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兴起阅读《诗经》的动机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但总是被诗经的生僻字劝退。本日再次鼓起勇气准备读一读。就以褚斌杰老师的《诗经全注》作为教材,好好学上一学。以诗为媒介,看看上古的人们如何生活如何思考。
一、作者简介
褚斌杰(1933—2006),北京市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中国屈原学会会长、诗经学会副会长。紧张研究方向是先秦文学,著有《先秦文学史》《〈诗经》与(楚辞〉》《白居易评传》《中国古代文体概论》。
很多时候,我们评价一本书值不值得读,就要看作者是谁。
只看名字我当然不认识这个作者,但是没有关系,我看得到他的头衔: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可以了,这本书的可靠性得到担保了,是一本高质量的学习诗经的教材。
二、序言早在公元前六世纪旁边,就涌现了一部经当时乐师之手网络、编辑起来的诗集——《诗三百篇》,也便是被后世儒家学者所尊称的《诗经》。
可能是由于孔子把《诗经》放到了《经》里,以是我下意识以为诗经是孔子网络起来的。这显然是一种过分武断的不假思虑。我们先容诗经的时候很少有人会从它是被谁网络起来的开始先容,于是就会在心里留下一个能够被随意乱来的空缺。
这本书的序言写得十分官方,不苟言笑到让我有点不敢期待它的正文。但是我仔细读一下,用写读书条记、须要摘抄有感触的句子的态度来读,果真就被我创造了故意思的东西。
原来诗经是当时的乐师网络起来的。看来采风活动是历朝历代的文艺事情者都要进行的根本活动。
《诗经》收录了我国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之间产生的三百零五篇作品,这些作品紧张涌现于当时的北方中原地区,是根植于我国黄河流域古老文化土壤中的艺术花朵,它以贴近现实,淳厚自然为特色,受到人们的喜好,成为我国文学园林中最早的硕果。
这一段话便是语文教材上会有的、对诗经的先容。这是黄河流域的诗歌,反响的是北方地区的生活,这将使我明确我应对它抱有的期待,至少我不会从我的家乡的习气和用语来揣摩它了。
风,乡俗气曲的意思,是指当时各诸侯国所辖不同区域的地方乐曲,它占《诗经》作品的大部分,紧张是这些地区的民歌。雅,指当时周王朝首都(丰、镐)附近地区的乐曲。个中有民歌,也有文人创作。颂,是古代祭神祀祖用的歌舞曲。曲调肃穆而徐缓,与一样平常乐曲不同,故单成一类。大约是当时王朝中的史官或巫祝(掌管敬拜活动的人)创作的。
这一部分也很主要,虽然每次语文老师讲到文学知识的时候都会说一下“风雅颂”的差异,但是韶光一长就会忘却。我对敬拜时候的诗歌还蛮感兴趣的,我们常常在教室上和书里看到的都是偏日常生活的那些诗,一样平常都不会去读敬拜的那些。想想该当会很不一样吧。
我国大思想家、教诲家孔子,就曾把它作为教导学生的教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不雅观,可以群,可以怨”,不仅如此,他认为学诗还可以体会出如何侍奉父母,若何辅佐君王施政的道理,以至通过它可以“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其余,孔子还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在孔子看来,《诗三百篇》无疑是一部席卷了政治、伦理、文学、措辞,以及博物知识的百科全书。
这一段讲了诗经包含的内容。实在我很认同“不学诗,无以言”的,由于典故什么的真的很好用,我有时候说话会不自觉用上一些历史人物、古诗之类的,由于有时候心里的意思表达不清楚,便是用典故才最能表达。
然后这段话又澄清了一下我一向有的缺点认知,诗经确实不是孔子编的,孔子便是拿它作为教材。从某种意义上说,诗经便是集美育、德育即是一体的高等教材呀。
《诗经》“大雅”中有一组古老的诗篇,即《平生易近》、《公刘》、《绵》、《皇矣》、《大明》,它们记述了从周开山祖师后稷的出身到武王灭商兴周的史迹和传说,是传唱于周初前后的“史诗”,十分名贵地保存了一些远古历史的面影。“史诗”是一个民族发祥、创业的胜利歌唱,是民族历史的第一页。
我以为这段话对“史诗”的阐明很有道理!
正如“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史诗便是为了歌颂自己的胜利,这切实其实再精确不过。而且这也阐明了为什么史诗读起来都会比较年夜方冲动大方。序言的其他部分先容了诗经的其他主题内容,解释诗经包含了社会生活从上至下的方方面面,作为我国诗歌的“鼻祖”是名至实归的。我就不一一摘抄了,不然我这个读书条记看起来就太奇怪了。
本日就写到这里,从来日诰日开始准备每天读一首诗。诗经包含三百零五首诗,我以为我大概可以读上一整年。
阅读经典,学习成为一件浪漫而充满诗意的事,我彷佛慢悠悠在韶光长河中涉水而过,向着民族的源头眺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