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如下: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喷鼻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着迷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译文:
秋夜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闷;涌现这种情形,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喷鼻香兰开怀欢笑。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天帝。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涯;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向女仙传授技艺;老鱼愉快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
赏析:
艺术特色
1. 想象奇特:
墨客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将抽象的音乐转化为详细可感的形象。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喷鼻香兰笑”,以昆山玉碎形容乐声清脆,以凤凰叫表现乐声洪亮,以芙蓉泣露描述乐声哀怨,以喷鼻香兰笑展现乐声欢畅,生动地展现了箜篌乐音的丰富多变。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想象箜篌乐声之强大,竟能使补天的女娲受到惊动,石破天惊,秋雨倾泻。这种大胆的想象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想熏染到了音乐的震荡力。
2. 用典奥妙:
诗中多处用典,如“江娥啼竹素女愁”,引用了娥皇女英泪洒斑竹和素女弹奏五十弦瑟的典故,增长了诗歌的文化秘闻和艺术传染力。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借用吴刚伐桂和玉兔的神话传说,表现了音乐的美妙动人,使听众沉浸个中,忘怀了韶光和空间。
3. 通感手腕:
墨客利用通感的手腕,将听觉感想熏染转化为视觉、触觉等其他感官感想熏染。例如“十二门前融冷光”,将音乐带来的感想熏染形容为寒冷的月光变得柔和,使读者能够更加直不雅观地感想熏染到音乐的魅力。
二、主题思想
1. 赞颂音乐艺术:
整首诗通过对李凭弹奏箜篌的生动描述,高度赞颂了李凭高超的演奏技艺和箜篌音乐的美妙绝伦。
墨客以独特的艺术手腕,将音乐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感想熏染到了音乐的无穷力量。
2. 寄托人生感慨:
李贺在诗中可能也寄托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他生平怀才不遇,仕途坎坷,通过对音乐的赞颂,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神往和对空想境界的追求。
三、措辞风格
1. 辞藻瑰丽:
诗歌措辞华美,用词精准。如“空山凝云颓不流”中的“颓”字,形象地表现了云朵凝滞不动的状态;“梦着迷山教神妪”中的“梦入”二字,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
墨客利用大量的形容词和动词,使诗歌的画面感更加光鲜,增强了艺术传染力。
2. 韵律幽美:
全诗韵律和谐,节奏明快。诗句是非错落,富有变革,读起来朗朗上口。
诗歌的押韵也很奥妙,如“高秋”“十二楼”“二十三丝动紫皇”等句,韵脚和谐,使诗歌在音韵上具有一种美感。
总结:《李凭箜篌引》是一首极具艺术代价的诗歌。它以奇特的想象、奥妙的用典、通感的手腕和瑰丽的措辞,生动地描述了李凭弹奏箜篌的美妙场景,赞颂了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同时也寄托了墨客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神往。
末了,喜好诗词的朋友可以点点关注,后面会连续更新新的作品,感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