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给人的觉得便是狂傲,初出茅庐之际面对绅士李邕的慢待,李白便敢直接写诗讽刺,“大鹏一日同风起,平步青云九万里……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李白生平这样的狂傲不胜列举。
而他的诗风也犹如他狂傲的性情般,写得豪迈旷达、清新洒脱,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和李白比较,杜甫给人的觉得则是愁苦,毕竟他生平仕途不顺,和空想抱负总是背道而驰。
同时生平颠沛流离、生活窘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分外历史期间,这也让他的诗风变得沉郁抑扬,多描写民间疾苦的现实主义诗歌。

虽然性情和诗风不同,不过这两位大墨客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便是他们的仕途都很失落意。
李白虽然曾被天子召见任命为翰林供奉,但也只是为天子写一些诗文娱乐,完备没有机会完本钱身读书人功名济世的空想。

而杜甫比起李白来说就要更惨了,年轻时到长安城参加科举考试,结果碰着权相李林甫策划的一场“闹剧”,他让参试的全部考生都落选,趁此拍天子马屁,称天子圣明已然做到了“野无遗贤”。
这直接就让杜甫这一批考生被定性为“非贤”,他们此后的科举之路可想而知。

杜甫仕途失落意写首牢骚诗译成白话就是再不给我官当我就走了

在唐代,倘若有志功名,但科举无望,实在是还有一条路可以走的,那便是投赠干谒,得到权贵的垂青。
而杜甫迫不得已也走上了这条道路,他在落第后先后给当时任尚书左丞前后的韦济投赠了两首诗,希望能够得到对方的提拔。
虽然韦济也很欣赏他,但却只有欣赏却并无实际帮助。

功名没有着落,再加上干谒处处碰钉子,是日然也让杜甫心中充满了郁结愤懑。
于是他便准备离开长安城,在走之前他又给韦济写了一首诗,将自己满腔的牢骚喷薄而出。
翻译成口语便是:再不给我官当我就走了。
下面就来和笔者一起走进这首诗。

杜甫在这首诗中首先是将自己和那些纨绔子弟作了比拟。
那些纨绔靠着家中的荫庇,虽然一个个不学无术但是却过着趾高气扬的生活,他们不能建功立业,却享受着普通人享受不到的富贵。
但是像墨客自己一样的正派读书人,虽然有一腔才学,但是却没有施展的机会,只能任由光阴蹉跎,延误己身的奇迹和出路。

对付这样的不幸遭遇,墨客自然是满怀悲愤。
于是便开始浓墨重彩阐述自己少年时的得意。
自己少年时便学有所成,有资格参加进士考试。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便是在说自己的不大略,想来那个时候的杜甫心中豪情还没有被生活磨平,以是还能有这般诗句,别有一种自大在个中。
而便是这样少年的杜甫,抱着功名济世之心,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尚淳”的崇高空想。

但空想和现实的差距实在太大,曾经志得意满的少年,而今却只能在客居京城。
奔波在大街小巷之中,白天敲响权贵之门希望能够得以赏识,但得到的却只有纨绔子弟的白眼。
晚上很晚才尾随着朱紫肥马扬起的尘土郁郁归来。
只能在权贵们的残杯冷炙中酸楚地生活。
而权相李林甫“野无遗贤”的闹剧,导致墨客科举失落利的打击也让二心坎痛楚不堪。
从少年到而今的比拟,凸显出墨客内心满满的幽愤。

从“甚愧丈人厚”到结尾,既有墨客对付韦济的感激,也有自己对付仕途期望落空的伤怀,同时还有想要离开京城却充满不舍的抵牾心情。
细细品读,墨客此时的内心虽然抵牾,但是对付仕途功名他还是抱有一丝抱负,这统统的不舍和要拜别的言语,实在便是在见告韦济自己想步入仕途当官,想要一展抱负,倘若没有机会没有办法,那么自己只能毅然隐退,飘然拜别。
言语中既有对付仕途失落意的牢骚,实在更多的还是墨客的无奈,令人读之也不免心生戚戚然。

对付杜甫的这首诗,大家有什么意见?欢迎在评论区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