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难确诂。
许多古诗词,千古传诵,大家上口,彷佛耳熟能详。
但是若真正较真讲读求解,则实在知者明晰,难得正解也。
李白有一首《菩萨蛮》,险些家喻户晓,然而不雅观诸群书则殊多妄解,失落真义久矣。
近有相问,因兹为解析数语,聊记之如次。

李白《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译文:连绵林木被漫漫烟雾缠绕,终南山如一条长带碧绿深深。
暮色沉沉入高楼,有人在楼中忧闷。
我伫立白玉阶苦等已久,看鸟儿们急急飞向窝巢。
念你的归程不知已到何处,离家还隔有多少长亭、短亭?

何新李白菩萨蛮解析

此诗旧题《菩萨蛮》,数百年来咸皆以为乃游子思归之作,甚不敷信。
不雅观以词意,实在此词之主人公是一妇女。
这首词是她在楼头眺望终南山景致,期盼夫君快快归来的思念之作。

此诗“平林”二字难解。
“平林”,非俗解平坦的树林。
“平”,可以有二解。
一解为形容词,平远,连绵也。
林树平远连绵,可曰“平林”。
二解为动词,浸润、弥漫、找平、平整。
平林漫漫,状傍晚雾气弥漫,浸润森林也。
“漠漠”,即漫漫、茫茫之通语,形容烟气、雾气之大也。

“寒山”,乃终南山余脉古名。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高下。
寒山远火,闪动林外。
”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可知寒山乃唐代长安附近名山,在辋川、蓝田一带,属于终南山脉也。

“一带”者,寒山蜿蜒逶迤如一长带也。
“伤心碧”,即可恨的碧绿。
青绿之中间色曰碧,青碧则为美色也。
“伤心”,酸心,有悲哀、恼人、恨人的烦躁之意。
此乃移情之词也。
颜色深绿阻遮视线,以是可恼、可恨,令人心痛、伤心,令人厌烦。
“伤心碧”,以今语释之即绿得恨人、气人、讨厌、伤心也。
终南山有青山碧水本为美景,在此处则皆转变为可谩骂、令人情伤之景物。
何故?盖因高山长林阻隔了墨客的视线,以及所思念的情人之归程也。

“暝色”,即暮色。
“暝”“暮”二字古语通用。

“有人楼上愁”,谁人?我也,我在楼上愁。
此诗虚拟以第三人称抒自我之情。
“玉阶空伫立”,谁在伫立?还是那个楼头人,我也。
“伫立”,守候、等人也。
“空”,便是空空、白白也。
“宿鸟”,投宿归巢之鸟。
我白天曾在玉(汉白玉)台阶上久久伫立,却只是白白守候。
一贯等到暮色深奥深厚,鸟儿们都急急投窝归宿了。
——潜台词是,情郎啊,你却还未见归来。

“何处是归程”,“是”读为“至”,本义为抵达。
“何处是归程”,并非游子已迷路,找不到回家的路了,而是墨客在问归途中的夫君——归程你已走到何处?“何处至归程”,主谓倒装,即“归程至何处”。
——这是美人思念情人而默默在心中发问也。

“长亭更短亭”句,也非答复,而是进一步捉摸不定的疑问——不知情人归程已到何处,也不知他与家门还相隔着多少座长亭与短亭啊。

南朝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古代驿路设亭为站,十里设一长(大)亭,五里设一短(小)亭。
问多少亭,便是在问还有多少里路才能到家。

推举阅读:《何新谈诗词之美》

作者:何新,ISBN 978-7-5143-8017-0

本书是学者何新对中国经典古诗词的批驳、解读与演绎之作。
作者不仅对中国古诗词特有的艺术规律和魅力进行准确把握和呈现,对中国文人的审美意趣与脾气人生进行别具一格的批驳,更对这些经典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和内容典故,以及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密码进行理解读,多有创新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