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落日

紫塞流沙北,黄图灞水东。

一朝辞俎豆,万里逐沙蓬。

候月恒持满,寻源屡凿空。

十首诗带你理解文人眼中的崆峒山

野昏边气合,烽迥戍烟通。

膂力风尘倦,疆场岁月穷。

河流控积石,山路远崆峒

壮志凌苍兕,精诚贯白虹。

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

(文/骆宾王)

“初唐四杰”之一的唐代大文豪骆宾王,能秉笔题崆峒,而且还霸占历史之首,实属为平凉人的骄傲。
同时,也可以佐证,崆峒山早在初唐时已有僧道庙不雅观无疑,至今约1300余年。

七律·崆峒

斗星高被众峰吞,莽荡山河剑气昏。

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

松拿霄汉来龙斗,石负苔衣挟兽奔。

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

(文/谭嗣同)

常言说,诗品即人品,写诗即言志。
谭公足登崆峒山,心想变法事,肚量胸襟开阔,气吞山河,笔扫阴霾。
9年后,墨客果真实践了他的诺言,为变法、为国家流尽了末了一滴血,英年33岁。
人去诗在山更高。
读到这里,您是否定为这诗如山重,人比山高。

赠张相镐二首

同族陇西人,先为汉边将。

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

苦战竟不侯,富年颇惆怅。

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

(文/李白)

唐朝著名大墨客李白“怀先人认老乡”的诗,饱含亲情味。
一句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道出了崆峒之勇。

访道

崆峒访道至湘湖,万卷诗书看转愚。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文/夏元鼎)

如果没有“崆峒访道至湘湖”的行万里路,没有“万卷诗书看转愚”的读万卷书这两个先决条件,也就不会有“得来全不费工夫”的结果。
前者是代价,后者是成果。
一个是困难之极,一个是随意马虎之极;是难中易,先难后易。
一个是有时,一个是一定;一个是准备,一个是感悟;寻觅是准备,得来是感悟。

广成子洞

昔闻广成子,不为外虏役。

轩辕屈至尊,稽颡请所益。

至今洞犹存,绝壁宛遗迹。

(文/游师雄)

游师雄,北宋京兆(武功)人。
官累至龙图阁。
这首诗是他任仪州司户参军时游崆峒山所写。
本有诗碑,可惜今佚。
游师雄的这首《广成子洞》诗是最具崆峒山实质特色的诗,一是有广成子修道;二是有黄帝问道。
古人云,天下崆峒有七,而有广成子、黄帝和萧关者属真。
这诗是颂诗,也是证诗。

出嘉峪关感赋

东西尉候往来通,博望星槎笑凿空。

塞下传笳歌敕勒,楼头倚剑接崆峒。

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漠风。

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

(文/林则徐)

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族英雄、国际禁毒先驱林则徐在被朝廷解除职务并被流放的西行路上,吟诵出许多随处颂扬的诗作,个中在两首诗作中均提到“崆峒”二字。

崆峒了望

登高极远目,锦绣铺泾川。

风光未尽美,绿彩间荒山,

崆峒独何青?当绿千山原,

能赢寸寸翠,农业过大关。

(文/杜士军)

崆峒山之以是具有“北雄南秀”之美,首先是石险有北雄之气,其次是绿多有南秀之色。
换句话说,没有绿色,便没有崆峒。
对此,古人咏崆峒诗中每有提及,但只是正面赞颂多,或就山说树,或颂景说树,意境较浅。
只有肖华将军的诗就树说绿化,就树说环保,别具绿色之新意。

空谷长滩

澎湖湾里海沙白,奇石丛中涧水蓝。

林下闲居新觅处,宝寿山麓卧长滩。

(文/张伯魁)

天地人合一,视山水为石友,这是中国古人独占的一种民气理念。
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以山水为石友也是儒家经典内容之一。

投赠哥舒开府二十韵

防身一长剑,将欲倚崆峒。

(文/李白)

杜甫河南巩县人,举进士不弟。
天宝五年(746)入长安,困顿十年。
安禄山背叛入长安,玄宗入蜀,太子李亨西奔。
甫于凤翔投李亨。
拜右拾遗,后随太子奔平凉。

次段羲民崆峒叙怀韵二十四首

杖履寻芳遍五台,为谁长啸为谁哀。

人间万事吾能说,济世还须命世才。

(文/赵时春)

赵时春,平凉南郊浚谷村落人,著名文学家,“嘉靖八才子”之一。
少年时期曾在崆峒山上读书居住过,后人把这处地方称为“赵时春读书台”。
他对崆峒山情有独钟,在《游崆峒记》中说“余家东郭,而别墅距笄头甚迩,故凡崆峒之首尾能悉之”,留有关于崆峒山的诗作55首。

总之,本日的崆峒山已经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凡百姓家。
”古今浩瀚骚客只是从一个侧面抒发了对崆峒山的赞颂之情。

来源:崆峒山聪慧旅游

制作:中共平凉市委网信办

审核:雷勇 何文

编辑: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