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变于晋,由田园墨客陶渊明融入诗绪、确立花神,引觞赏菊佐以诗文,让人们瞩目于九日的菊花,雅意盎然。
二变于唐,盛唐气候下的登高望远,呼朋引伴,思亲怀乡,题咏唱和,节日主题变得宏阔、浪漫、豪放、柔婉,菊花、茱萸、醪酒成为紧张的意象表达。
三变于近代,授予敬老、祈寿、康健、长安的新意,大致分开了敬天祭祖的原旨,蜕变成为主题专一的老人节。
重阳节最富丽的呈现应属大唐这个诗的时期,有名的墨客大都留下有关九日的诗篇,最有贡献的便是王维的那首《玄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那句“遥想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让人们记住了茱萸,成为熟典。九日的歌吟中险些都少不了菊花和茱萸,实在这样的表达一贯存在:
当年,韦应物还有一爱姬,为他生了一位千金,不知道什么缘故原由,这孩子流落到潭州一带,为生存所迫沦为舞女。后来大墨客、湖南不雅观察使李翱遇见了,理解她的出生后,就从自的下属中为她选了一位郎君嫁了。女子作《献李不雅观察》诗感谢:
“湘江舞罢忽成悲,便脱蛮靴出绛帷。谁是蔡邕琴酒客,魏公怀旧嫁文姬”。这里的魏公是指曹操,把李翱为自己择婿婚嫁比作曹操嫁蔡文姬,感谢之意还真不是一样平常人能表达出来的。李翱也作诗相答:
“苏州太守青娥女,流落长沙舞柘枝。满座绣衣皆不识,可怜红脸泪交垂”。即此一端,可见李不雅观察便是一位慈悲为怀的大善人;即此一诗,韦应物的这位千金也算有了不朽的名号:舞柘枝女。对此《全唐诗》特殊作了存录。
今日,在此,祝全天下人重阳节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