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王阳明在龙场悟道时写的一首诗。

从这首诗中的一个“喜”字,已然知道他已经悟道成功,放下了初来时的怨恨。
那时,他恨老天不公,他博学多才,博览群书,精通兵法,文武双全,想要齐心专心报效国家,不料却被阉党陷害,廷杖四十,险些杖去世,远贬荒凉之地——贵州龙场驿(今贵阳市修文县城东)。
据《王阳明年谱》记载:“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与居夷人鳺舌难语,可通语者,皆中土亡命。
”他还在《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一诗中详细描述了阳明洞的居住条件:“草庵不及肩,旅倦体方适。
开棘自成篱,土阶漫无级。
迎风亦萧疏,漏雨易补缉。

一韶光,他很想不开,若是古代贤人身处他的境遇,又该如何自处?他一直地向先贤追问,想要寻求一个答案。
圣贤们并没有见告他该当怎么做,倒是当地的居民见告他,让心快乐,才是人生的意义。
一下子,他豁然开朗,明白了人生的意义,不但有当官一条路,讲学传播知识,亦是一条路。
他于是在洞内研究《易经》,取洞名为“玩易窝”。
人活着 ,要有良心,哀求得安心、放心,即可。
如何求得安心、放心,那就要明白“心即是理”的道理。
“吾性自足,不假外物。
”只要内心安心、放心了,问心无愧了,也就不须要额外的功名利禄来加持了。

“龙场悟道”后不久,阳明师长西席创造在距“玩易窝”约2公里的龙岗山有一个“东洞”,比“玩易窝”高大宽敞,于是从玩易窝迁居到“东洞”居住,把这个洞命名为“阳明小洞天”,这便是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阳明洞。

王守仁​龙冈漫兴五首其一

想明白了“吾性自足”这个道理,你也就能明白诗人为何身处困境,却能“喜”的道理了。

“投荒万里入炎州”本是人生中一件痛楚的事情,可是墨客却能以“喜”待之。
由于在这里,他得到了心灵的自由。
官阶卑微的同时,意味着无权可用,无事可做,以是只要他自己不向外索取,内心能够自我知足,就会很快乐。

“心在夷居何有陋?身虽吏隐未忘忧。
”一问一答之间,即道出了半官半隐却心系百姓的生理状态。
“吏隐”,意谓不以利禄萦心,虽居官而犹如隐者。
“未忘忧”,是王阳明“心即是理”的一种表示。
只要为官一方,就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要为当地人做事,做到问心无愧。
阳明师长西席根据孔子的“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一语把小木屋命名为“何陋轩”,并写下《何陋轩记》。
“何有陋”说的正是这件事。
孟子说,“君子有终生之忧,无一朝之患。
”“终生之忧”即“为天地立心,为平生易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一朝之患”即个人的荣辱得失落。
王阳明是要学习孟子,“有终生之忧”,而“无一朝之患”,进入到贤人的境界中去。

“春山卉服时相问,雪寨蓝舆每独游。
”悟道之人总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颈联是说,春天里穿着粗布衣服时常到山里寻访,冬天里乘着竹轿每每去积雪的村落寨独游。
这是写“墨客之日常”。
他与当地老百姓打成一片,扎根于此,深爱于此。

“拟把犁锄从许子,谩将弦诵止言游。
”尾联暗用孔子“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的典故,表达了墨客始终渴望其实现做圣贤的欲望。
尾联是说,我打算像许由那样安于犁锄躬耕,不会把弦歌诵读只当作增加游兴。
这是写“墨客之志向”。

“龙场悟道”后,墨客不再汲汲于功名,而是将精力放到了躬耕读书,传道受业上。
由于如此,能让他快乐、安心、放心,且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心即是理。
”王阳明这首诗可以看作是对付这四个字的注脚。
一个明白了心外无物的人,是任何困难也打不倒的。
死活放下,静心守一,屈服内心,听凭花着花落,不为所动。
“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明代心学由此出身,并影响后世几百年,而墨客也因此成为心学的创始人,成为与孔子一样并列的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