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绿

YI LV

YUAN

籀是个生僻字但温州城区却几乎妇孺皆知

有这么一个字,在温州城区连小学生都会读,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却很生僻。

是的,便是籀园的籀(音宙)字。

对如今温州城区的学子们来说,籀园是一所有名的民办小学,因校园里有个“籀园”而得名;

对温州历史文化有更多理解的人,会知道籀园里有籀公祠,是上世纪初为了纪念晚清朴学大师、教诲家孙诒让而建筑的;

对几十年前的温州学人来说,籀园图书馆曾是“我们故乡一座传播知识,遍及文化,推动教诲发展的灯塔,宁静地放射着光辉”(著名作家、翻译家赵瑞蕻语)。

籀园内的图书馆阅览室。
邵度摄于上世纪三十年代

这个已然成为温州民气目中文化教诲代名词的地方,在百年之前的清乾隆年间,是一片风景秀美的私家园林——依绿园,园名源于杜甫诗中的“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

近代温州十大私家花园中,要说有名度最大的,还要数由于“籀园”而为温州人所熟知的依绿园。

依绿园宛在水中心

松台山麓、九山湖畔,有一处依绿园。

1931年九山河

大概是傍着绿波荡漾水边的名园园主,都喜好杜甫这句“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的意境,从宋代开始,海内就有不少名园取名“依绿园”,留下不少诗词歌赋。
如今山东聊城的依绿园是当地的有名景区,为聊城八大胜景之一。

温州的这处依绿园,与之前先容的怡园一样,也是因一对曾氏兄弟而有名。

曾唯(1739-1792),字岸栖,号近堂,曾任江苏溧阳县丞;胞弟曾儒璋,字玉西,号琼圃,历官刑部、户部郎中,曾任福建兴泉永兵备道。

曾氏兄弟的父亲曾绍诗,是位例贡(太学自费生)。
清乾隆年间,曾绍诗购得九山湖畔五亩多菜园地,建造一所私家花园。
花园依山傍水,风景奇丽,取名依绿园。

邵度拍照名作《洞天月色独苍茫》,前景即为籀园月洞门。

在曾唯兄弟手中,依绿园得到扩建,“水木明瑟,亭馆鲜妍”,“所编挂屏,所筑水槛,尤具匠心,为他园所未见”(梁章钜云),从此在温州城内出名,俗称曾宅花园。

清同治年间,戴文俊在《瓯江竹枝词》中咏道:云母窗开屋似舟,庭花疏密足风骚。
名园依绿游人少,海燕双飞入画楼。
他还提到,人家厅多小构泉石,花竹楚楚。
曾氏依绿园在普安桥,三面环水,宛在中心,有“入画楼”。
可见,依绿园让人一见难忘,九山湖的水景占了很大的缘故原由。

民国期间,原温州师范监学郭凤诰为园内膺服轩撰联云:“到此便心清,一水潆洄,园址毋忘依绿旧;环不雅观增眼福,三山罗列,岚光时觉送青来”,不愧一方胜景。

“永嘉两茂才”曾氏兄弟

曾唯、曾儒璋兄弟出身世家,家业殷实,也都有过仕途经历。
两人交游广阔,疏财好义,热心地方公益奇迹。

据嘉庆年间《孤屿志》记载:曾唯独资建筑了江心屿的浩然楼、文天祥祠、卓公祠;共同出资重修江心寺、重修江心西塔。

乾隆间温州知府邵齐然在《重修文卓二公祠记》中写道:“曾君近堂雅抱宏远,超然越人表,尚想遥芬,慨然以修复为己任,乃解槖中千金,鸠工庀材”。

邵齐然《重修文卓二公祠堂记》书影

曾唯还独资修造了海坦山石坝,对家乡公益的热心可见一斑。

除了慷慨解囊,曾唯以振兴地方文化为己任,编撰了《东瓯诗存》、《广雁荡山志》等,成为温州宝贵的文化遗产。
他忧心“吾瓯人之诗,不几消耗无传哉”,花费4年韶光编撰《东瓯诗存》46卷,收罗宋至清乾隆年间墨客968家、诗歌5377首。
他编撰的《广雁荡山志》,是雁荡山历代志书的集大成者,孙诒让评价其“在雁山志中最为完备”。
后来的怡园主人曾佩云有诗《读先伯父近堂师长西席所辑广雁荡山志》。

52岁那年,曾唯出任江苏溧阳县丞,两年后在江苏任上病逝。

曾儒璋一贯以来都很支持哥哥的公益奇迹,在修复江心屿名胜古迹上出过力。
乾隆甲辰年(1784),曾儒璋出任福建兴泉永兵备道,不想不久后与兄长一样,也卒于任上。

曾儒璋在厦门古城墙上的摩崖题刻

在厦门原道署后古城墙上,还残余着一处署名“东嘉曾儒璋”的诗刻,题署韶光为“乾隆甲辰荷月上旬”。
诗刻已经残缺,但诗词原文经学者考证得以复原:

堂偏小筑静依岩,

六一文窗映碧巉。

蟫带琴声移别桁,

蝶翻舞影上凉衫。

闲探墨妙神俱静,

坐倚云根意隔凡。

石壁留藏还自儆,

当官行止莫贪嘴。

个中一句“当官行止莫贪嘴”,颇有警世意味,可见曾儒璋的为官为人。

曾氏兄弟自称“依绿园主”,著有《依绿园诗草》。
曾儒璋在《东山八景》组诗中,将积谷山归纳为“飞霞春晓、池塘春草、山楼夜雨、赤壁落日、碧波秋月、蓼岸归鸿、带桥残雪、雪亭松涛”等八景,对家乡的热心一如其兄。

道光二十七年(1847),曾任江苏巡抚的梁章钜(1775-1849)寓居温州期间曾畅游依绿园。
他提到由杭州抵温时,没有携带多少书,朋友永嘉县学教谕、杭州人孙同元见告他,“永嘉学中有两茂才”,家有园林名“曾园”,可为借书地。
所说的该当是曾唯、曾儒璋兄弟家的藏书。

从依绿园到籀园

时人对依绿园景不雅观的记载,比较后来的怡园,留下的笔墨资料并不算多。
但依绿园却由于籀园而一跃成为温州人最熟习的私家名园。

上世纪三十年代,九山湖畔的籀园

1908年,晚清大儒、教诲家孙诒让逝世。
孙诒让(1848—1908),字仲容,别号籀庼,与俞樾、黄以周合称清末“浙江三师长西席”,有“晚清经学后殿”、“朴学大师”之誉,章太炎称他“三百年绝等双”。

为了回顾他的学术贡献和办学成绩,温州文教界人士倡议建园立祠纪念。

1913年,由温州师范学堂第一任监督郭凤诰发起,旧温属六县(永嘉、乐清、瑞安、平阳、泰顺、玉环)学界人士黄群等人集资,将曾氏“依绿园”故址重修,兴建籀公祠,于1915年竣工。
籀公祠,因孙诒让晚号籀庼而得名。
“籀”字,既是指古代字体大篆,也有读书的意思。

又在祠旁叠假山,建庭轩,遍植花草树木,依绿园也更名为籀园。

后来,旧温属六县公共图书馆在籀园内创建,于1919年正式开放,名为“温州公立图书馆”,是温州图书馆的前身。
因图书馆建在籀园之内,人们习气称之为“籀园图书馆”。
籀园图书馆堪称近代温州学术胜地,留下过夏鼐、夏承焘等一批近代文人学者的足迹,是那代人的精神家园。
在《夏鼐日记 温州篇》中,夏鼐在日记中记载出入籀园达一百多次。

籀园内的旧温属六县图书馆

籀园虽然面积不大,但布局奥妙,显得格外深邃宁静,一代名园风光犹存。
半圆形的石门显得古朴持重,大门青石匾额“籀园”二字,是南通状元、近代实业家张謇所书,字体老诚,笔力遒劲。

籀园中建筑有三处:籀公祠,位于园西,四面回廊,祠内有蔡元培手书“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多闻阙疑,慎言余”;服膺轩,位于园东,坐东朝西,临九山河,因曾氏兄弟的图书馆而得名,后辟为籀园书报阅览室;北面是西式风格的二层图书馆。

服膺轩

1981年,籀园被列为温州市第一批文物重点保护单位;2003年市政府拨款重修。

参考资料:

《籀园忆旧》潘国存

《一座图书馆的前世今生》 梅勒

《从依绿园到籀园》张永坝 以上原载《温州日报》

《塘河流域园林艺术》吴中、陈习之、吴林、徐晓薇

《厦门摩崖石刻》何丙仲

编辑:汤琰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