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道隋亡为此河⑴,

至今千里赖⑵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⑶,

共禹论功不较多?

飞花令|龙若无水殿龙舟事 汴河怀古其二唐皮日休

【注释】

⑴此河:即汴河

⑵赖:依赖。

⑶水殿龙舟事:隋炀帝下扬州乘龙舟的风景的事。

【赏析】

诗题中的“汴河”,即通济渠。
隋炀帝期间征调大量民夫,将谷、洛二水由洛阳西郊引入黄河,开掘了称为通济渠的运河,因其主干在汴水,故也称为“汴河”。

此诗意在咏史,以古事讽时势。
墨客首先借汴河怀古弯曲地表达了对同样昏庸腐败的晚唐统治者的不满,个中的议论十分精辟。

“尽道隋亡为此河”,写唐人对汴河的评价。
唐代关于隋炀帝开掘运河的诗歌很多,大都说开掘汴河劳民伤财、耗费国力,乃至将隋朝的灭亡归结于此河的开凿上。

但墨客回嘴到:“至今千里赖通波”。
大运河的开通极大处所便了南北交通,至今南北之间的往来还依赖于汴河的通达。
“至今”,表明汴河福泽后世之深远;“千里”则表明受益于运河开通的地域之广大;而“赖”字则含有赞许之意,解释其对国计民生、南北通联的重大浸染。
墨客一反前代墨客的论调,以确切的事实为运河翻案,立意新奇,可谓推陈出新,自有机巧。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则将讽刺的矛头直接指向了隋炀帝:若是没有在运河之上行驶龙舟水殿的事情,隋炀帝建筑运河的功绩只怕可以和禹相媲美。
“水殿龙舟事”,指的是运河竣工之后,隋炀帝命人建造了高达四层的龙舟和九艘高达三层的水殿,称为“浮景”,率领二十多万人马乘坐前后绵延三百多里的船只沿运河巡游,耗费人力物力无数。

对付这种极度奢靡摧残浪费蹂躏的行为,墨客当然痛恨至极。
但他只说如果没有这种行为的话,隋炀帝的功绩只怕赛过大禹。
隋炀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无道之君,大禹则是世所传诵的先贤贤人,这样两相对照,墨客的比较彷佛过于荒诞。
但他之以是这么写是为汴河所遭受责怪翻案,同时为荒淫无道的隋炀帝定罪:毕竟汴河作为一项水利工程确实造福了后世,只是隋炀帝将其作为了满一己私欲的工具。
墨客在这里利用了欲抑先扬、愈夺故予之法,批驳讽刺的效果远比正面入手、直抒胸臆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