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淮南子·人间训》载:边塞上的老翁丢失了一匹马,别人替他惋惜,他说:“怎么知道这不是好事呢!
”数月后,那匹马却带了几匹骏马回来。
别人向他道喜,他说:“怎知道这不是祸事呢!
”结果老翁的儿子骑马摔伤了腿。
老翁又说:“这不一定是坏事。
”后来北方胡人打来,塞上许多年轻人应征打仗,去世伤不少,唯独老翁儿子因腿残免征,保全了性命。

以上故事解释了一个辩证法的道理:世上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是会转化的,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也能变成坏事。
正如老子所云:“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三百六十病,唯有相思苦。

语出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在各种各样的病痛中,相思病是最令人痛楚难熬的。

人生哲理经典语录80句山中树木分长短荷花出水有高低。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三百六十行:各种行业的总称,并非实指,而是形容行业浩瀚。
全句意为:不论从事哪一行事情,只要干得好,都可以取得精良造诣,成为这一行的状元。

三杯和万事,一醉解千愁。

语出元·武汉臣《生金阁》。
 饮酒能使万事得到和解,能使愁闷得以肃清。
实在并不尽然。
李白诗云:“举杯消愁愁更愁。

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朝无常万事休。

气:指呼吸,亦即人的生命所系。
无常:迷信者传说人去世时勾养生魂的青鸟使。
此处借指去世亡。
 全句意为:人活着的时候,能做各种各样的事情;一旦去世去,就什么也不能干了。

三寸舌为诛命剑,一张口是葬身坑。

人的舌头彷佛夺命的宝剑一样平常厉害,人的嘴能置人于去世地。
所谓“人言可畏”、“众口铄金”,亦即此意。

三分春色描来易,一段伤心画出难。

语出明·汤显祖《牡丹亭·写真》。
 要将自然界的春色描述下来很随意马虎,而要将人的心情画出来就很困难了。

三分容貌,七分打扮。

形容美容、着装等打扮,对人的外面所起的主要浸染。

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形容某些另类人的奇异打扮。

三分治病,七分颐养。

语出《中国古代谚语》。
 此句强调病后颐养的主要。

三夫成市虎,慈母投杼趋。

一个人说“闹市中涌现老虎”,众人都不相信;第二个人又说“闹市中涌现老虎”,众人仍疑惑;待到第三个人说“闹市中涌现老虎”时,纵然闹市中并未涌现老虎,众人却都信以为真。
又据《东周列国志》载:昔曾参居费,鲁人有与曾参同姓名者杀人。
人奔告其母曰:“曾参杀人!
”其母才织,应曰:“吾子不杀人。
”织如故。
未几,又一人奔告:“曾参杀人!
”其母停梭而思,曰:“吾子必无此事。
”复织如故。
少顷,又一人奔告曰:“杀人者,曾参也!
”其母投杼下机,逾墙走匿。
夫以曾参之贤,其母信之,然而三人言杀人,而慈母亦疑矣。
由此解释:如果有很多人都肯定一件事实,纵然是不真实的传闻,也随意马虎使人误以为真。

三个臭裨将,顶个诸葛亮。

诸葛亮身边三个并不高明的副将,其智谋也能顶得上一个诸葛亮。
后以“裨将”的谐音谣传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用以形容群众的聪慧。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苦读时。

唐·颜真卿《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三更:指夜间十二时旁边,约当半夜。
五更:旧时分一夜为五更,五更已是拂晓时分。
 全句意为:从半夜三更到拂晓鸡鸣,正是男儿苦读的时候。
此诗意在劝勉人们要珍惜青少年光阴,努力学习,不要摧残浪费蹂躏了宝贵光阴,甚至老大无成,空自后悔。

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三军的主帅是能够俘虏过来的,但是对付一个有志气的人来说,你不可能使他屈从改变其志向。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

形容后勤事情的主要,由于战士要用饭,战马要喂草。

三军易得,一将难求。

语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回。
 三军的士兵随意马虎得到,而一个统兵的将领,却很难得到。

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

语出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回。
 嫡亲之间,长期互不往来,也会疏远。
正是:“日亲日近,日远日疏。

三人同心,黄土变金。

形容共事者同心同德、联络同等,就能创造出巨大的财富。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策。
”当事态已经难以挽回,别无妙计,只有一走了事。
三十六原来为虚数,重点在于“一走了事”。
后来好事者附会凑合为处事之计有三十六条,非原意。

三十年古人寻病,三十年后病寻人。

年轻的时候,身体好,不易生病,想找毛病都不易找到;而年纪渐大,自己不想生病,病却找上了你。

三思有益,一忍为高。

遇事须三思而行,多思方能减少失落误。
发怒时,必要忍。
“忍得一时之气,省得百日之忧”。

三天不拿针,熟手也变生。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任何手工艺术,如果不常常去练习、打仗的话,原来闇练的也会变得生疏起来。

三天捕鱼,两天晒网。

比喻学习或干事,缺少毅力,时常中断,不能长久坚持。

三月桃花一时红,风吹雨打一场空。

桃花虽然艳丽,但开放韶光短暂,一遇风雨,即落英缤纷。
形容美好的事物存留的韶光不长。

桑条从小育,终年夜育不直。

要想将桑树枝条弄直,必须从小树枝开始;若等终年夜到粗壮的弯条时,就拉不直了。
比喻良好的习气要从小培养,如果从小养成坏习气,终年夜就难以改正了。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

语出宋·李之彦《东谷所见》。
 自古以来,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
意在教人不可滥杀无辜,不可借钱不还。

杀人可恕,刑法难容。

有的人杀人,有一定的客不雅观缘故原由,在感情上有值得同情之处,但刑法是无情的,该惩处的还是要依法惩处。

杀人一千,自损八百。

比喻战役使双方都会遭受丢失。

视死如归,舍生取义。

语出清·陈森《品花宝鉴》。
 为了仁义,可以捐躯自己的生命。

杀一以惩万,赏一而劝众。

语出唐·魏征《群书治要·阴谋》。
 杀掉一人,是为了惩戒更多的人;奖赏一人,是要起到鼓励众人的浸染。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语出三国魏·曹操《短歌行》。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
”山不会知足于他的高度,海不会知足于他的深度,正由于如此,方能形成高山、大海。
喻一个人的胸襟宽广,可以容下很多人或事。

山高自有人行路,水深也有摆渡人。

山高水深常被人视为畏途,然而不论多高的山,不论多深的水,也有人去征服它。
比喻只要我们有降服困难的勇气,就能降服巨大的困难。

山河不敷重,重在遇心腹。

语出唐·鲍溶《壮士行》。
 心腹难遇,心腹的交情比山河还重。

山静似邃古,日长如小年。

语出唐子西诗。
 山中宁静得彷佛迢遥的古代,一天的韶光长得就像是一年。
形容在寂静的环境中,韶光显得漫长。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落。

宋·陆游《游山西村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落。
”有时看出息仿佛已山穷水尽无路可走,但行至跟前,却又峰回路转豁然开朗,创造了又一个绿柳成荫、山花烂漫的村落。
常用以形容在断港绝潢时,却又忽然涌现转机,绝处逢生。

山泉去凡心,字画消俗气。

置身于山林清泉之间,凡俗的心就得以宁静;寄情于诗字画卷的情趣中,庸俗的气息就会消逝。

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语出宋·唐庚《文录》。
 甲子:甲为天干(甲、乙、丙、丁……)的首位,子为地支(子、丑、寅、卯……)的首位。
干支依次相配,统称甲子。
古代用来表示年、月、日和韶光的次序。
“六十花甲子”周而复始循环利用,此处指年月日期。
 全句意为:山中的和尚不知道年月日的变换,但看到树叶飘落,便知道季候已是秋日。

山瘦松亦劲,鹤老飞更轻。

语出唐·司马退之《洗心》。
 山虽贫瘠,松树却长得强劲。
白鹤虽老,飞起来却更显得身轻。

山外青山楼外楼,提高路上无尽头。

山外还有山,楼外还有楼,那提高的道路是无穷尽的。
意在教人不要自满,而要不断提高。

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

语出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
 原意是形容仙界与人间在韶光上的差异。
现常用以形容形势发展迅速,相隔不永劫光就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山中树木分是非,荷花出水有高低。

解释世上统统事物的发展,都是不平衡的。

山中无大树,茅草也为尊。

没有参天的大树,眇小的芳草也显得宝贵。
比喻没有更好的,只能求其次。

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甲子:古代以天干、地支相搭配以纪日期。
此借指历书。
 全句意为:深山中没有日历,寒冷已快到尽头,还不知道何时过年。

山中无老虎,猴子也称王。

比喻在一定的环境下,没有更高明的人,就只有让其次的人去担当重任。

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

大山中总可以找到一棵成长得笔直的树,而在人间间要找一个没有缺点的人是找不到的。

善必寿考,恶必早亡。

考:老。
 全句意为:为民气肠善良,多做善事,定会龟龄;如果作歹多端,必定早亡。

善不可失落,恶不可长。

语出《左传·隐公六年》。
 善良的品质不能丢失,坏的思想行为不可任其发展。

善不妄来,灾不空发。

语出《后汉书·杨赐列传》。
 好事不会随便就到来,灾害也不是无缘无端就发生。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

语出唐·白居易《策林》。
 长于除害的要找到害的根源;长于治病的要杜绝致病的缘故原由。
这样才能彻底办理祸害与疾病。

善恶到头终有报,水清方见两般鱼。

语出明·郑之珍《目莲救母·过仙游桥》。
 就像净水中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鱼一样。
善、恶末了总是分明的。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分绝不差。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语出唐·元稹《垂训诗》。
 佛家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统统都报。
”善恶必定有报应,不过是韶光早晚而已。

善恶关头休错认,一失落人身万劫难。

在善与恶的主要关头,不要走错了路;一失落足成千古恨,当陷入万劫不复的田地时,再想转头就很难了。

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语出宋·俞成《萤雪丛说》。
 年夜大好人得不到好报,坏人得不随处分,这彼苍必定有私心。
这是对世事不公的慨叹。

善防川者,决之使导。

语出唐·白居易《采诗》。
 长于管理水患的人,总是开通水道,开导水流。
比喻做人的思想事情,要让人把心里话说出来,然后进行开导。

善人听说心中刺,恶人听说耳边风。

善良之人听到别人的批评,心中会有思想斗争、深深自责;而恶人把别人的批评只当作耳边风,左耳进,右耳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善人终遇善人救,恶人自有恶人磨。

年夜大好人罹难总会碰着年夜大好人相救,而凶暴之人总会有比他更厉害的人来对付他。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开始能做得好的人很多,而能坚持下去的人却很少。

善事可做,恶事莫为。

好事可以多做,坏事切不可为。

善为传家宝,忍是积德门。

语出宋·朱熹。
 为人善良,多做善事,这是传家的宝典;推让、原谅,这是积德的入门。

善为国者,顺民之意。

语出《战国策·齐策》。
 长于管理国家的人,总是顺应老百姓的意愿。

善为政者,必重民力。

语出宋·杨时《二程粹言·论政篇》。
 长于办理政事的人,必定很重视人力资源。

善学邯郸,莫失落故步。

语出清·袁枚《续诗品注·尚识》。
 学邯郸:据《庄子·秋水》记载,燕国一青年到邯郸,瞥见赵国人走路姿势幽美,便向其学习,结果不仅没学好,反而连自己原来的步伐也忘了。
往后“邯郸学步”便成为没把别人的长处学到,反而把自己的技能丢了的比喻。
全句意为:要长于学习别人的履历,不要丧失落自己原有的优点。

善言不可离口,善药不可离手。

语出《困学纪闻》。
 好话要常说,良药要常备。

善言一句使人笑,恶语半句引人跳。

善意的话,使人愉悦;伤人的话,引人生气。

善盈而后福,恶盈而后祸。

做了许多善事,就会有福祉降临;坏事做多了,必将会有灾害。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善良之人做好事,会有好的回报;恶人干坏事,会有坏的报应。
此原为佛家因果报应之说。
佛家认为报应是迟早的问题:“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统统都报。
”乃至认为:今生不报,来世必报。
撇开迷信的身分,仍有其积极的意义,由于年夜大好人总会得到好的回报,而干坏事的人,终将受随处分。

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语出清·金缨《格言联璧》。
 长于用威严的人,不轻易发怒;长于用恩情的人,不随便施恩。

善与人交,久而能敬。

以善良之心与人交往,韶光久了,就能赢得别人的尊敬。

善欲人知非真善,恶恐人知是大恶。

做了好事就想要人知道,并不是真正的慈善;而做了坏事怕人知道,乃是真正的大恶行。

善则称人,过则称己。

语出《礼记·坊记》。
 好处让给别人,差错自己承担。

善者福,恶者祸。

善良的人,会得到幸福。
作歹的人,会招致灾害。

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语出汉·司马迁《史记·乐毅列传》。
 会做的人,不一定就会取获胜利;开始做得好的,不一定末了就做得好。

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语出战国·荀况《荀子·荣辱》。
 矛戟:古代的两种兵器。
全句意为:侵害人的话,比用武器伤人还要厉害。

赏必行,罚必信。

语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赏罚必分明。
该赏的赏,该罚的罚。

赏不避疏贱,罚不避亲贵。

语出晋·杨泉《物理论》一卷。
 一作:赏不遗疏远,罚不阿亲贵。
 奖赏,不要遗漏那些与自己关系疏远或地位低下的人;惩罚,不要回避亲朋好友或地位高的人。

赏不加于无功,罚不加于无罪。

语出战国·韩非《韩非子·难一》。
 赏赐,不给予那些没有功劳的人;惩罚,不强加给那些没有罪过的人。

赏不间亲疏,罚须分善恶。

语出明·罗贯中《风云会》。
 奖赏,不论亲近或者疏远的;惩罚,一定要分清年夜大好人与坏人。

赏不论痛恨,罚不论骨肉。

该奖赏的就应奖赏,哪怕他曾与自己有痛恨;该惩罚的就要惩罚,哪怕他与自己有骨肉之亲。

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

语出唐·魏征《群书治要·申鉴》。
 该奖赏的不奖赏,即是叫人不要做好事;该惩罚的不惩罚,就叫做纵容恶人。

赏而不诚不劝也,刑而不诚不戒也。

语出宋·崔敦礼《刍言》。
 奖赏禁绝确,不能起到鼓励的浸染;施刑禁绝确,不能起到惩戒的浸染。

赏罚不明百事不成;赏罚若明四方可行。

赏罚必须分明。
若赏罚分明,则什么地方都能行得通;若赏罚不明,则什么事都办不好。

赏一劝百,罚一惩众。

语出隋·王通《中说·立命篇》。
 奖赏一人,是为了鼓励浩瀚的人;惩罚一人,是为了鉴戒更多的人。

赏于无功则众离,罚加无罪则众怒。

奖赏那些没有功劳的人,就会使众人离开自己;惩罚那些没有罪过的人,就会引起群众的愤怒。
此句意在教人赏罚要公道严明。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语出《礼记·中庸》。
 不怨恨上天,也不责怪他人。
这是劝人凡事要从主不雅观上找缘故原由。

上好则下必甚,矫枉故直必过。

语出《后汉书·党锢列传序》。
 上面的领导若有所偏好,下面必定更厉害。
要纠正波折的东西,必定要超过正派一点。

上皇不念前车戒,却怨骊山是祸胎。

语出宋·苏轼《骊山三绝句》。
 骊山:指居于骊山华清宫的杨贵妃。
 全句意为:唐玄宗没有吸取前朝帝王失落败的教训,却把“安史之乱”的祸胎归罪于杨贵妃。

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语出宋·晁说之《晁氏客语》。
 对待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不谄媚,对待比自己地位低的人不轻视怠慢。

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

梁:传统木构造建筑中,置于柱上的水平横木。
 全句意为:如果上梁不正,下梁就歪;如果中梁不正,房屋就会倒塌。
其引申意为:当领导干部的一定要身正,如果当领导的作风不正,言传身教,全体集体都会垮掉。

上能同甘苦,下必同安危。

语出宋·梅尧臣《送周介之学士通剖断州》。
 上级能同下级同甘共苦,下属必定能同上级同安共危。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语出唐·白居易《长恨歌》。
 碧落:天上。
黄泉:地下。
全句意为:上天入地都找不到自己想见的人。
解释逝去的,已一去不复返。

上求材臣残木,上求鱼臣干谷。

君王哀求好木材,臣下就乱砍树木;君王要吃好鱼,臣下连山谷的水也要抽干。
正如长安古谚云:“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上山寻虎易,开口告人难。

语出元·高则诚《琵琶记·五娘剪发卖发》。
 告:为了某事而要求人。
 此联以前半句的“寻虎易”反衬后半句之“告人难”。
解释世上最难堪的,莫过于开口向人乞助。

上树抽梯,忘恩负义。

这是形容那种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自私自利行为。

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形容处于断港绝潢的困境。

上邪下难正,众枉不可矫。

语出南朝宋·何承天《上邪篇》。
 上面的风气不正,下面的歪风就难以端正;一旦很多人都搞不正之风,就很难纠正了。

上行之,下效之。

语出《周礼·天官太宰》。
 上面的领导怎么做,下面的人就会随着做。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上面领导所喜好的,下面的人一定会更加去追求,以逢迎上级。

上有天国,下有苏杭。

天国:某些宗教指年夜大好人去世后灵魂居住的美好地方(同地狱相对)。
比喻为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
 全句意为:上面有天国,下面——人间有苏州、杭州。
将苏州、杭州比喻为人间天国。

上一回当,学一回乖。

从亏损上当中吸取履历教训,下次就能避免重蹈覆辙。
犹言“吃一堑,长一智”。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

语出《颜氏家训·教子》。
 上等聪明的人,若不加以教诲培养,也会成为最屈曲的人。