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变于晋,由田园墨客陶渊明融入诗绪、确立花神,引觞赏菊佐以诗文,让人们瞩目于九日的菊花,雅意盎然。

二变于唐,盛唐气候下的登高望远,呼朋引伴,思亲怀乡,题咏唱和,节日主题变得宏阔、浪漫、豪放、柔婉,菊花、茱萸、醪酒成为紧张的意象表达。

三变于近代,授予敬老、祈寿、康健、长安的新意,大致分开了敬天祭祖的原旨,蜕变成为主题专一的老人节。

重阳节最富丽的呈现应属大唐这个诗的时期,有名的墨客大都留下有关九日的诗篇,最有贡献的便是王维的那首《玄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那句“遥想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让人们记住了茱萸,成为熟典。
九日的歌吟中险些都少不了菊花和茱萸,实在这样的表达一贯存在:

韦应物故人重九日求橘

黄菊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杨衡《九日》)阳数重时阴数残,露浓风硬欲成寒。
莫言黄菊花开晚,独占樽前一日欢。
(黄滔《九日》)茱萸秋节佳期阻,金菊寒花满院喷鼻香。
神女欲来知故意,先令云雨暗池塘。
(薛涛《九日遇雨》)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
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
(张谔《九日宴》)今日陶家野兴偏,东篱黄菊映秋田。
浮去暝鸟飞将尽,始达青山月牙前。
(钱起《九日田舍》)簪茱泛菊俯平阡,饮过三杯却惘然。
十岁此辰同醉友,登高各处已三年。
(郑《九日登高怀卲二》)客路重阳日,登高寄上楼。
风烟今令节,台阁古雄州。
泛菊聊斟酒,持萸

当年,韦应物还有一爱姬,为他生了一位千金,不知道什么缘故原由,这孩子流落到潭州一带,为生存所迫沦为舞女。
后来大墨客、湖南不雅观察使李翱遇见了,理解她的出生后,就从自的下属中为她选了一位郎君嫁了。
女子作《献李不雅观察》诗感谢:

“湘江舞罢忽成悲,便脱蛮靴出绛帷。
谁是蔡邕琴酒客,魏公怀旧嫁文姬”。

这里的魏公是指曹操,把李翱为自己择婿婚嫁比作曹操嫁蔡文姬,感谢之意还真不是一样平常人能表达出来的。
李翱也作诗相答:

“苏州太守青娥女,流落长沙舞柘枝。
满座绣衣皆不识,可怜红脸泪交垂”。

即此一端,可见李不雅观察便是一位慈悲为怀的大善人;即此一诗,韦应物的这位千金也算有了不朽的名号:舞柘枝女。
对此《全唐诗》特殊作了存录。

今日,在此,祝全天下人重阳节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