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池道情,是祖国俗曲道情的一个分支,是神池乃至山西最具代表性的主流文化和民族艺术形式之一,盛行于山西北部、内蒙古东南部、河北西北部以及陕西东北部的黄河沿岸一带,为广大群众乐见喜闻。
神池道情历史悠久,遗产丰富,特色浓郁,徜从清代成戏算起,已不下300余年的在历史;如果从发生学的角度去追溯它的源头,当胚胎于唐代的“道不雅观经韵”(初唐),经“俗讲”(中唐)和“新经韵”(五代)的发展变革而来,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高龄”,堪称中国剧坛的“老寿星”。它以其鲜活的艺术形态浓缩地保存了中华精良的传统文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独特的艺术代价。最近,海内有学者撰文爆料:备受天下瞩目的丽江东巴古乐,竟与神池道情属同宗、同脉,其唱腔、曲牌与神池道情“有着惊人的相似”(郭新民《魂牵神池》,载2006年5月23日《公民日报》)。正是这历史积淀的残酷与文化秘闻的深厚,铸就了这一传统艺术的灵光与光彩。其幽美的唱腔音乐历来被海内许多著名作曲家、歌唱家看好并采撷,比如马玉涛演唱的著名经典曲目《瞥见你们格外亲》中“刀劈狗汉,枪打鬼子头”一段,即是采自神池道情的[步步娇];20世纪60年代山西省歌舞团编演的大型神话歌舞剧《哑姑泉》,其音乐素材竟是地隧道道地神池道情,曾受到大戏剧家田汉等的称道。
4 洪洞道情
洪洞道情是山西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盛行于洪洞一带,原称“道腔”。1961年,田汉同道根据元代戏剧评论家芝庵所著《燕南芝庵论曲》等资料记载“三教所唱,各有所尚,道家唱情,佛家唱性,儒家唱礼”的依据,建议改称“道情”,洪洞道来由此得名。
洪洞道情,第一个职业班社,于清咸丰元年(1851)由洪洞尹壁村落羽士尉广甲组建。尉原系文人,酷爱戏曲,因功名难就,出家入道云游,曾到河南、河北、陕西等搜集道歌,返乡后,邀集民间艺人组成班社,名同乐班。排演了《龙虎山》《郭巨埋儿》《三世修》等五个本戏和《小姑贤》《打灶君》《桂喷鼻香研磨》等小戏到各地演出。
宣统六年(1915),尹壁村落师秉焱组成第二个道情班,名“三盛班”。此时不论演员阵容、道具戏箱可谓盛极一时,社会广传赞语“新戏箱、强人马,本戏折子没麻杂;韵调好,把式真,夏安台口到寒冬”。
第三个戏班于1923年景立,名“兴盛班”。由洪洞曹生村落程元奎、南秦村落杜丁儿,调集道情艺人结班成社,演出韶光达六年之久,后因海内战事频乱,道情艺术一度衰落。
抗日战役期间,在民主政府的领导下,洪洞部分村落落曾规复道情班组,仅在每年春节时演出。1950年,洪洞的南秦、曹生、冯张、堤村落、师庄等村落相继成立业余道情班,除演出诸如《断乌盆》等传统剧目外,还编创演出一批如《反抢粮》《送夫参军》的时装小戏。
1957年,曹生、冯张两村落业余戏班,加工排演了传统剧目《送茶》,参加了山西省第二届戏曲汇演,并获殊荣。
1960年,虽值国家三年困难期间,但省、地、县三级联合集资25000余元,招聘了新老艺人50余名,成立了“洪洞县青年道情剧团”。活动范围遍及原晋南地区各县市和晋东南、晋中地区部分县市,后扩展到豫北、陕西关中地区。1964年,剧团创作排演了当代戏《彩礼》,参加了山西省当代戏汇演。汇演期间,经大会组委员推举,在太原市工人文化宫为美国安娜、路易斯女士,在红旗戏院为天下和平理事会秘书长万杜勒里师长西席,作了招待演出。
1970年8月,洪洞道情剧团在文艺专制的高压下被迫终结。演职职员中,部分被分流各处,一部分并入洪洞县大槐树蒲剧团。
1991年,经县文化行政部门的发起和努力,争取到在洪洞设一道情培训班,靠挂在临汾地区艺校。学生毕业后,因分配困难,县财政匮乏等问题,无法新建剧团而中途短命。现在由县文化馆艺术团保留道情演剧队开展活动。
1、 晋北道情戏
道情艺术在我国说唱艺术和戏曲艺术中均霸占主要地位。据南北20个省区的统计,各种俗曲道情仍不下90多种。个中歌曲道情4种,皮影道情3种,说唱道情70种,戏曲道情13种。山西是个道情艺术比较盛行的地区,从曲种上说:有晋北说唱道情、晋南说唱道情、阳城说唱道情、宗子说唱道情以及太原说唱道情等十几种。从剧种上说:有晋北道情、晋西道情(亦称临县道情)、洪赵道情。 道情,原系宗教艺术,脱胎于唐代的道不雅观经韵。最初以说唱玄门故事或有关题材为紧张内容牞是道家用以宣扬其宗教思想的艺术形式。到了北宋,随着说唱艺术的兴起,逐渐生动在群众之中,并出身了“道情”这个名称。后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特殊是清代梆子戏的兴起,部分道情开始由说唱向戏曲转化。
渊源与演化
关于晋北道情的源流,沿革,很少有笔墨记载,只有些口耳相传的说法。据神池县道情剧团老艺人吴喜娃同道听其前辈传说:“古代终南山上有一种琴音非常幽美,人们便仿此琴音编歌演唱流传民间,后道家搜集又编为‘道歌’,道情是由道歌发展而来的,听说道歌产生于汉唐时期。”《唐书礼乐志》记载说:(大意)玄宗喜神仙之事,曾召羽士司马承祯等人制曲十余首,总名“道曲”。道歌、道曲均是与玄门有关的曲调,可能是道情的最初形式。道歌、道曲发展成道情之后,一样平常均为说唱艺术形式,它因此描述带有一定故事情节的事宜为紧张演唱内容。这是道情在艺术形式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前者是歌曲,后者为曲艺;前者以抒发感情为主,后者重在说唱故事。
道来由说唱向戏曲转化,是道情在艺术形式上的又一次重大变革。晋北道情是山西道情戏中成戏最早的,它是乾隆初年借助“风搅雪”的组班形式,在与“勾腔”的互换结合中登上戏曲舞台的。“勾腔”又称“挠勾腔”或“老勾腔”,是与“京腔”齐名、与昆曲同期的一个剧种。在道光年间,“勾腔”已渐趋衰微。说唱的晋北道情便是经由与“勾腔”的结合,在“勾腔”的帮助下登上戏曲舞台的。在此之前,还曾有过一种叫做“过街道情”的发展过渡阶段,实际这是说唱道情与“社火”的相结合。晋北旧俗,每逢元宵佳节,民间便举办“社火”活动,高跷队或秧歌队,扮成八神仙物穿街走巷,路经大的店铺或府衙豪门,便停下来做演出或演唱,扮为八仙者,便演唱说唱道情中的一些有关唱段,形成一种有说、有唱、有扮相、有大略演出的戏曲雏形。但这种形式还不是正式的道情戏,而仅仅是由说唱走向戏曲的一种过渡。这种过渡,对晋北说唱道情向戏曲的演化,无疑是一个极为主要的条件。由于晋北道情属于地方土戏,登上戏曲舞台之后,与当地其他民间艺术一贯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经由“风搅雪”的组班形式进行着频繁的艺术互换,有的在它的带动下,由民间歌舞登上了戏曲舞台(例如河曲县的二人台),有的则通过这种互换结合相互接管、相互借鉴,不断完善了彼此的艺术构造,由尚不成熟的地方土戏或地摊戏走向了成熟的舞台戏曲(如应县、朔县的秧歌戏)。晋北道情更在这种互换结合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剧目,汲取了民间的演出技艺,从而增加了浓厚的生活气息,由此形成晋北地区一个独具风采、独领风骚的地方剧种。
晋北道情的活动遍及晋北各地。除此之外,北至内蒙古,西至陕北均有晋北道情的足迹,解放后晋北道情南至太原。
听说晋北道情在过去曾被视为“神戏”,晋北旧俗庙会第一场戏为敬神戏,人们总用道情敬神。道情若与其他剧种同台或对台演唱时,也总是让道情先唱,道情不开戏,其它剧种不能开戏。较早期的道情极受人尊重,从事道情的艺人们亦以此自恃,尤其在城市中,非请不演。
音乐与剧目
晋北道情和其它戏曲剧种一样,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它包括“唱念做打”四功,不过由于它演唱内容的关系,以“唱念做”三功为主。晋北道情属“联曲体”的戏曲音乐系统编制,拥有丰富的唱腔曲调,它不仅继续了古老的传统道情与民间道情曲艺,也领悟了民歌及地方小戏的某些音乐成分,同时又兼有地方大戏的部分唱腔曲调,故有“道情72调”之称,今存套曲13种96曲。道情最早的伴奏乐器以鱼鼓、简板为主,发展成戏曲后仍保留了鱼鼓,在文场乐器中增加了横笛、大板胡、小板胡、扬琴、四胡等。
晋北道情戏的剧目约有一百余部,依其时代、内容、格调分为四类。
早期剧目。内容为玄门故事,以反响道家生活、鼓吹“无情度有情”的宗教哲理为特点。个中常常上演的有《湘子传》、《张良传》、《庄周传》、《杭州卖药》(吕洞宾故事)、《五龙台》等。
中期剧目。内容为修贤劝善故事,以反响全真玄门提倡贤孝做人,因果报应的思想为特色。在这一类剧目中,常常上演的紧张有《王祥卧冰》、《郭巨埋儿》、《李翠莲传》等等。
中后期剧目。内容为民间生活故事,以反响风趣的家庭抵牾,邻里风波,儿女情长,时势讽喻,田园嬉戏为特点。此类剧目,多数来自晋北的“大秧歌戏”。常常上演的剧目紧张有《三贤》、《四劝》、《打碗罐》、《打灶君》等等。
近期剧目。内容多为宫廷生活,朝廷轶事,以反响忠奸斗争、安良除暴为紧张特点。此类剧目,多数来自梆子戏。常常上演的紧张有《金丝坠》、《玉虎坠》、《金沙滩》、《宁武关》等等。
艺人与班社
“教坊”是晋北道情的活动基地,也是为它培养造就人才的学堂。每年冬季农闲,各村落镇便纷纭开设教坊,或收徒传艺,或说戏排戏,春节一过便搭台唱戏,直至春和日暖,再度农忙才封箱停戏,这是晋北村落民世代沿袭的一种传统。清道光以来产生了不少在群众中影响较大的有名艺人:河曲的李有润(艺名“十六红”、“盖河东”)、张茂盛(艺名“喜面生”)、邬圣详等;神池的李艾圪塔、胡俊、石六十八、王丑娃、黄武成、田存富、胡挂印、王明元等;应县的老闻润、鲍佐、李生才等;山阴的张裕(艺名“六指红”)、傅贵子(艺名“十里麻”)、洪全茂等;右玉的孟占明、曹培富等。
这些名艺人不知足一村落一镇的时令性活动,于是便冲破村落镇自乐班的局限,相互结合组成职业道情戏班进行常年业务演出。这种班社,艺人们叫做“攒班子道情戏班”,意思是具有临时组合的性子。他们虽属职业班社,但多数班社一年只演出十个月(十一、十仲春散班停演),来年正月重新组合新的班社,职员变动比较频繁。晋北道情的村落镇业余班,一样平常因此村落镇的名称命名的,名称仅代表它的从属关系,并无艺术流派的含意。职业道情班,多数因此班主的名字命名的,例如“阴来财道情班”、“武为周道情班”等等。
清咸丰以来,晋北道情的职业班社蜂拥而起,有据可考的达20余个。职业班社和职业艺人是一个剧种的主要支柱,晋北道情拥有如此浩瀚的职业班社和技艺职员,解释了这一剧种的繁荣和兴盛,特殊是梆子戏传入晋北之后,它还能保持如此强大的阵容和兴旺的竞争实力,不仅在晋北绝无仅有,在全体道情家族中,也是十分罕见的。
中华公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指引和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的贯彻履行,晋北道情得到了新的发展:其一,新型艺术团体的军队培植。1954年、1957年分别在神池和右玉建立了地方国营道情剧团,并逐渐涌现了女演员。其二,艺术培植及创作、研究军队的形成。晋北地区的文艺主管部门应时地给剧团配备了编、导、音、美方面的专业干部,从而形成一支艺术培植的专业力量;其三,专家学者的参与。他们在晋北道情新剧目的创作、音乐上的改革、资料的挖掘保护等方面都取得了成效。
困境与机遇
和大部分戏曲一样,晋北道情近十几年来的发展遭遇困境:随着科学技能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生活节奏加快,审美哀求发生变革,对慢节奏的传统戏曲的兴趣愈来愈淡漠;晋北道情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根本发生了变革。一些传统的民俗日益淡化,传统节日特殊是村落庄庙会逐步由当代节日代替,晋北道情的活动阵地逐渐缩小;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剧本逐年减少,演出场次降落,经济效益不佳,难以自给;在道情剧团滑坡的十几年间,没有培养出后继演员。一些有成绩的演员因年事已骄气慢退出舞台,有的相继谢世,还有的因坚持不了生活而转业,而年轻的演员在不雅观众中享有威望的很少。
所幸,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们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对付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意义。晋北道情所具有的历史代价、科学代价和艺术代价使其受到各级政府和群众的关注。2006年晋北道情戏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系列救助方法已实施,更多的保护举措也在酝酿之中,晋北道情的生存有了新的希望。
2、临县道情戏
临县地处黄河中游、晋西黄土高原吕梁山西侧,隔黄河,与陕西省佳县、吴堡县相望。
临县道情是由说唱道情演化而成的地方戏曲剧种。紧张盛行在晋西北的临县以及吕梁山沿黄河一带。
临县在历史上玄门盛行,至今保存着许多道家的文物古建筑,有“十三不雅观寺九厦院”之说。说唱道情在宋、元时就有活动。最晚在清道光年间演化成为戏曲剧种,1960年景立了国营道情剧团。时至今日,临县道情一贯是晋西人们喜好的民间艺术形式。
临县道情传统剧目有以反响道家内容为主的“韩门道情”戏和明清时广泛盛行的“民间小戏”。成立专业剧团后,创作、移植排演了一批当代戏。
临县道情传统唱腔为曲牌体,分为平调(由道歌演化成型的唱腔)和小调(当地民歌同道歌结合形成的唱腔)两大类。平调唱腔是早期说唱道情时所用的曲牌,紧张有【耍孩儿】(称【终南调】)、【浪淘沙】等;小调唱腔紧张是明清俗曲和地方小曲,紧张有【太平调】、【五更调】、【小放牛】等。近当代以来借鉴了板腔体唱腔的构造办法,使唱腔向板腔化发展。
临县道情伴奏乐器在说唱道情阶段有“文八仙”和“武八仙”,即“文场四大件”(管子、四胡、竹笛、笙)和“武场四大件”(渔鼓、简板、小钗、木鱼)组成。
临县道来由民间说唱演化成为戏曲剧种,其演化办法和过程对认识戏曲的形成和发展、戏曲音乐的嬗变有着重要的代价。
3 神池道情
神池道情,是祖国俗曲道情的一个分支,是神池乃至山西最具代表性的主流文化和民族艺术形式之一,盛行于山西北部、内蒙古东南部、河北西北部以及陕西东北部的黄河沿岸一带,为广大群众乐见喜闻。
神池道情历史悠久,遗产丰富,特色浓郁,徜从清代成戏算起,已不下300余年的在历史;如果从发生学的角度去追溯它的源头,当胚胎于唐代的“道不雅观经韵”(初唐),经“俗讲”(中唐)和“新经韵”(五代)的发展变革而来,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高龄”,堪称中国剧坛的“老寿星”。它以其鲜活的艺术形态浓缩地保存了中华精良的传统文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独特的艺术代价。最近,海内有学者撰文爆料:备受天下瞩目的丽江东巴古乐,竟与神池道情属同宗、同脉,其唱腔、曲牌与神池道情“有着惊人的相似”(郭新民《魂牵神池》,载2006年5月23日《公民日报》)。正是这历史积淀的残酷与文化秘闻的深厚,铸就了这一传统艺术的灵光与光彩。其幽美的唱腔音乐历来被海内许多著名作曲家、歌唱家看好并采撷,比如马玉涛演唱的著名经典曲目《瞥见你们格外亲》中“刀劈狗汉,枪打鬼子头”一段,即是采自神池道情的[步步娇];20世纪60年代山西省歌舞团编演的大型神话歌舞剧《哑姑泉》,其音乐素材竟是地隧道道地神池道情,曾受到大戏剧家田汉等的称道。
4 洪洞道情
洪洞道情是山西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盛行于洪洞一带,原称“道腔”。1961年,田汉同道根据元代戏剧评论家芝庵所著《燕南芝庵论曲》等资料记载“三教所唱,各有所尚,道家唱情,佛家唱性,儒家唱礼”的依据,建议改称“道情”,洪洞道来由此得名。
洪洞道情,第一个职业班社,于清咸丰元年(1851)由洪洞尹壁村落羽士尉广甲组建。尉原系文人,酷爱戏曲,因功名难就,出家入道云游,曾到河南、河北、陕西等搜集道歌,返乡后,邀集民间艺人组成班社,名同乐班。排演了《龙虎山》《郭巨埋儿》《三世修》等五个本戏和《小姑贤》《打灶君》《桂喷鼻香研磨》等小戏到各地演出。
宣统六年(1915),尹壁村落师秉焱组成第二个道情班,名“三盛班”。此时不论演员阵容、道具戏箱可谓盛极一时,社会广传赞语“新戏箱、强人马,本戏折子没麻杂;韵调好,把式真,夏安台口到寒冬”。
第三个戏班于1923年景立,名“兴盛班”。由洪洞曹生村落程元奎、南秦村落杜丁儿,调集道情艺人结班成社,演出韶光达六年之久,后因海内战事频乱,道情艺术一度衰落。
抗日战役期间,在民主政府的领导下,洪洞部分村落落曾规复道情班组,仅在每年春节时演出。1950年,洪洞的南秦、曹生、冯张、堤村落、师庄等村落相继成立业余道情班,除演出诸如《断乌盆》等传统剧目外,还编创演出一批如《反抢粮》《送夫参军》的时装小戏。
1957年,曹生、冯张两村落业余戏班,加工排演了传统剧目《送茶》,参加了山西省第二届戏曲汇演,并获殊荣。
1960年,虽值国家三年困难期间,但省、地、县三级联合集资25000余元,招聘了新老艺人50余名,成立了“洪洞县青年道情剧团”。活动范围遍及原晋南地区各县市和晋东南、晋中地区部分县市,后扩展到豫北、陕西关中地区。1964年,剧团创作排演了当代戏《彩礼》,参加了山西省当代戏汇演。汇演期间,经大会组委员推举,在太原市工人文化宫为美国安娜、路易斯女士,在红旗戏院为天下和平理事会秘书长万杜勒里师长西席,作了招待演出。
1970年8月,洪洞道情剧团在文艺专制的高压下被迫终结。演职职员中,部分被分流各处,一部分并入洪洞县大槐树蒲剧团。
1991年,经县文化行政部门的发起和努力,争取到在洪洞设一道情培训班,靠挂在临汾地区艺校。学生毕业后,因分配困难,县财政匮乏等问题,无法新建剧团而中途短命。现在由县文化馆艺术团保留道情演剧队开展活动。
艺人与班社
“教坊”是晋北道情的活动基地,也是为它培养造就人才的学堂。每年冬季农闲,各村落镇便纷纭开设教坊,或收徒传艺,或说戏排戏,春节一过便搭台唱戏,直至春和日暖,再度农忙才封箱停戏,这是晋北村落民世代沿袭的一种传统。清道光以来产生了不少在群众中影响较大的有名艺人:河曲的李有润(艺名“十六红”、“盖河东”)、张茂盛(艺名“喜面生”)、邬圣详等;神池的李艾圪塔、胡俊、石六十八、王丑娃、黄武成、田存富、胡挂印、王明元等;应县的老闻润、鲍佐、李生才等;山阴的张裕(艺名“六指红”)、傅贵子(艺名“十里麻”)、洪全茂等;右玉的孟占明、曹培富等。
这些名艺人不知足一村落一镇的时令性活动,于是便冲破村落镇自乐班的局限,相互结合组成职业道情戏班进行常年业务演出。这种班社,艺人们叫做“攒班子道情戏班”,意思是具有临时组合的性子。他们虽属职业班社,但多数班社一年只演出十个月(十一、十仲春散班停演),来年正月重新组合新的班社,职员变动比较频繁。晋北道情的村落镇业余班,一样平常因此村落镇的名称命名的,名称仅代表它的从属关系,并无艺术流派的含意。职业道情班,多数因此班主的名字命名的,例如“阴来财道情班”、“武为周道情班”等等。
清咸丰以来,晋北道情的职业班社蜂拥而起,有据可考的达20余个。职业班社和职业艺人是一个剧种的主要支柱,晋北道情拥有如此浩瀚的职业班社和技艺职员,解释了这一剧种的繁荣和兴盛,特殊是梆子戏传入晋北之后,它还能保持如此强大的阵容和兴旺的竞争实力,不仅在晋北绝无仅有,在全体道情家族中,也是十分罕见的。
中华公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指引和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的贯彻履行,晋北道情得到了新的发展:其一,新型艺术团体的军队培植。1954年、1957年分别在神池和右玉建立了地方国营道情剧团,并逐渐涌现了女演员。其二,艺术培植及创作、研究军队的形成。晋北地区的文艺主管部门应时地给剧团配备了编、导、音、美方面的专业干部,从而形成一支艺术培植的专业力量;其三,专家学者的参与。他们在晋北道情新剧目的创作、音乐上的改革、资料的挖掘保护等方面都取得了成效。
困境与机遇
和大部分戏曲一样,晋北道情近十几年来的发展遭遇困境:随着科学技能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生活节奏加快,审美哀求发生变革,对慢节奏的传统戏曲的兴趣愈来愈淡漠;晋北道情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根本发生了变革。一些传统的民俗日益淡化,传统节日特殊是村落庄庙会逐步由当代节日代替,晋北道情的活动阵地逐渐缩小;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剧本逐年减少,演出场次降落,经济效益不佳,难以自给;在道情剧团滑坡的十几年间,没有培养出后继演员。一些有成绩的演员因年事已骄气慢退出舞台,有的相继谢世,还有的因坚持不了生活而转业,而年轻的演员在不雅观众中享有威望的很少。
所幸,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们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对付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意义。晋北道情所具有的历史代价、科学代价和艺术代价使其受到各级政府和群众的关注。2006年晋北道情戏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系列救助方法已实施,更多的保护举措也在酝酿之中,晋北道情的生存有了新的希望。
2、临县道情戏
临县地处黄河中游、晋西黄土高原吕梁山西侧,隔黄河,与陕西省佳县、吴堡县相望。
临县道情是由说唱道情演化而成的地方戏曲剧种。紧张盛行在晋西北的临县以及吕梁山沿黄河一带。
临县在历史上玄门盛行,至今保存着许多道家的文物古建筑,有“十三不雅观寺九厦院”之说。说唱道情在宋、元时就有活动。最晚在清道光年间演化成为戏曲剧种,1960年景立了国营道情剧团。时至今日,临县道情一贯是晋西人们喜好的民间艺术形式。
临县道情传统剧目有以反响道家内容为主的“韩门道情”戏和明清时广泛盛行的“民间小戏”。成立专业剧团后,创作、移植排演了一批当代戏。
临县道情传统唱腔为曲牌体,分为平调(由道歌演化成型的唱腔)和小调(当地民歌同道歌结合形成的唱腔)两大类。平调唱腔是早期说唱道情时所用的曲牌,紧张有【耍孩儿】(称【终南调】)、【浪淘沙】等;小调唱腔紧张是明清俗曲和地方小曲,紧张有【太平调】、【五更调】、【小放牛】等。近当代以来借鉴了板腔体唱腔的构造办法,使唱腔向板腔化发展。
临县道情伴奏乐器在说唱道情阶段有“文八仙”和“武八仙”,即“文场四大件”(管子、四胡、竹笛、笙)和“武场四大件”(渔鼓、简板、小钗、木鱼)组成。
临县道来由民间说唱演化成为戏曲剧种,其演化办法和过程对认识戏曲的形成和发展、戏曲音乐的嬗变有着重要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