顾到读者的感想熏染,《载酒园诗话又编》说崔颢“方枘圆凿”,是不睬解“看人下菜碟”的典范案例。用本日营销的属于来说,崔颢和孟浩然对付4p与4c没有搞明白。
崔颢的业绩不多,仕途运蹇,去世于天宝十三年(754年),躲过了第二年的安史之乱。
二、半古半律的黄鹤楼为什么被称为七律?
黄鹤楼这首诗的前半首是古体:
前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后半首却是标准的近体:
前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宋人严羽的《沧浪诗话》把这首诗评为唐朝七律第一:
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灏黄鹤楼为第一。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去之作,每每能冲动引发人意……
关于这些不标准的律诗,严羽也有自己的阐明:
有律诗彻首尾不对者(盛唐诸公有此体,如孟浩然诗:“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轴轳争利涉,来往接风潮。问我今何适?晒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晚,疑是石城标。”又“水国无边际”之篇,又太白“牛渚西江夜”之篇,皆文从字顺,音韵铿锵,八句皆无对偶)
有绝句折腰者,有八句折腰者……
有古律(陈子昂及盛唐诸公多此体),有今律,有颔联,有颈联,有发轫,有落句(结句也)……
在初盛唐有不少不标准的五七言律诗,例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是“八句折腰”的七律: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上苍外,二程度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孟浩然《舟中晓望》、李白《夜泊牛渚怀古》都是通篇不对仗的五律。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去,晒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舟中晓望》
清人编《李诗直解》对付这种古体近体相杂的律诗这样评价:
太白诗任侠豪放,不拘法律。五言近体尚多互助,至七言律诗则似古非古,似律非律。即其佳如《凤凰台》、《鹦鹉洲》,亦不得入为正声也。唯《送贺监归四明应制》,乃应制之作,不得不依法律耳。”
李白的“《凤凰台》、《鹦鹉洲》,亦不得入为正声也。”便是说这类七律不是标准的律诗。说到李白的七律,举了一个例子,便是《送贺监归四明应制》:
久辞荣禄遂初衣,曾向永生说息机。真诀自从茅氏得,恩波宁阻洞庭归。
瑶台含雾星辰满,仙峤浮空岛屿微。借问欲栖珠树鹤,何年却向帝城飞。
李白的伯乐贺知章请度为羽士回籍,唐玄宗“遣旁边相以下祖别贺知章于长乐坡上,赋诗赠之。”这是李白的一首应制诗,当然要写成规规矩矩的七律。这首诗是李白集中少见的格律无瑕疵的七律。
唐朝从武则天期间开始,科举以诗赋取士,五言排律是必考科目,及第的进士们当然会写格律诗了。其余,在天子面前作的应制诗也多是格律诗。
李白、崔颢都有标准的格律诗传世。例如上面崔颢那首《行经华阴》便是标准的七律,崔颢的这首《赠梁州张都督》是一首标准的五律:
闻君为汉将,虏骑罢南侵。出塞清沙漠,还家拜羽林。
风霜臣节苦,岁月主恩深。为语西河使,知余报国心。
又如崔颢的这首五律《题潼关楼》,除了一处三仄尾以外,也是标准的五言律诗:
客行逢雨霁,歇立时津楼。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
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
可见这些墨客并不是不会作格律诗,科举和应制时都老诚笃实遵照格律规则,平时作诗的时候,比较随意或者故意作出这种有古风味道的律诗来。
三、李白模拟崔颢?崔颢模拟的是谁?
先从李白《《鹦鹉洲》》提及,这也是一半古体一半律体的“七律”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喷鼻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纵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宋元间方回的《瀛奎律髓》卷一说:“
太白此诗乃是效崔颢体,皆于五六加工,尾句寓感叹,是时律诗犹未甚拘偶也。
方回说李白学崔颢,上半首是古体,从5、6句开始对仗,下半首是标准的近体诗。方回的阐明是,当时的律诗还没有哀求那么严格。
但是方回说的并不对,由于崔颢的诗太有名,被人误解为“崔颢体”,实在崔颢也是模拟的古人。这个人也大名鼎鼎,是初唐大墨客沈佺期。我们看一下崔颢《黄鹤楼》所模拟的这首《龙池篇》:
龙池跃龙龙已飞,龙德先每天不违。池开天汉分黄道,龙向天门入紫微。邸第楼台多气色,君王凫雁有光辉。为报寰中百川水,来朝此地莫东归。
纵然不懂诗的人,看了沈佺期《龙池》也知道和崔颢《黄鹤楼》极像。差异是沈佺期的前两句是古体诗写法(个中第二句还是律句,只是与第三句失落粘) ,后面六句都是律诗的构造,而崔颢前四句都是古体。
《唐诗广选》田子艺说:
人但知太白《凤凰台》出于《黄鹤楼》,不知崔颢又出于《龙池篇》:若《鹦鹉洲》,又《凤凰台》馀意耳。四篇机抒一轴,天锦灿然,各用叠字成章,尤为奇也。
《唐诗镜》的作者乃至称颂沈佺期的这首是唐人律诗第一,可见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大家的标准真是各有不同, 对付后人来说,谁的嗓门亮影响大就听谁的吧:
前四语法度恣纵,后四语兴致淋漓,此与《古意》二首,当是唐人律诗第一。《唐诗镜》
《唐诗成法》对崔颢诗与沈佺期的诗做了比较:
五“龙”字,二“池”字,四“天”字,崔之《黄鹤楼》所本,而神韵过之,然此味较厚。结句,一时应制诸公俱不能到。
龙池篇、黄鹤楼、凤凰台、鹦鹉洲,四首诗三个作者中,沈佺期是始作俑者,崔颢学的沈佺期,于其说李白效仿崔、不如说是效仿沈。这四首诗的共同特点都是半古半律,个中李白的《凤凰台》分外一点,仅仅是失落黏(折腰)而已。其他三首切实其实是一个模具里的产物。
四首共同的特点都是有重复的词语,例如沈佺期的“龙”,崔颢的“黄鹤”,李白的“凤凰”、“鹦鹉”。
崔颢《黄鹤楼》一出,后人评价超过了沈佺期:“直出云卿之上,视《龙池》直俚谈耳”。
刘后村落(克庄)说:“李白登黄鹤楼有‘面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句,至金陵乃作《凤凰台》以拟之”。“
李白先写了一首《鹦鹉洲》,自己不甚满意,后来又写了《登金陵凤凰台》才以为足以和崔颢《黄鹤楼》反抗。相对来说,《登金陵凤凰台》抒发怀古伤时之感 ,更有担心奸佞误国之意。比起崔颢的《黄鹤楼》思想上更加深刻一些。
结束语
崔颢除了黄鹤楼以外,他的长干行四首也随处颂扬,下面是个中的两首: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
老街作不雅观唐绝句时,也写过这两首绝句的和诗。本日用崔颢黄鹤楼韵脚,写一首七律作为结束吧。《七律·忆黄鹤楼》
日暮龟蛇几度秋,江风江水去悠悠。觅诗遥问汉阳树,循迹还登黄鹤楼。
迁客落梅闻玉笛,孤帆远影下扬州。当年清景今何在?雁字薄暮一点愁。
@老街味道
靖康前后的6位词人 有人失落踪有人为奴 有人活成了神仙
自媒体上散文诗歌没人看 是写得不好还是受众小?若何涨粉多?
不雅观宋填词80 元朝宰相脱脱评价宋徽宗 干啥都是高手便是干天子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